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的,最美的春景、最迷人的景色都在诗词中: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多美;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多美;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多美。
2、理学中没有一个统一的天理、人欲的区分标准,用朱熹的话说:“天理、人欲无硬定底界。”(31)朱熹以为,满足人的生活基本需要的欲,不谓之人欲,而谓之天理,超出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之上的不合理要求,才是“人欲”。例如,“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理欲之分,视个人命分(身份)和思想动机不同而不同。朱熹援用胡宏“天理人欲,同行异情”的话,并加以解释说:“同行异情,只如渴饮饥食等事,在圣贤无非天理,在小人无非人欲。所谓同行异情者如此。”(32)(朱熹的诗歌)。
3、〔宋〕陆九渊《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4、《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北宋时二程大力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5、〔宋〕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6、“辛勤尽作求闻计,沽得过情声誉来。自外而观为可喜,此心已失实堪哀。”(58)儒家典籍《大学》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语句,都适合用于对朱熹的人生加以描述。朱熹的读书学习不是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提升自我,所谓“明其道不计其功”。他说:“百学须先立志”“立志不坚,终不济事。”(59)又说:“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60)孔子在《论语》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按这样的划分,朱熹当属于“为己”型的学者,主张学习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自己生命的充实、思想的提升。他说:“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61)“欲见知于人”是为追求名誉而为学,则“终至于丧己”;“欲得之于己”为求自得而为学,则“终至于成物”。
7、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魏晋)-《杂诗》
8、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9、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被当作写景诗误会了近千年,可见和唐代的写景诗相比,两宋时期的哲理诗丝毫不落下风。
10、秋读书,玉露凉,钻科研,学文章。晨钟暮鼓催人急,燕去雁来促我忙。菊灿疏篱情寂寞。枫红曲岸事彷徨。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无成空自伤。
11、“理气一体,理在气先”出自《朱子语类》。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依朱熹的观点,“理”是构成物质世界的精神主宰,“气”是物质世界的具体存在。“理”为意识,“气”为物质。理与气合则生人,体现于人中之“理”就是人之“性”,故人性中之道德意识皆禀受于“天理”,即禀受于天地万物之本,这也就是朱子的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思想之要旨。程颐说:“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28)朱熹同意这一说法认为:“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29)“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30)因为恶念是因“天理”为气禀即私欲所蔽而产生的,修养就是要去人欲,存天理,以达到“与理为一”的一种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
12、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
13、在中国历史上,写春天的诗人实在太多太多,但要说让我们记忆最深刻的,一定离不开苏轼、白居易、杜牧、韩愈、杜甫、朱熹等几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读读朱熹这首《春日》。这首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这真的是一首写景的诗歌吗?
14、所以诗中的“泗水”并不是实指,而是虚指。因为泗水流经山东曲阜,所以朱熹这里用“泗水”代指孔门。况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我们知道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但同时他也是儒家继孔孟之后又一代表人物。故此处诗人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15、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好事近——朱熹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
16、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17、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18、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19、2,夏。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0、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21、8,平湖秋月。赵时远的《平湖秋月》“楼台两岸枕长流,落日行人竞檥舟。清夜湖光平似镜,冰轮冷浸玉壶秋。”
22、一寸光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形容时间短暂。
23、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24、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朱熹吧。朱熹是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他的《观书有感》、《偶成》这两篇非常著名的说理诗作就出过两句十分流行的名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25、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鹧鸪天》
26、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7、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8、“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在朱熹那里,“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44)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人伦”、“圣言”、“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读书人之修身养性、读书治学,目的在于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而使天理得以发扬光大。“刮磨砥砺,以融气禀,绝外诱。”(45)
29、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30、〔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32、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念奴娇——朱熹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
33、善良、纯洁的心,尤其是圣人之心,表现为对天地万物的普遍关怀,但此种表现不是主观的意愿,不是人为的造作,而是圣人“其心之仁本若是”。所谓天理,就是与生俱来的。“心即是天天即理,无行不与理相随。故言惟有天知我,天岂真如人有知。”(25)朱熹又称“理”为太极,即“理”是事物的根本、根据或者说先决的前提,所谓天经地义。“万物当须以理观,不离太极是其源。故须万类皆我具,只为中心太极存。”(26)“存天理”,就是回归本我、使这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理”逐步明晰与显现,与具体行为相融合,又在具体行为中得到体现的过程。所谓“用功事上实根源,三省真传入道门。理即是心随事显,事能尽理始心存。”(27)
34、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现在属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35、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36、解析:这是一首逸诗,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大约在绍兴末年(1162)。日本盛传此诗,我国大陆亦不胫而走,以为为朱熹所作,姑且存以备考。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
37、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麤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
38、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39、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40、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41、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42、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过里社,将儿侄。
43、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其实诗人在首句就告诉我们了: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聚之日,此处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即踏青、郊游。“胜日寻芳”可见诗人大好心情大好兴致。但诗人是去何处寻芳——泗水滨。泗水乃在山东曲阜。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显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44、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45、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46、意思: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47、“一雨生凉杜若洲,月波微漾绿溪流。茅檐归去无尘土,淡薄闲花绕舍秋。”(33)“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34)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甚至甘于贫困,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年少时就清廉之有志,他19岁得中进士之后,回徽州婺源故里扫墓并拜会宗族长辈。一天,他行至故乡东门桥头,见一水池石罅间淙淙涌出凉洌甘醇的泉水,顿生思悟,为官当像这泓泉水。“颠簸不失志,贫贱亦清廉”,这句话也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条。据《坚瓠集》“葱汤麦饭”记载:朱晦庵访婿不遇,其女出葱汤麦饭留之,意谓简亵不安。晦庵题诗云:“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35)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表现出朱熹廉洁的人品。又据《宋史朱熹传》记载,朱熹“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因此,历代学者都以“朱子固穷”颂扬之。(36)
48、意思:处处可以看到唤醒百花的东风的笑颜,那万紫千红都是春天的身影。
49、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可以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就如同一个人在读书中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哪一句诗赞美了读书使人的心灵变得清澈明净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35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