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辟句子 >

佛经心经(精选美句89句)

佛经心经(精选美句89句)



佛经心经

1、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翻译)所以空气中我们看不到的物体,是不存在色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如果我们的空没有六根六尘,那么心中就没有疑惑,也不会心生烦恼,也不会参与生老病死,不会积累业障,也不会获得业障的后果。如果不用我们动心动脑去获取什么,不是不想,而是无欲无求。

2、    《心经》虽短短数百字,却涵括了大乘般若学的精义。站在佛法的立场来讲,《心经》是对修行最高境界“涅槃、实相”的描写,决非拘于文字的学理所能领悟。但站在哲学的立场上讲,即使真如境界妙不可言,不可思议,我们还是要对此思议言说。《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那么一切学问也皆以追求真理而有层次差别,世间诸学问也是和佛法相通的。学理不等于真如境界,但真如境界离不开学理的工具去透视它。这就是说,拿哲学的眼光去研究佛法,不唯只有哲学的意义,而亦为领悟佛法妙道的途径,此即《金刚经》“筏喻”之义。只要我们能以同情的态度,证之于己,会之于心,我们就有可能从一个角度揭示出佛法的真实义蕴。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谈谈我研读《心经》的一些体会,以期发掘出《心经》丰富的哲学内涵及其现代意义。(佛经心经)。

3、每个寺庙都有流通处,把自己看过的流通出去,也可以拿别人看过的回家看,让大家一起弘扬佛法。

4、首先,历代书家练习书法,首推以王羲之碑帖作为蓝本,《圣教序》碑是王羲之书法字体的集大成,每个字都是经过怀仁和尚精心遴选刻制成的,而《圣教序》碑中的碑文内容之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自然就成为临习“王体”的重要法帖。

5、坚持抄写《心经》的本意是好的,因为抄写经书的功德非常殊胜。

6、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

7、一位名观自在的觉悟者,他用入静的方式深入到自己彻底宁静的内心境界里。

8、也没有颜色、声音、香气、味觉、触受、佛法的这些名相存在。

9、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尔时,薄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于是,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善女子,若有欲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习?

10、除此以外,《心经》总共有260个字,篇幅适中,写成书卷、册页便于持诵,写成横幅或竖幅则便于悬挂。

11、(5)抄经时尽量不要出现错字。如果出现抄错的情况请将错字用小刀轻轻刮去或用透明胶带粘掉错字。两者都不行的情况下可在错字下点一点,一旁写上正确的字。

12、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翻译)所以确认:般若波罗蜜多是修行中最重要的,就好比大神咒,是最光明的法器,是大家都信奉的真理,想要将苦厄都清除,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就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佛经心经)。

13、当然还看到更惊奇的,说不能在下午4点后或者晚上诵读本经,因为会招来鬼魂。对此,我不置可否!

14、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15、心经是一本文字简要,内容丰富的佛教经书,也是理事圆融,知行合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妙文,历来注释很多,各出手眼,发挥妙义,有以唯识理论解释的;有以华严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观融会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论的。但总的都不离一实相印。

16、建议:朋友一边先读诵《心经》,因为多诵《心经》可以静心、净心、安心,洗涤心灵,还能够增长智慧。

17、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界。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哪就是他们的地球。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我们更宏大的生物来说,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皮球。

18、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解释

19、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0、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可分为七部分:总纲分,色空分,本体分,妙用分,果德分,证知分,秘密分。作此七分,层次清楚,纲举目张,易于理解。

22、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23、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24、皆可获得无上的正等正觉,实现真正彻底的解脱。

25、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般若,罗马字Prajñā,意为智慧知识。波罗蜜多,罗马字Pāramitā,意为到达彼岸。因此,这本经书就是讲的如何通过伟大的智慧到达彼岸。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

26、因此,在这个自性的真空里,是不存在物质形态的;也不会有任何的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存在。

27、因此真正觉悟的人,正是按照这种观心性的方法而获得真正彻底智慧的。

28、多,定也。心,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

29、于是,薄伽梵从三昧起,告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复云: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深妙般若波罗蜜多,应如是行!一切如来皆随喜。

30、《楞严经》是北传佛教中的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在另外一部晚期出现的北传经典《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

31、    《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简单地说就是人的肉体色身及种种精神活动,菩萨在进入涅槃实相境界时,能超越肉身和意识的束缚,洞见其本体之“空”,并在此“空”之境界中,解脱一切人生痛苦。这里所谓的“空”,不是指肉身及意识不存在了,而是指修行体验所获的一种人生境界,是摆脱生命之诸烦恼痛苦而自主地实现其自身之无限丰富性的自由状态。在这种境界中,人能够从有限的相对性中摆脱出来,而体验到无限与永恒,超越一切生命的束缚与痛苦,故说“度一切苦厄”。如何理解此种境界呢?当人能够既不执着于外界种种现象,也不执着于自身的意识活动,使身心和宇宙有序同化,冥合于“空”时,人的思维处于一种无分别的无极化状态,就会显现生命潜具的光明智慧,体验到真实的自由解放。就此种境界之超越性与无限性而言,是和宇宙本体实相相应的,宇宙生命是一体无间的,是摒除一切相对性和差别的,故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段话涉及许多佛学概念,我们不作详论,现只说在人返归“空”的状态中,是既无烦恼可断又无涅槃可求的,是既无能认识之心也无所认知之境的。这段话似乎否定了许多小乘佛教的基本思想,那是因为《心经》乃是站在修行的果地(涅槃实相境界)而论的,是以般若无住无执的精神化解对分别法的执着,和小乘佛教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它只是对这种境界的描述,并非在学理上予小乘佛教以批评。

32、既然以上这些都不存在,所以也就不存在眼所看到的空间、耳朵所听到的范围......以及思想所意识到的世界等十八种界限了(十八界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界)。

33、心经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2004)。英国佛经译者EdwardConze(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

34、在仔细观察时,发现人的色、受、想、行、识,竟然全部都是虚无的形态,这五种因素根本就不存在。

35、在此将如何证悟我们自性圆满智慧的秘诀提练出来,这秘诀如下:

3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藏文: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མ་ཤེས་རབ་ཀྱི་ཕ་རོལ་ཏུ་ཕྱིན་པའི་སྙིང་པོ།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

37、    “无得而有得”是一种极其深刻的人生观。世俗之人恰好相反,是“有得而无得”,“有得”即有执着有挂碍,因所得不实故,非究竟解脱故,称“无得”。

38、    哲学家谈论宇宙所异于科学家之谈宇宙者,在于哲学家总是要透过五彩纷呈形形色色的宇宙现象,追寻万有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本源,即宇宙的本体,而不像科学家纯就物质现象而究其规律,这种本体论的探寻,是一切形上学的根本特征,而这种对本体的探寻又与人生的超越境界紧密相联,哲人们在形而上的求索中,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寄托追求永恒的人生终极关怀。而佛法所追求的正是人生的一种超越境界,即所谓的“究竟涅槃”,在佛法的宇宙观中,亦有对本体的追寻。在小乘佛法中,认为现象虚幻不真,要求人们去掉幻象之执著,回归‘空”的本体(实相),而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趋于分裂而不圆融。

39、“宗教智慧与大道养生-7”(第7版)课程的开课时间定于2016年五一假期间于北京佛医堂举行,学员交费后才算正式报名,我们将根据正式报名的时间先后录取学员。本课程每期限额30名,若报名人数多于30人,超出限额的人数将顺延到下一期。现尚余少量名额,有意向者请积极报名咨询,以便提前预订宾馆。4月29日下午报到,5月2日下午五点结束,正式上课(包括实修)的时间一共三天两晚。

40、《心经》中“空”的含义,不是一般状况下大众读诵完《心经》所感悟的空(即没有或不存在)。是包含了一层接一层的多层含义。

41、写经的目的在于个人自我修行、亦能回向亲友众生,得到身心安吉之祈福心愿。最受大众喜爱的写经经文即《心经》。据佛经上记载,念诵般若心经的功德,不亚于念诵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且写经之功德在诸多佛经经典中,一再的被提及,言其功德殊胜,写经的好处极不可思议。《心经》全文共二百六十个字,虽然非常简短,却是六百卷般若经典之精华。众所皆知,佛教中以《大般若经》为大乘佛教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经典,《般若心经》即是将此经典浓缩成最精简的佛教根本思想,若是能透过抄写并敬诵《心经》,而透悟佛教根本思想,开启智慧,自觉而觉他,自度而度人,而获圆满之觉行、利益众生,乃是此写经活动最终之目的。《心经》的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抄写佛经等于向佛学习,向觉者学习,借着抄经,安顿自心,一步一步向佛的境界迈进,亦即向着自己开智慧、觉悟生命宇宙真谛之道迈进。《心经》文约义丰,诵之者众。以二百六十余言,摄尽六百卷般若妙义。果能自浅而深,澈见真空实相。则一大藏教,无不从此流出。所谓般若为诸佛母也。此经以心为名,心也者,十界圣凡所同具也,迷则万别千差,悟则平等一致。、《心经》易于念诵,特别适合初学,自古至今持诵者众,感应事迹数不胜数,感应之大之快不可思议!念诵功德不可思议!《心咒》有咒王之称,灵验无比,最上最妙,无能及者,具大威力,能伏一切,不为一切之所降伏!

42、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43、因此,要宣说这么一段般若波罗蜜多密咒如法供养,这密咒是:“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萨婆诃。”(渡过去呀,快渡过去呀,到生死的彼岸去!皈依佛法僧三宝,与众生一起到达生死的彼岸!愿迅速同证无上正等正觉,得大成就。)

44、    从形式上看,《心经》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关于宇宙人生的理论体系,它的核心是一种人生体验,论述人生的般若解脱境界及其工夫。但在论述涅槃境界的时候,实际上蕴含有对于宇宙人生的哲学认识。因为追求人生的解脱自由,必然伴有说明此种追求的宇宙观基础,而实现其解脱境界的体证过程中,必然有其方法论的前提。只是在佛法中这三者是相融为一的整体,最后都归结为人生的体验和境界之中。以下我们为了分析的方便,从宇宙观、人生论和认识论三方面展开论述,而事实上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既要采取分析的手段,又要看到分析的局限。

45、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46、“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是常人可以理解的状态,众生多么向往!)是妙智慧至彼岸体验到“空”的真实必然!

47、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

48、    以上我们略论了一下《心经》的哲学意义,必须指出,色空不二的宇宙统一观,无得而有得的人生修养论和观照的认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东方哲学的特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现在是科学昌明的时代,人们惯于分析而忘却世界本是相融无间的整体,惯于向外追求而不知向内心发掘无穷的资粮,拼命扩充物欲而人生却没有归缩,而《心经》所代表的哲学,正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49、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50、因此也远离了一切因妄想、分别、执着而产生的各种幻想梦境之类的颠倒混乱和错觉邪见了。

5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52、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文殊菩萨净行品等。

53、  订阅即能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佛讯,及昌义法师每日法语!

54、事实上,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只要修此静心观心的法门。

55、对于凡人来说,喜欢色与有,厌恶空和无。心态有些失衡,行为自然有所偏重,在佛家眼里,这是缺乏般若(智慧)的体现。真正的智慧是将二者等闲视之,视若无物,这才能“度一切苦厄”。

56、接下来再进一步阐述“空”的不生灭不增减不垢净的世界,甚至没有本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直至空到佛教基本教义中最重要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

57、我们继续去观照我们平常的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你会发现,由于它们都是基于我们的体相而存在的,既然我们这个色身本体都是虚无的,所以他们的本质也更是虚无的,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我们虚幻的一种意识执着而已,也都是跟色空一体的道理一样,不可单独言说的。

58、因此而最终达到涅槃。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

59、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60、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61、因为自性含藏万有,为万法之本,具足一切真正彻底的智慧,所以不会有无明愚痴存在,甚至连无明愚痴这个概念都没有。

62、(翻译)弟子们,凡有形象和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参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

63、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64、佛教首经已经谈到对待空色有无应等闲,但世俗的佛教却是重视色与有的。这又是为什么?

65、《佛教十三经》的第一部经书是《心经》,这是佛教的群经之首,字数很少,只有260字,这才是微言大义。

66、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翻译)菩萨因为运用了无上正等整觉智慧,所以心灵平静,心无杂念,没有挂念就不会又害怕,脱离了低等趣味,最终修行圆满。

67、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68、观虚斋主戈国龙,学者,精神导师,观虚斋教学创始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学博士后,先后师从楼宇烈、汤一介和陈来等著名学者,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以宋明理学为中心的儒教研究、以禅宗为中心的佛教研究和以内丹学为中心的道教研究。多年来学修并重,佛道融通,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现代运用,继承传统,面向未来,成立观虚书院,发展观虚斋教学事业,为现代社会服务。

69、在我们的心性真空里,既无我的色相存在,也无苦的概念存在,所以也没有所谓的人生八苦、集聚无常、生灭涅磐、求道成佛这些方便引导度化的八万四千法门。

70、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翻译)能够随心所欲观察自己,检验自己身上是否有佛性存在或者奥秘的觉者,在运用无上正等整觉智慧思考生命是如何存在或者消灭的过程,就可以真真切切的看到宇宙的构成,也能认识到一切的苦难都是可以化解的。

71、Ⅰ、色:指可见物体,如人、物品、山水等(非颜色、姿色)

72、因为菩萨心无所得,人法双亡,依此般若波罗蜜多修证,而通达般若空慧,心中毫无牵掛及障碍;因为心境无所牵挂,便心无恐怖,远离世间的一切颠倒梦想,最终证得寂灭无为的无上究竟解脱妙境。

73、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74、此经虽仅二百六十字,却是诸部般若的核心,是摄取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文约义深,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今融会大德们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点滴体会,简要地讲解此经。

75、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习深妙般若波罗蜜多。

76、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77、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78、经,径也。当初,有位善于观察自我的修行者,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进入深层思考。他发现:“众生以自我立场,评断现前情境的好坏顺逆,心生爱憎分别,痛苦烦恼便因而产生了!”

79、英国佛经译者EdwardConze(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

80、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81、由此可知,由观心性而觉知我们本有的圆满智慧的这个方法。

82、般若的这三层意思,实相是本体,文字是表相,观照是作用。

83、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84、舍利子呀,我说万物都是空的,是指其本质都是缘起性空的,由四大和合而成,没有自性,因而说空;至于说其空相本身并不是一无所有的,相反,万法和合这个空相背后,却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存在着,它不生也不灭,不垢也不净,不增也不减,是永恒不变的。

85、它能够从根本上拔除众生的一切苦难,这一点真实无疑、绝无虚妄

86、忌半途而废,经是一种修行方式,是在于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以培养自己的精进心。做一件事能够持之以恒,并养成习惯,这就是精进。

87、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88、    世俗之人,为纷繁的现象所迷,在六识(即认知主体)接触六境(即认知对象)时,总是会产生种种思量分别,执着于外界为实有,也执着于自己的身心,为满足种种欲望而依身起念,追名逐利。这是通常的认识活动和一般人的境界,而佛教认为这些是虚妄分别的“无明”,是“颠倒梦想”,为人生烦恼之源。所谓“颠倒梦想”,即是由执有的分别心随现象流转的有漏(不圆满谓之有漏)的生命处境,由种种分别,生种种痴迷梦想,流转的现象界不能返归本体,故称“颠倒”,颠倒而不觉,生命的圆满无碍的根本慧难以生发,即是“无明”。无明与颠倒,是佛教对现实的生命状态所作的价值判断,是佛教寻求自由解脱的出发点。无明与颠倒,我们可以理解为生命的受束缚不自由的状态,是飘泊的人生无法找到价值安立的“虚无”。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