1、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老子《道德经》外文译本超过500种,涉及30多种语言
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4、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程颢二十五岁,中进士,先后任鄠县主簿、上元主簿、代上元令、晋城令、著作佐郎。神宗时,王安石变法,曾短暂参与其事,任三司条例属官,迁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但很快由于他对王安石变法持保留与批评态度,改签书镇宁军节度判官,历任太常丞、知扶沟、汝州酒税等职。哲宗继位后,召为宗正寺丞,未及行而辞世。
5、 当孩子的要用至诚之心来孝敬父母,诚为孝之本。
6、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7、 专欲益己,其害大矣。欲之甚,则昏蔽而忘义理;求之急,则侵夺而致仇怨。
8、 ①九思:《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9、 “一相壮公千世祖;二贤夫子万年师。”此联上句指南北朝时期南陈名将程灵洗,下句指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二人。
10、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11、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12、“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的仁爱万物之美。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仁”被看做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以孔子提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就是以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对别人的痛苦和欢乐产生共鸣。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爱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这就是《孟子》所言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我们爱自己的亲人,进而爱人类,爱草木鸟兽,爱自然万物,所以仁者把自己和天地万物看成一体,并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将人的精神提升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到了北宋时期,鉴于当时社会在民生、道德、秩序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尤其是贫困使百姓生活不堪重负的社会现实,张载继承了孔子以“爱人”实现生活中的和谐交往的“泛爱众”思想,和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多层次的“仁爱”观念,在他的《西铭》中提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他看来,天下本来就是一家,天地就是我们的祖宗父母,在天地这个“大父母”的怀抱里,众人与生灵万物不再是与人无关的孤独的外在者,而是我的同胞兄弟。对于宇宙这个大家庭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人类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朋友。既然是同胞、朋友,那我们就要以儒家的仁义精神去兼爱天下同胞、万物,每个人都应有自己份内的利益,不应损害他人的利益,把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与秩序作为其应尽的职责。对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就应该去爱它,而不是残害它。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他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这反映出张载从天地人万物一体的观念出发,克服世人之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希望并追求建立一个平等而仁爱的大同社会,体现出实现天地人和谐的仁爱万物的博爱之美。
13、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14、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15、值得注意的是,二程对于“礼”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及其与“仁”的关系的认识非常复杂。二程有时认为“礼”在儒家思想文化中是“最切当处”;有时认为“礼”与“仁”二者地位相当,“礼”就是礼,而“仁”也是“理”。有时二程还认为“仁”可以统摄“礼”。如程颢曾说:“学者须先识仁。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第16页)程颢还说:“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体;四者,四支。仁,体也;义,宜也;礼,别也;智,知也;信,实也。”(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第14页)
16、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7、 这条静静流淌的河就是伊河。它发源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经熊耳山、伏牛山蜿蜒而下,穿伊阙,入洛阳,至偃师与洛水合流,合称伊洛河。伊洛河奔流不息,在不远处汇入黄河。周公曾在此营建洛邑、“制礼作乐”,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礼乐文明,肇始了泽被后代的儒家文化。
18、 富,人之所欲也,苟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守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去也。
19、 不能制止一时的欲念,就会酿成天大的祸患。
20、陆王心学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1、 程颢出仕之后,奉行家训,将“视民如伤”四个大字制成匾额悬挂于大堂之上,奉为自己从政的座右铭。所谓“视民如伤”,意为把百姓视为需要小心呵护的伤病之人,由此可见程颢的为政之德。
22、文艺复兴 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4、“勇于造道”,与时偕行的创造开新之美。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张载的一生,那就是:思学并进,德智日新。[5]他曾写过一首《芭蕉》诗,应该是他的志向和追求的展现。“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芭蕉中间的心是卷着的,长成了、张开了后叶子就是平的。一片枝叶展开,说明道理明白了,“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就是刚想明白一个道理,刚展出一片枝叶,里面又卷起了一个新的心,卷起的这个部分看不见,道理就不明了。刚想明白一个道理,新的疑惑又出来了。“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想要学习芭蕉的新心,去培养我的新德,明白新的道理,随即又跟着新的枝叶,明了新的道理。我们常说诗言志,这首诗实际上表明了张载在继承前人思想学问过程中矢志不渝,开新进取的志向。在研读《中庸》的同时,他“又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知无所得,反(返)而求之六经。”就是说,读遍了佛老的书,感觉没什么收获之后,又回到了儒家的经典,他反击了道教的不死,批驳了佛教的虚空,又领悟了儒释道互补的大道,写下《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著作,建立了一套以“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为核心,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的完整的关学思想体系[6],构建出“宇宙本源是气”的宇宙观和气化生成理论体系,开辟了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新境界;创造性提出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合一的人性论思想,完成了对孟子、荀子以来儒家人性理论富于哲学深度的重建。同时张载提出“穷神、知化、达天德之蕴”思想,主张努力探赜索隐,穷尽“天神”的奥秘,知晓天地万化的常理进而自觉地去达到与天合一的目的或境地。张载对宋明理学的贡献,扩大了儒学的认知视野、思想容量与实践力量,实现了宋明理学对佛老之学的超越。正如程颢程颐对张载评价的说他“勇于造道”,赞扬他勇于求索,达到了对大道的体察,开创了儒学新时代。张载深厚的学养,宽阔的胸襟,高尚的人品,引得西北士子纷纷投奔其门下,尤其是被称为“蓝田四吕”的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吕大忠以及游师雄等人的投奔,使关学名声大振,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延至元明清诸代。他博学通达,才学见识超拔,而且人格高尚,有圣贤气象。正如二程所说,自从孟子以后,读书人都没有张载那样的见识。王夫之评价说:“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7]这实际上是对张载所创之圣学继承孔孟学统,同时纠正后世的学弊,在儒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高度评价。[8]张载所建构的宏阔、精深的思想学说,为学中展现出“勇于造道”,与时俱进,创造开新之美让人敬仰。
25、二程在工夫论上的这种差别对后来宋明理学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二程殁后,杨时弘道东南,三传之后有朱子。虽然朱子共同尊二程为其学所自出,但对程颢的工夫论却似有微辞。在朱子看来,以体认本体为工夫,是地位高者之事,故不适合作为一种教法,从而在编《近思录》时,将《识仁篇》排除在外。事实上,朱子终身奉小程“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一语为圭臬,其学亦是以小程之学为基本纲领,故黄宗羲说:“朱子得力于伊川,故于明道之学,未必尽其传也。”(《宋元学案》卷十二)而与朱子同时代的陆象山所倡导的“心学”,则主张“先立乎其大者”,主张“发明本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亦即是大程识仁之义。所以从整个宋明理学而言,如果以工夫论为分判,陆王心学可追溯到大程,朱子之学则渊源于小程。故冯友兰先生认为,二程兄弟分别开出“理学”与“心学”两系,实是极有卓识的看法。
26、或问圣人之言礼,奚如是之大也?曰:“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国家、修身正心无他,一于礼而已矣。”曰:“尝闻之礼乐刑政天下之大法也,仁义礼智信天下之至行也。八者并用,传之者久矣。而吾子一本于礼,无乃不可乎?”曰;“是皆礼也!……曰乐,曰政,曰刑,礼之支也。而刑者又政之属矣。曰仁,曰义,曰智,曰信,礼之别名也。是七者盖皆礼矣。”(李觏:《礼论七篇》,《旴江集》巻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7、 (2)在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第物质第同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28、 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29、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30、 专想为自己利益考虑,其害处就很大。欲望过甚,则会使人昏庸而忘记追求义理;追求欲望过急,就会造成争夺、伤害,进而引发仇怨。
31、 两位程夫子是我们从小就非常尊敬的大理学家。说宋明理学,没有不谈两位程夫子的。他们立下的家训,从一千多年前传承到现在,一直都很有借鉴意义。
32、程颢理学主张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二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程颐还反对妇女改嫁,宣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流毒颇深。
33、 “二程”十分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程颐曾说:“天下之治,治家为先,家正则天下治。”因此,在继承祖宗立下的九思立德家训的同时,程颢还将祖上传下来的家训予以细化,写下了他对于后代的要求:“人有小过,以量容之;人有大过,以礼责之。处公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崇诗书,习礼仪,训子孙,宽奴仆。”
34、程颢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35、对于程颐来说,工夫之一面为主敬,另一面为致知,他尤其重视阐发《大学》格物致知之义为其工夫门径,主张“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遗书》卷十五)。很清楚,程颐格物穷理的工夫进路是渐进的。如果说程颐强调的是“渐”教,则程颢所开示的工夫则是“顿”法。对大程而言,是以上达而摄下学,可以称之为一种先天的工夫;而小程所教导的,则是通过下学而上达,所展现的则是一种后天的工夫。
36、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37、历史不能割断,文化与日俱新,今天的新文化建设,必须以传统的优秀精神文化为资源。
38、道家哲学还为中国哲学提供了道、德、太极、有无等一系列基本范畴。儒、墨、名、法、阴阳各家,都在这本原本体论的基础上,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各自建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39、 程颢的主要成就是他的理学主张。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
40、明清小说 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41、尽管从二程开始,“天理”一词成为宋代新思想的核心语汇,但这一概念在先秦典籍中早有所见,在魏晋玄学、隋唐佛学那里,也都有谈到。但在他们那里,“天理”或“理”始终未成为思想体系的根本概念。直到北宋熙宁、元丰之际,一批儒者为了破释氏虚妄之学,无不致力于从“天道”与“性命”之间确立儒家真实无妄的世界。“天理”这一概念,正是伴随着当时诸儒对“天道”与“性命”之讨论的展开而提出的,其最终目的,则是为了使“天道”与“性命”之间贯通为一。在二程之前或与二程同时代比较重要的思想家,如司马光、周敦颐、邵雍与张载等人,也都或多或少地对“理”与“天理”展开了讨论。但在他们那里,所讨论的更多是一种天道之理,并没有真正做到“天道”与“性命”的贯通为一。直到二程出,才将人道上升到天道的意义来论证其普遍性与必然性,从而真正确立了“天理”在哲学上的本体地位,并由之决定了此后八百多年学术发展的方向。
42、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的博学之士,大多时间在洛阳讲学,门生很多。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杨时精通史学,能文善诗,人称龟山先生。他年轻时就考中了进士,为了继续求学,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奔赴河南拜二程为师,钻研学问。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高官厚禄,到处寻师访友,跑到河南颖昌(今河南省许昌市)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程颢去世时,杨时已经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程颢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在洛阳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43、▲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44、 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45、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6、 从此之后,儒学的每一次大变革几乎都离不开这片土地。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3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