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辟句子 >

荀子劝学教案(精选美句49句)

荀子劝学教案(精选美句49句)



荀子劝学教案

1、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2、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

4、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然后检查学生试背,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荀子劝学教案)。

5、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学生回答。

6、    由此推论,弯木也可以变直,钝金也可以变利,其条件就是“受绳” "就砺"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只要这样,就可以做到"知明而行无过",就可以成为"君子"。这是就智慧和道德的进步方面谈学习的重要性。要成为“君子”,不仅要追求"昭昭之明",而且还得有"赫赫之功"。所以第二段再从建功立业的角度来论学习的重要性。要建功,"终日而思"是不行 的,根本的途径是“ 善假于物”,认识客观世界,利用客观规律。这 就如要"博见"就得"登高"而望,要"见者远"就得“登高而招”,要"闻者彰"就得“顺风而呼”, "致千里"须"假舆马","绝江河"须"假舟揖"。当然,要做到"假于物"而"善",只能通过学习。

7、    题解:劝学---劝为“劝勉”,勉励大家学习

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9、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10、苏秦刺股、孙敬悬梁、匡衡凿壁、孙康映雪、车胤囊萤;

11、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12、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应持有的方法。、学习比喻论证,提高我们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13、学习的意义:“青”“冰”——提高自己“轮”“木”“金”——改变自己

14、明确:勸,从力雚声,形声字。形旁“力”,象古时耕地的农具耒之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有勉励之义,如“励、努、勉、勖。劝学意思是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15、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16、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17、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18、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

19、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2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22、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23、明确: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在外力作用下都有

24、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事物的变化。

25、——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6、作品风格:是学者之文,朴素、深厚、缜密,多用排比和比喻。

27、师:噢,是吗?那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既然大家认为人是渐渐地变坏的,那么看来,人一生下来就是非常善良的了?

28、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

29、师:有这么严重?那大家的父母还有老师,都是参加工作的人,学习的时间肯定很少很少,那做人就不好了?

30、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31、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即道理明白、具体生动。

32、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3、第“虚一而静”,“心”是藏与虚、两与动与静的统一。

34、结束语:尊敬的评委老师,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35、而: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6、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37、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正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反复设喻,使内容逐步加深。

38、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39、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0、以练习题的形式梳理与巩固本课的知识点。(投影练习题)

41、(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42、(2)在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十个比喻句来说理,这十个比喻句从意思上看,可以分为几层?

43、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44、(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45、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46、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课文大家都预先翻译过了,下面同学们可以把这一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47、总结全文,结合议论文的写作,辅导学生议论文的写作。

48、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4573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