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山僧舍有石佛,岁传其首放光,远近男女聚观,昼夜杂处,为政者畏其神,莫敢禁止。先生始至,诘其僧曰:“吾闻石佛岁现光,有诸?”曰:“然。”戒曰:“俟复见,必先白吾,职事不能往,当取其首就观之。”自是不复有光矣。府境水害,仓卒兴役,诸邑率皆狼狈;惟先生所部,饮食茇舍无不安便。时盛暑,泄痢大行,死亡甚众,独鄠人无死者。所至治役,人不劳而事集。常谓人曰:“吾之董役,乃治军法也。”
2、先生言既不行,恳求外补,神宗犹重其去,上章及面请至十数,不许,遂阖门待罪。神宗将黜诸言者,命执政除先生监司,差权发遣京西路提点刑狱。复上章曰:“臣言是愿行之。如其妄言,当赐显责。请罪而获迁,刑赏混矣。”累请得罢。既而神宗手批,暴白同列之罪,独于先生无责,改差签书镇宁军节度判官事。
3、钦宗皇帝说:“大臣中没有谁比你说更有道理。”于是任命杨时兼任国子祭酒。
4、 陆九韶(1128-1205),字子美,号梭山居士,少研经史,文行俱优,博学多才,隐居不仕,曾讲学授理于家乡的梭山,人称梭山先生。治家严谨,以训戒之辞编为韵语,供家人谒祖先祠诵读。著有《梭山文集》、《家制》、《州郡图》等。(程颢逾冠中进士第)。
5、刺股,东汉人孙敬 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6、程颢(1032年2月28日—1085年7月9日),字伯淳,号明道,世称称“明道先生”。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7、第“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
8、 陆九渊主张的修身要领,也体现在他自己身上。他任荆门军知军仅一年有余,竭尽心力做实事。他遵循道义,顺乎人情,创修城墙,革除商税征收之弊,解决军士饥寒之忧,年关以讲学代替打醮,宣传孝悌人伦,化解民事纠纷等等,大显躬行之效。
9、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10、 象山先生一生致力于讲学育人,他指出“人不可不学,犹鱼之不可无水”,“学能变化气质”,但反对死读书,读死书,倡导悠游而学,“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明,毋耻不知”,力倡“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提出了以德养学“尊德性”的育人途径。他强调读书不能以“得官”为目的,“程文之外,另有学问;科场之外,另有人生”。学习的动机要纯正,目的要高尚,否则,一个心术邪恶的人知识再广也做不好一个人。
11、这时苏轼在宋神宗面前唱反调了,神宗召见苏轼,《宋史·苏轼传》称:
12、谷平先生登进士第次年初授刑部主事,不赴当时朝廷宦官专权,以刘瑾为首的太监引外邦僧人进宫迷惑皇帝,宣扬异端邪说。大臣们敢怒不敢言,而且宦官把持朝政,大臣想见皇帝还要看宦官脸色,李中乃正直忠臣,早就看不惯,乃奏:《辟异端以正君心疏》。此文讲述帝王之道不可迷信异端邪教,心正则道明,道明则正天下。帝王之道如此,我辈凡人道亦如此。全文如下:(程颢逾冠中进士第)。
13、程颢、程颐的思想及其洛学学派程颢、程颐兄弟(一般简称二程)开创的洛学学派,是北宋时期影响最大,也是最为典型的理学学派。张载的思想学说,对二程思想体系的构造和发展影响很大。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创见。二程把“理”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14、乾道八年残腊,又拟改元,越日元旦,改为淳熙元年,左相虚位不设,右相亦屡有变更。曾怀、叶衡等,忽进忽退,多半是庸庸碌碌,没甚建树。叶衡且荐举左司谏汤邦彦,为金国申议使。邦彦至金,为金所拒,旬余乃得引见,两旁列着卫士,统是控弦露刃,耀武扬威,吓得邦彦心惊胆战,一语都不能发,竟匆匆辞归。孝宗恨他辱命,流戍新州。自是申请陵寝的朝议,乃不再提及了。徒向他人乞怜,究竟无益。是年冬季,立贵妃谢氏为后,后本丹阳人氏,幼年丧父,寄养翟氏,因冒姓为翟。及长,颇有容色。入宫侍吴太后,太后转赐孝宗,封为婉容,越年晋封贵妃。淳熙三年,孝宗挈妃至德寿宫,谒见上皇,上皇见她端肃恭谨,因谓可继位中宫。孝宗仰承亲命,乃立贵妃为后,复姓谢氏。孝宗不喜渔色,宫闱里面,除谢后外,只有蔡、李两妃,此外不载史乘,小子据实叙明,不必多表。
15、罗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三百三十八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左右。
16、2006年12月5日,嵩山古建筑群,包括嵩阳书院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处独立项目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17、明伦堂左右为斋宿所,其外则为东西斋,还有馔堂、仓、廨舍、号房等。康熙二十二年,知县许琯又于学舍、号房废地建龙山讲院,以补鸡鸣书院之阙。明伦堂内有赐书楼,藏有学田鱼鳞册。
18、罗士信原为隋朝齐郡通守张须陀部将,随其征讨农民起义军,后归降瓦岗军,被授以总管之职,在与王世充交战时重伤被俘。后因不耻王世充,率部降唐,被拜为陕州道行军总管,枪刺王玄应,智取千金堡,随李世民平定洛阳,进封绛州总管、剡国公。
19、王安石这一套变法的制度设计,是几个士大夫知识分子,关起门来所作的顶层设计,难免是闭门造车。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如果付诸实施,当然会带来很多问题,结果是“由是赋敛愈重,而天下骚然矣”。苏轼是敢于在王安石倡新法面前讲真话、说反对意见的人,当然,反对新法的人很多,但如苏东坡那样,针尖对麦芒地说到点子上的人不多,《宋史·苏轼传》记录了苏东坡上书论变法之不便,有那么几个要点。
20、 又唱云:听听听,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定定定,早猛省。
21、一是机构重叠,且以逐利为目的,其云:“祖宗以来,治财用者不过三司。今陛下不以财用付三司,无故又创制置三司条例一司。”又言:“夫制置三司条例司,求利之名也。”
22、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23、罗从彦早年师从吴仪,以穷经为学。崇宁初(1102年)曾与宋代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的首传弟子杨时讲易至乾九四爻,杨时喜曰:“惟从彦可与之言道,吾弟子千余人无及得从彦者”。致和二年(1112年),师从杨时于龟山,学成后筑室山中,倡道东南,往求学者众。当年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父亲,和老师李桐都曾拜罗从彦为师。其中,有名望的如朱松(以进士入尚书郎,年少以诗文名师从仲素公,为宋代理学泰斗朱熹之父)、李桐(后系朱熹之师尊),程、罗、李、朱后来成为闻名后世的四大名儒。1132年以特科授博罗主薄,入罗浮山穷天地万物之理及古今事变之归,前往求学者甚多,1135年卒于官。有“遵尧录”、“春秋指归”、诗卷等著作遗世,大部收编入“钦定四库全书”。明洪武年间,仲素公与文天祥、朱熹、诸葛亮、颜真卿等同祀孔庙。康熙45年,仲素公得赐御书“奥学清节”祠额。后人罗浮山,筑室静坐,绝意仕进。朱熹曾说:“龟山倡道东南,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学,但仲素一人而巳。”学者称豫章先生。卒,谥文质。从彦的著作,有豫章文集十七卷,《四库总目》记载其有遵尧录、春秋毛诗语解、中庸说、春秋指归等传世。
24、王安石新政之难,难在不得人心,朝堂之上,得不到君子们的支持,庙堂之下得不到民心的支持,靠一帮子小人是难以成大事的。王安石当然是君子,但红花要有绿叶相衬,王安石仅仅依靠神宗的支持,得不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当然会有一种悲壮的感觉。他那三句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有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一面,但也由于得不到民众的拥护,没有君子们同心协力之相助,因而又有悲壮的一面。王安石之为人与他周边的那群小人还是有区别的,苏轼的策问题目,当然激怒了王安石,二人处处对立,互不相容,当然在庙堂之上难以共事了,王安石派御史李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在这种情况下,苏轼便请求外放了,于是前往杭州任通判,他是在这种情况下离开北宋的京城开封的。苏轼与王安石的争论,从熙宁二年到熙宁四年,前后有二年左右。
25、 陆九思,字子强,统管全家事务,后来他将丰富的治家经验总结成书,定名为《家问》,朱熹为之作跋,并给予很高评价。
26、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27、元朝98年间,龙游籍进士3人。明清两代540年间,明代龙游籍进士31人,其中武进士5人。清代龙游籍进士12人,其中武进士5人。而咸同兵燹后,龙游只出过一个武进士朱鹏万,甚至文举人也唯有余绍宋,并是留洋举人,可见战乱对龙游文化蹂躏之深。
28、一是榜下择婿。《墨客挥犀》卷1称:“今人于榜下择婿,号脔婿。”王安石诗云:“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苏轼诗曰:“囊空不办行春马,眼眩行看择婿车。”宋代每逢科举考试发榜那天,达官富室之家清晨便出动“择婿车”,去到“金明池上路”,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即“绿衣郎”做女婿,一日之间“中东床者十八九”。这类事例太多,如高清“景德中进士,宰相寇准以弟之女妻之,寇卒,李沆家复取为婿”;王拱辰、欧阳修在天圣年间榜登科,又同时成为参知政事薜奎的女婿;傅察“登进士,蔡京欲妻以女”,他“拒弗答”;胡寅初擢第,张邦昌“欲以女妻之”,他“不许”;洪皓“待廷试”,王黼“欲妻以女弟”,他恳辞;洪皓中进士,“朱縚复请昏,资送万计,且啗以显仕”,他“拒尤力”,朱縚只得“脔榜中周审合婿之”;郭知运登科,秦桧“强与为婚”,他“弗乐”。在这些事例中,拒婚者为数不少。于是有权有势者蛮不讲理,采取强制手段。《宋史》卷317《冯京传》载,冯京“登进士”,外戚张尧佐“方负宫掖势,欲妻以女”,派人将他拖至家中,当即“束之以金带”,声称:“此上意也。”并“出奁具目示之”,冯京无动于衷,“笑不视,力辞”。如此择婿,哪里是择,分明是捉。有人干脆称榜下择婿为榜下捉婿:“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并指出:“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不仅达官,而且富豪也加入争相挑选进士做女婿的行列,竞争自然更加激烈。
29、虽然在参与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尔拉·阿鲁图名为都总裁,但他素不识汉字,因而并没有参与实际编修,但他在财政、管理、史料提供上给予了莫大支持,因此在元至正五年(1345年农历10月),三史皆修成,中书右丞相阿鲁图奏进。《宋史》在三史中虽然是最后完成,但只历时两年半。
30、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光宗打算到重华宫朝贺太上皇,后却不去。罗点多次进谏,光宗皆不听,于是请求辞职,不准。十二月,调任代理兵部尚书。罗点与同僚先后奏疏35次,单独上奏章16次,当面口奏更多。他不惮天威之莫测,不惧后宫、宦侍之馋言,直言进谏光宗欠缺事亲之礼。而帝始终不予采纳,竟连孝宗丧事也不过问。直到宁宗继位(1194),人心始定。宁宗拜罗点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同年九月,突然病故,年仅45岁,赠太保周国公,谥“文恭”。
31、正德皇帝震怒,欲杀李中,幸朝中大臣保住性命,遂降几次职。把他贬到广东省河源龙川县通衢,李中在这段时间是人生低谷,拳拳报国之心不得重用,他自喻有管仲经世之才,却无法施展,他自认大明的良臣,立言就自己终生践行,立谏就不惜自己的官职,在通衢时植梅万株与建爱梅亭,留下许多与梅的诗。其实三教同源,宣扬圣贤之法,但是不正之人却利用三教害人,排异,敛财,所以人正即教正。昏君不以圣贤之法治国,却偏信外邦妖邪,崇洋媚外,亲小人,远贤臣,此古今国人之病也!
32、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33、却说太子(忄耆)殁后,庆王恺依次当立,孝宗因第三子惇,英武类己,竟越次立为太子。孝宗自己亦未见若何英武,所以子更不逮,后且为悍妻所制。惟进封恺为魏王,判宁国府,命宰执设饯玉津园。宴毕,送恺登车。恺顾语虞允文道:“还望相公保全!”允文当然劝慰。恺乃挈眷而去。既而吴太后妹夫张说,攀援亲属,竟擢为签书枢密院事。诏命下后,朝议大哗。左司员外郎兼侍讲张林。遂上疏切谏,且诣朝堂责虞允文道:“宦官执政,自京、黼始。近习执政,自相公始。”允文不禁惭愤,入白孝宗,孝宗乃收回成命。至乾道八年,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左相仍属虞允文,右相任用梁克家,嗣复出张栻知袁州,仍命张说入枢密院。侍御史李衡,右正言王希吕,又上书谏阻,直学士院周必大,不肯拟诏,给事中莫济,封还录黄,孝宗将他四人一齐罢免,都人士称为四贤。虞允文因谏院乏人,特荐用李彦颖、林光朝、王质三人,孝宗不报,独用幸臣曾觌所荐的人员,于是允文力求去位,孝宗竟调他宣抚四川,但进封雍国公。允文莅任逾年,即疾终任所,诏赠太傅,赐谥忠肃。他本隆州仁寿县人,夙具智略,采石一战,遂得成名。入相后,遇事纳忠,知无不言,也是一位救时良相。梁克家外和内刚,自允文去后,独相数月,旋与张说论及外交,语多未合,亦乞外调,遂出知建宁府。说好为欺罔,渐被孝宗察觉,才加罢斥。
34、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做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典史书。熙宁九年(1076),考中进士第。当时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元丰之际,河、洛一带的士大夫们全部拜他们为师。杨时调任官职不去上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
35、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36、 历代文人学士对陆九韶的“为歌寓警”都颇为推崇,南宋庐陵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详为记载,明代浦江郑氏把这种家训形式继承下来,只是改用了更适合他们自己的歌词。金溪陆谱称此歌为《梭山公每日清晨警众歌》,歌词通俗浅白,易记易诵。它贴近生活,贴近人性,对最普通的民众传递了正确的行为规范和处世原则,根本精神是儒家理学进德修身的基本要义,是家规家法的精炼表述,都可具体做到。它教人一是不能懒惰,二是不能贪图酒肉享受,三是要有敬畏之心,心存孝悌,不要妄思损真性。应该说这都是做人的初心和底线。
37、而到了乡试的年份,官府要举行隆重的起送仪式。一般先于七月中旬,照科试案定期柬请赴试士子。在县治前戒石亭结一龙门,士子整衣冠,入至大堂,谒县主,然后入席。书吏旋将花红彩色送文、武两科,首分给各加送银一两。士子起,离席谢,由龙门鱼贯出龙门下。先以一人饰魁星,依次以朱笔点其首。此例,龙游自明历清,相沿已久。
38、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39、源氏物语(共55章2022-10-31更新)
40、 陆九渊注重发扬主观能动性,反复强调做人志向要远大,常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与人同耳”;“教小儿,须发其自重之意”;“不可自暴、自弃、自屈”;“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人不可以自弃,义不可以少忘”。他主张“明实理”的目的是“做实事”,“圣人教人只是就人日用处开端”。他赞扬金溪县城内出心力捐货财修街道的人,“此真为善为公,而出于其心之正者也。有是心者,岂得不翕然相应而助成之乎”。
41、惟当时有一位道学先生,远师孔、孟,近法周、程,专讲正心诚意的功夫,称为南宋大儒,看官欲知此人姓名,就是上回叙及的朱熹。郑重出之。从前北宋年间,有周敦颐、张载、邵雍及程颢、程颐等人,均以道学著名。程门中有谢良佐、游酢、吕大临、杨时四子,俱宗师说,称为河南程氏学。杨时授学罗从彦,从彦授学李侗。婺源人朱松,曾为吏部员外郎,生子名熹,字元晦,幼即颍悟,甫能言时,松指天示熹道:“这就是天呢。”熹问道:“天上尚有何物?”松不觉惊异。及就傅,授以《孝经》,熹题注书上,有“不若是非人也”六字。暇时与群儿出游,诸儿在沙上嬉嬲,独熹择僻处端坐,用手画沙。至群儿过视,乃画的先天八卦图,及后天八卦图,大家有笑他的,有敬他的,他毫不动容。叙熹幼时所为,可作儿童教育一则。松与李侗本同学友,因遣熹从学,熹尽得师传。绍兴十八年登进士第,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日与秀民讲论圣道,未几卸职,改监潭州南岳庙。孝宗践阼,诏求直言,熹上陈圣学,且力排和议。孝宗颇为嘉纳,拟加擢用。汤思退等暗地阻挠,止授武学博士,熹即辞归。见前回。后来陈俊卿、胡铨、梁克家等,相继荐引,屡征不至。会孝宗复怀念史浩,召为醴泉观使,兼侍讲,孝宗复召史浩,仿佛高宗再用秦桧。浩欲延揽名人,借塞众口,遂荐熹知南康军。熹再辞不许,没奈何受命赴任。适值南康大旱,乃力行荒政,民赖以生。暇辄与士子讲学,且访唐李渤白鹿洞书院,奏复旧规。儒学大兴,一时称最。及史浩复入为相,曾觌、王、甘昪等,联作d援,招权纳贿,任意黜陟。继而浩亦与有嫌,竟至罢相。淳熙六年,夏日亢旱,又有诏访求直言,朱熹自南康上疏道:
42、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43、 金溪陆氏家训及其治家成效,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在今天仍有紧切的借鉴意义。不论社会如何变化,经济技术发达到何等程度,教育后代、治理家庭、服务社会三者,始终是考验人生的大课题,恪守道义、奉行孝悌、报效国家,永远是需要继承并光大的优良传统。
44、先生行己:内主于敬,而行之以恕;见善若出于己,不欲勿施于人;居广居而行大道,言有物而动有常。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29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