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和空间的一切距离正日益被缩短。以前人们需要旅行几星期几个月才能到达的地方,在今天,乘上飞机,一夜之间就可抵达。
2、读懂海德格尔分析“诗意地栖居”这个概念的用意和过程,必须首先澄清栖居这个核心概念,而栖居在海德格尔看来与筑造是相伴相生的。在《筑·居·思》中,海德格尔主要通过追问以下两个问题确定了两者的本质和联系:(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
3、一旦我们让自己涉身这样的学习,我们就已然承认自己还无能去思。
4、 在他接到柏林大学的邀请,准备去任教时,他去向人们告别。他描写道:那位“75岁农民用他那双清澈无比的眼睛不加任何掩饰地紧紧盯着我,双唇紧抿,意味深长地将他真诚的双手放在我肩上,几乎看不出来地摇摇头。这就是说:‘别去’!”——这述说了他与乡民们建立的真挚感情,他的通心,也换来了他人对他的通心。 注:本文写于2015年。
5、我们借下列事实阐明某些自明的东西,不过这自明的东西及其全部含义,我们并未致思于它。对另一个人讲,是指:对另一个人说某事,显示某事,使彼此确信所显示之物。与另一个人讲,是指:一起交谈某事,互相显示那在讲中宣告出来以及在讲中说出来的东西,即那自行明朗化的东西。未讲出的并不仅仅是某种无声的东西,而是那保持在未被说出的状态的东西,即尚未被显示出来、尚未达于其显现的东西。那必须完全保持在不讲状态的东西在不说中被收回,作为不可显示者隐于遮蔽状态,这就是神秘。对我们讲出的东西是作为断言而讲出的。断言是指某种透露出来的东西,讲这种东西甚至无须被听到。
6、这仍旧不是什么沉浸在享受和艺术感受的愿景中,而只是让自身的此在进入到他的劳作中,只有劳作才能敞开山林中气象万千的空间。劳作的过程始终专心致志于山林中万千气象的生成。
7、生活从来不缺少诗意,给自己“放个假”吧,五分钟、十分钟也好,不是浪费时间,只是放松自己,感受生命的流动。
8、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9、马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Heidegger,公元1889年9月26日—公元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
10、不要再接近我,会死的。我在暗你在明,果然是不相容的两条路。
11、 “大家在寂静中抽着烟斗,偶尔有人说起伐木工作快结束了,昨夜有只貂钻进了鸡棚,有头母牛可能早晨会产下牛犊,某人的叔伯害着中风,或者天气很快就要‘转’了。”海德格尔和乡民们在一起的时候,内心是那么平静,这种平静也使人感觉到一种诗意。他的平静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接地气”。“我的工作就是这样扎根于南黑森林,扎根于这里的农民几百年来未曾变化的生活的那种不可替代的大地的根基。”正是由于他的生活接地气,他的思考才那么有成果,那么有力。也就是说,当他在思考中展翅高飞,探幽索微之时,他不是在脱离、隔离现实的情况下幻想,一根筋地越走越远。
12、通过论证栖居对人生的积极作用和诗意与栖居的本质联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意地栖居”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将“诗意地栖居”具象到诗歌来说,欣赏诗歌、创造诗歌不再被视作单独的、孤立的文学活动,一种只是形式的筑造,而将被置于广阔的人类存在领域思考,思考其蕴含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和人生态度,并由此探索人生的本质。诗歌不是“诗人想象力的非现实游戏”,将人们从大地那里、现实那里、存在那里拉了出来,而是帮助人门更好地栖居在这片“充满劳绩”的大地上。诗歌影响的广度与深度也将被重新估量。欣赏诗歌、创造诗歌不仅仅需要积累文学知识,也需要在实践中达成对人生本质见解的契合。因而其对人生的影响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暂的,是深刻的而不是浅薄的。
13、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思考,是哲学家的本职工作。海德格尔描述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何等具有诗意!
14、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认并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琐碎。仅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做自我。
15、 作诗乃是人之栖居的基本能力。但人之能够作诗,始终只是按照这样一个尺度,即,人的本质如何归本于那种本身喜好人、因而需要人之本质的东西。依照这种归本(Vereignung)的尺度,作诗或是本真的或是非本真的。
16、人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最长的距离抛在身后。他把最大的距离置于身后,从而以最短的距离把万事万物都置于目前。
17、综上所述,栖居的范围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外在于人的,是人类物质的存在领域。人类的存在处于天空与大地之间的维度,也就是处在在已发现、控制和未发现、控制的领域之中。已发现、控制的切近存在环境可以称之为家园、文明,未发现、控制的高远生存环境可以称之为自然、宇宙。人类始终向往充满未知和可能的远方,又依恋于舒适安逸的家。内部环境是内在于人的。人类存在的本质在不朽的诸神与终有一死者之间游离,神性与人性相互拮抗,又相互转化,构成人类精神的存在领域。人类始终追求作为神的高远存在身份,又受限于作为人的切近存在身份。
18、所谓异端邪说,无非是指那些只有少数人相信的东西;它是势盛者强加在势弱者的理论之上的罪名英格索尔
19、而在《“……人诗意地栖居……”》中,天空与大地之间仍然是人类栖居的维度,诸神则变成了终有一死者“借以度量他在大地之上、天空之下的栖居的‘尺度’”。“测度是栖居之诗意因素。作诗即是度量。”由此可以看到海德格尔观念的演变:人类在超越的神性与固守的人性的矛盾前不再是被动承受了。人类首先拥抱了人性,再以神性为武器,在人类精神的存在领域占据了主动。模仿的诗歌只是片面的筑造,蕴含测度主动性的诗歌才是“诗意地栖居”。
20、“诗意地栖居”则兼备栖居与筑造的概念,指向以诗意的人生形式实现人生的本质。它不再与人类日常的“劳绩”或筑造对立,而是内化其中。“诗意地栖居”在短期来看是从事还原栖居本质的筑造,如读诗、作诗,在长期来看则是形成具备诗意的思想境界和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诗意地栖居”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就被揭示了。正如康德所说:“人应当成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人类的一言一行、人生的一分一秒可以成为栖居,符合人类的天性,展现人生的本质。
21、 这个对通常的观念来说——特别地也对一切纯粹科学的观念来说——奇怪的尺度绝不是一根凿凿在握的尺棍;不过,只要我们不是用双手去抓握,而是受那种与这里所采取的尺度相应的姿态的引导,这个奇怪的尺度实际上就比尺棍更容易掌握。这是在一种采取(Nehmen)中发生的;这种采取决不是夺取自在的尺度,而是在保持倾听的专心觉知(Vernehmen)中取得尺度。
22、马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Heidegger,公元1889年9月26日—公元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23、海德格尔用“存在”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根基,用“在”和“思”为双翼,人为认定,“我”就是“在”,“在”就是“我”,思想核心:人就是世界的存在。海氏用追思作为思想的“助推器”,不断拓展其思维边际,用以实现其心目中的澄明与去蔽。可以说,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具有浓厚的个人体验色彩,抓住了这些特点,对研究其哲学思想是有益处的。
24、城市里的人认为屈尊纡贵和农民作一番长谈就已经很不简单了。夜间工作之余,我和农民们一起烤火,或坐在“主人的角落”的桌边时,通常很少说话。大家在寂静中抽着烟斗,偶尔有人说起伐木工作快结束了,昨夜有只貂钻进了鸡棚,有头母牛可能早晨会产下牛犊,某人的叔伯害着中风,或者天气很快就要“转”了。我的工作就是这样扎根于南黑森林,扎根于这里的农民几百年来未曾变化的生活的那种不可替代的大地的根基。
25、只是不想再一次看到那个样子,我可没有一次又一次去冒犯死者的兴趣。
26、曾经,我也是极有言说欲望的人。可是,在经历了结婚生子,在承受了很多的工作与生活的压力之后,我已经不想说,也不会说了。我没有了人生的目标,不敢去尝试新的事物,对待老公和孩子没有耐心,一日又一日,浑浑噩噩地过,被生活推着走。
27、 “……人诗意地栖居……”。说诗人偶尔诗意地栖居,似还勉强可听。但这里说的是“人”,即每个人都总是诗意地栖居,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一切栖居不是与诗意格格不入的吗?我们的栖居为住房短缺所困挠。即便不是这样,我们今天的栖居也由于劳作而备受折磨,由于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由于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迷惑惑。而如果说在今天的栖居中,人们也还为诗意留下了空间,省下了一些时间的话,那么,顶多也就是从事某种文艺性的活动,或是书面文艺,或是音视文艺。诗歌或者被当作顽物丧志的矫情和不着边际的空想而遭到否弃,被当作遁世的梦幻而遭到否定;或者,人们就把诗看作文学的一部分。文学的功效是按照当下的现实性之尺度而被估价的。现实本身由形成公共文明意见的组织所制作和控制。这个组织的工作人员之一(既是推动者又是被推动者)就是文学行业。这样,诗就只能表现为文学。甚至当人们在教育上和科学上考察诗的时候,它也还是文学史的对象。西方的诗被冠以“欧洲文学”这样一个总名称。
28、 于是,我们面临着一个双重的要求: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栖居之本质来思人们所谓的人之生存;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把作诗的本质思为让栖居,(5)一种筑造,甚至也许是这种突出的筑造。如果我们按这里所指出的角度来寻求诗的本质,我们便可达到栖居之本质。
29、但是,对所有距离的疯狂废除并没有带来任何亲近,因为亲近不在于缩短距离。
30、我爱你们,母亲。所以痛苦着,伤心着,对我而言,仅有怨恨。
31、这就是我的工作世界——以来访者和夏季猎奇者观察的眼光看。我自己压根就没有观察风景的概念,从来没有。我是在大的季节起伏中经验它每个小时的变化,经验它昼夜交替的变化。厚重的山脉,山脉原始岩石的坚韧,缓缓生长着的杉树,山地原野开满鲜花的明媚而又肃穆的壮丽,在辽阔的秋夜中山溪的流水潺潺,深雪表面严格的单纯,所有这一切景象都拥入脑际,润入心田,在那上面,与它们的交相激荡贯通了日常此在。
32、 现在我们知道了荷尔德林所说的“诗意”吗?既知道又不知道。说知道,是因为我们接受了一个指示,知道要在何种角度上去思考作诗,也即要把作诗当作一种别具一格的度量来思考。说不知道,是因为作为对那个奇怪尺度的测定,作诗变得愈加神秘兮兮了。所以,要是我们准备在诗的本质领域中逗留一番(auf-zu-halten),作诗就势必还是神秘兮兮的。
33、阻挡在我前面的东西,就算是父母,朋友,也要消除。
34、天空是拱形的太阳之路,是阴晴圆缺的月亮的轨道,是群星的光辉闪耀,是四季的轮回,是白昼的光与影,是夜晚的冥合和启明,是气候的温暖和寒冷,是无垠天宇漂流的云彩和深邃的湛蓝。
35、 诗人如是说。如果我们把荷尔德林的这个诗句置回到它所属的那首诗中,我们便可更清晰地倾听此诗句。首先,我们来倾听两行诗;我们已经把上面这个诗句从这两行诗中分离开来。这两行如下:
36、 荷尔德林在1804年3月12日从尼尔廷根写信给他的朋友塞肯多夫,信中写道:“我现在特别关心寓言、诗歌上的历史观和天堂的建筑设计,尤其是与希腊民族不同的我们民族的东西”。(海林格拉特版,第五卷,第333页)
37、柯尔律治才能和天才的差别就如同泥瓦和雕塑家的差别英格索尔
38、人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最长的距离抛在身后。他把最大的距离置于身后,从而以最短的距离把万事万物都置于目前。
39、首先,如果看展览之前做一点功课,比如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听听鉴赏课,看看相关书籍资料等等,在看展览的过程中孩子会学到更多。
40、陛下还真是温柔啊,是我的话就永远都不会忘记侮辱了自己的人。
41、 但荷尔德林就人的诗意栖居道说了什么呢?对此问题,我们可通过倾听上述那首诗的第24-38行来寻求答案。因为,我们开始时解说过的那两行诗就是从中引来的。荷尔德林诗云: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3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