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辟句子 >

舒婷的诗赏析(精选美句25句)

舒婷的诗赏析(精选美句25句)



舒婷的诗赏析

1、宋初文风浮夸、空洞无物。为了矫正文风,欧阳修大力提倡古诗文。他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公元1057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

2、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地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

3、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有的姿态:“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这木棉用一种为橡树自豪、为自己骄傲的口吻说道:“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显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她接着以“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和“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表达出真正的爱情应当同甘共苦的信念。他们表面上“仿佛永远分离”,实质上却“终身相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诗人认为:爱情,不仅止于倾慕对方“伟岸的身躯”,而是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入自己爱的怀抱,在精神上完全相融相通,“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4、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告诉人们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诗的最后,诗人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5、   虽然舒婷说过《致橡树》“并非一首爱情诗”,但更多的读者还是愿意把它当作爱情诗来欣赏。

6、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7、这是一首爱情诗。在这首《致橡树》中诗人把自己的抒情主体,化作一株木棉的形象,作为爱的另一方是橡树的形象。诗人以“致橡树”作为诗的题目,表明诗的中心是爱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倾诉。这种顿诉,不仅表白对爱的诚挚、坚贞和炽热追求,更主要在于表现对爱的理解和信念。这样,这首沉浸着浓烈感情色彩的爱情诗,便具有清醒的理性倾向。

8、公元1030年,欧阳修考中进士,历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馆阁校勘、右正言等职。公元1043年,范仲淹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庆历新政”被废除后,范仲淹被贬官。欧阳修上书替范仲淹分辩,结果自己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公元1049年,欧阳修回京,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参知政事等职。

9、煽动新的背叛:指发起新的追求俗世的幸福的妇女解放运动。《神女峰》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年代是1981年,《神女峰》是诗人在长江上看到神女峰美景后,有感而发创作的。

10、“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坦诚、开朗地直抒了诗人独特而丰盈的心灵世界,使得“相依独立”的爱情理想的内涵得到了充分展示。于是诗人对她的人生爱情的理想来了一个总结:

11、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采用整体象征手法。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仅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12、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等。

13、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14、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15、诗不是理论,即使具有理性倾向的诗篇,也是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中,透过诗人所创造的形象来表现。因此,诗的意象所覆盖的,往往有着更深广的内蕴和外延。在这首诗里,饱含着诗人主观情绪的“木棉”和“橡树”这两个意象,是新颖而妥切的。两种树不但茁壮高大,更易使读者感到内在的强大的力量,并表现出一种崇高的人格。与此相对应的“凌霄花”“鸟儿”等显得渺小可怜。诗人采用象征的寓意和几个排比的对应,为感情的递进形成高潮,从而具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果我们还愿意进一步思索的话,这首诗还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向往。人与人之间也应当这样:彼此独立和平等。这种尊重人格独立和平等的价值观,并为它献出诚挚的歌唱,对于刚刚结束的那个轻蔑人的尊严,把人分等划级的年代(它的阴魂,至今久久不散),无疑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6、人们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语言角度切入进行文学作品的批评与鉴赏是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一种潮流,也是我国文学批评的优秀传统。本文所做的正是这样的尝试。

17、传统的爱情观,总是要受到它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和伦理观念的干扰和制约。因此,爱的结合,往往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变成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从而失去爱的本质。诗人在这首诗里,所摒弃的便是这种陈腐的观念。她否定了那种依附性的爱情观:如凌霄花之于高枝,痴情鸟之于绿荫;也否定了那种奉献性的爱情观:如源泉送出慰藉,险峰衬托威仪。这两种爱情观都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这些爱情观都反映出漫长的封建社会在我们民族心理中的历史积淀。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个平等的基础,是彼此的人格独立。形象可以迥异:“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但重要的是它们都必须是“树的形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只有在这样人格价值的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既“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又“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是作者所理解和追求的“伟大的爱情”,也是这首诗所以引起无数读者对价值观重新思考的原因。

18、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19、“永远分离”而又“终身相依”,这就是诗人理想的“伟大的爱情”。诗人这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是对“相依独立”情爱理想的最恰当的人生体悟。“分离”是外在的,表象的;“相依”则是内在的,本质的。人生是一门艺术,爱情更是这一艺术中最精彩的华章;爱情是哲学,唯有用生命来体悟这门哲学的女性,才能洞悉其全部奥妙。这就是舒婷《致橡树》中阐发的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也是这首诗弥足珍贵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20、进入伏天后,大部分人就会把洗热水澡这个习惯给忘记了,觉得夏天要洗冷水才够清凉。其实天气越热,热水洗澡就显得更有必要,而且洗完以后身体会觉得神清气爽,并不会觉得出汗难受。

21、你可以设想我的小屋,像被狂风推送的一叶小舟。但我并没有沉沦,因为灯还亮着。

22、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23、金光菊和女贞子:“金光菊”和“女贞子”是巫峡中的常见植物,它们聚凑成迎船而来的“洪流”。

24、舒婷发表《致橡树》以后四年,又有《神女峰》面世。《致橡树》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倾诉,表现了对独立平等、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念的呼唤。而《神女峰》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