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辟句子 >

三国演义好段落100字(精选美句37句)

三国演义好段落100字(精选美句37句)



三国演义好段落100字

1、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孔明评曹操

2、  刘备欲与孙吴结盟抗曹,但孙吴谋士见刘备兵寡,曹操又强,不敢答应。诸葛亮一人前往孙吴,在大堂上一人驳倒张昭,陆绩,虞翻等谋士,说的他们哑口无言,为孙刘结盟打下基础。

3、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罗贯中《三国演义》

4、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兴兵伐魏,先后九次出征中原,却因为国力衰微和奸臣陷害,只能退避沓中屯田。魏将邓艾趁蜀国内乱之际发兵进攻,偷渡阴平继而兵临成都。蜀主刘禅不战而降,蜀汉至此灭亡。姜维图谋复国,最终因事机败露,自杀殉国。

5、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6、作品中还多处表现了关羽的忠义性格。实际上,作品中突出表现的正是关羽“义”的一面,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是作为一个“义”的典型而出现的,“义”是关羽性格的基调。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精神当中“义”的人格化。

7、我每天在上学路上,都会给憨憨讲三国的故事。我会从三国书中进行过滤,将一些不重要的内容删去,然后用儿子能听得懂的语言讲出来。像讲到三顾茅庐,崔州平这个人物压根也没什么出现的必要了。毕竟三国人物太多、情节太多、线索太多,如果每个细节都面面俱到的话,孩子是很难坚持读或者听下去的!

8、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罗贯中《三国演义》

9、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罗贯中《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好段落100字)。

10、周瑜脸色有变,不再说话。诸葛亮说:“心中烦闷,先要顺气。”

11、就文本而言,《三国演义》复杂的叙事意图不像是叙述者的主观意图,这样说似乎本身也是悖谬。不过考虑到这部小说由史乘到“说话”再到成书的整个过程,其叙事意图亦未必就是小说家自出机杼。按照所谓“元叙事”的本体论观念考量,在相互缠绕的各种意图中,建构“政治正确”的忠奸对立模式无疑是最重要的叙事动机,亦借此表达了重建国家意识形态的士人情怀。自开篇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小说就以忠诚二字捏合了公义与私谊,归结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行为宗旨,其中包含的人伦道义自然构成了叙事话语的正义性。然而,仅凭道义和忠义、正义不能实现光复汉室的政治目标,在武力纷争的杀局中自然离不开武力塑造的英雄主义。

12、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南阳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13、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张飞最小做了弟弟。

14、在刘备开创蜀汉基业的过程中,弱肉强食和诡诈权变是两条最根本的原则。刘备挂靠刘表之日,诸葛亮总是惦着如何吞下荆州这块肥肉。后来出兵西川,是打着帮助刘璋抵拒张鲁的旗号。这里没有道义和忠诚可言,曹操篡汉是攫取中央政权,刘备觊觎的荆、益二州亦是汉家宗室地盘,他们的攘夺本质上没有区别。所以,曹操在刘备面前挑明了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在当日豪强纷争的语境中,英雄亦是枭雄、奸雄同义语,刘备有枭雄之称,曹操更负奸雄骂名,有趣的是偏是奸雄、枭雄二者煮酒论英雄。关于“英雄”,曹操给出这样的定义:“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天地宇宙的说辞何其壮哉,却是剔除了道义与忠诚。一部弘扬忠勇节义的讲史小说,落实到主要人物的角色行为,归根结底还是成王败寇的价值标准。

15、刘备军被曹操击败,刘、关、张失散。其中关羽被曹操军包围。曹操非常欣赏关羽才华英武,曹操希望招降关羽,遂派张辽(字文远),游说关羽;

16、  两人到门边,城上火炮滚下,乐进马不能入。典韦冒烟突火,又杀入去,到处寻觅。

17、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曹操

18、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庞统假意投奔曹操,提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齐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齐,死伤无数。魏军逃跑。

19、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评袁绍

20、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清)魏裔介

21、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容貌出众,风流儒雅,他还是一位胸怀韬略、英勇善战、屡建奇功的杰出将领。孙权赞他“有王佐之资”,称帝时还念念不忘,“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22、然而,遗憾的是,《三国演义》也没有让我们阅读到这种哲学意义的历史与文学的同一性可能。于是,呈现出令阅读者沮丧的思想场景:本应该区分的历史和文学的差异性被混淆了,而相应的是,本应该被同一性关联的历史理性却被割裂了或缺席了。所以,《三国演义》宿命性地选择这样一种草率和粗俗的历史观:所有历史形式都不过隐藏着国家政治的机械运动和权力的逻辑循环。换言之,历史只不过是暴力和权力的竞技场,是阴谋和权术的帷幕下的各种社会力量的转换与平衡。在所有的叙事场景中,历史的公正性或历史理性被消解和侵蚀掉,只有杂乱的历史故事的剩余物出场和偶然性的碎片主体成为历史的主角。

23、就是在空城计之前了,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结果犯了低级错误。被司马懿打败。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被迫撤兵。

24、所有笔画多、难辨认的字,《写给孩子的三国演义》都有标音:

25、在《三国演义》中,小说家是要将历史进程演绎为一种忠奸对立模式,还是以人物各自命运印证“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旷世谶言?这部大书,既是表现忠勇节义的英雄叙事,何以又成了玩转谋略的优胜记略?

26、龙游沟壑遭虾戏,凤入牢笼被鸟欺。——罗贯中《三国演义》

27、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罗贯中《三国演义》

28、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郡邓县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29、同样的道理,我们家长想让孩子在适合的年龄对四大名著产生浓厚的兴趣,那就必须让他之前去了解,甚至去提供了解的机会。如果之前完全没有了解,只是说这是好东西,到这个年龄了应该去读。这是不行的,他是很难产生兴趣的。

30、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31、面对曹操南征之势,刘备遣诸葛亮往江东与孙权结盟。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最终促成孙刘联军。在诸葛亮、周瑜、庞统、黄盖等文臣武将的合作下,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孙刘联军在赤壁一战以弱胜强大破曹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篇章。

32、三国中期,蜀国占据西蜀一带,这时南方孟获作乱。诸葛亮出征南蛮孟获,为了收买人心,七次俘获孟获而又其次将其释放。第七次释放孟获的时候,孟获终于归顺蜀国,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33、ISBN:9787108064226定价:00

34、董卓被骗去“未央宫”前后,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董卓的?这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3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鞭打督邮”情节,可适当发挥,注重细节。

36、(1)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野大乱,涌现出各路豪杰。刘备、关羽、张飞意气相投,桃园结义同闯天下;曹操反抗董卓暴政,回乡招兵买马;孙坚获得玉玺,在江东建功立业;袁绍被推举为盟主,凭借家世称霸冀州。群雄并起,鹿死谁手?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