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演的个人意志很重要,剧最终呈现的,还是我想要的历史,我想塑造的历史人物。”阎建钢道,“你面对的创作环境不同,你的认知都会调整,没有定论。历史这个东西,它永远就是在不同的解读当中,以不同的形态出现。”
2、多年之后再次筹备历史剧,阎建钢笑称自己并没有太多的“追求”。“我不需要跟任何人比,我只是跟我自己比。我作为导演的一生里,新的一部能超越我上一部,我的成就感就有了。”(莎士比亚历史剧)。
3、这部于2013年首演的《理查二世》收获了很多好评,它在豆瓣的评分是在IMDB的评分是
4、这个秋天我们再负行囊,向电视剧创作的源头进发,从类型角度梳理,遴选每个题材的源头大拿再作探访。
5、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可以说是精彩纷呈,美不胜收!大家要有兴趣,中译本可以读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莎士比亚十大经典戏剧》,里边有被普遍认为的优秀剧目《亨利五世》呢。
6、①参阅乔杰,“DanishFeaturesofShakespeare’sHamlet”,未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3年。略有不同的中文浓缩版本以《莎剧中的丹麦背景》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7、为方便理解,本文采用朱生豪先生中文译本,将其称为约翰·刚特。另外,约翰·刚特娶了兰开斯特伯爵的女儿布兰奇,因此成为兰开斯特公爵。
8、莎士比亚笔下的亨利五世是一个复杂、多面的角色,我们见证他的成长,看他如何利用国家赋予自己君主权利,看他在战时如何进行道德选择。其中一个很有争议的时刻是,当亨利俘虏大量法国人,得知法国军队重新集结准备进攻时,他下令杀死所有的法国俘虏,这违反了所有战争条约。在道德上亨利完全错了,然而在战略上他却是对的。如果俘虏再拿起武器战斗,亨利的军队就会腹背受敌。
9、凯文·史派西在重返伦敦戏剧圈的第二年(2005年)出演了由TrevorNunn导演的《理查二世》,这部剧彰显了TrevorNunn的野心勃勃。
10、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所有戏剧家的作品。
11、主要讲的是一个王子为父报仇,杀了他的叔叔的故事。
12、关于丹麦王子复仇的故事在形成固定的文学形式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一个故事。直到公元12世纪,一位名叫萨科索·格拉玛提克(SaxoGrammaticus)的丹麦牧师,他也许是丹麦第一位历史学家,在他用拉丁文写的一本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一个名叫阿姆莱瑟斯(Amlethus)的王子的故事,他生活在远古的维京时代(VikingAge)之前的某个时期。阿姆莱瑟斯的故事出现在该书第三和第四部中,其主要情节大致如下:新登基的丹麦国王罗西克斯(Roricus)提名豪温迪勒斯(Horwendillus)和芬格(Fengo)兄弟代替他守卫日德兰半岛。结果豪温迪勒斯比他的弟弟所建的功业多得多,便娶了国王之女乔鲁莎(Gerutha),并为他生了儿子阿姆莱瑟斯。芬格出于嫉妒杀死了哥哥娶了嫂嫂。阿姆莱瑟斯为了避免不测便装疯以便寻机为父报仇。(莎士比亚历史剧)。
13、道兰介绍道,自己对莎士比亚的喜爱,继承了很多作家对莎士比亚的观点。无论是《麦克白》里的阴暗,还是《奥赛罗》里的嫉恨,抑或《无事生非》中的阳光,他们都呈现了不同的情感。而莎士比亚独特之处在于他从来不评判角色的好坏,人物善恶,而是呈现一个立体的精神图谱。事实上,人物的优劣兼而有之。莎士比亚把人性的两面看得通透,并宽容地把这些矛盾点纳入角色,呈现在故事冲突中。这一点,很多作家与莎士比亚不同。
14、对于英国历史不是很熟悉的人,很容易对历史剧望而却步。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五世、六世、八世……的确不太分得清。
15、巴道夫参军,为的是一路顺手牵羊,发点横财。他抢劫了教堂后,皮斯托向弗鲁林上尉求情,说巴道夫是国王的朋友,请求释放。而弗鲁林上尉告诉国王,巴道夫按律当处死。这个关键的时刻,国王深切明白领导力的作用。他必须象在《亨利四世》第二部中和福斯塔夫一刀两断那样,和巴道夫也要彻底划清界限,同时向他过去声色犬马的放荡经历和处世态度彻底说再见。所以他只好看着他的朋友去死。观众在这里能感觉到国王的道德操守,同时又很酸楚。因为我们都爱巴道夫,他带来了欢笑,但是他被处决了。而皮斯托参军,是想要谋得美差,可以中饱私囊。他没和任何人打起来,在战役中俘虏了一个年轻的法国骑士,他想做的也只是赚这法国人一点赎金,200金币。
16、Bloom,Harold.Shakespeare:TheInventionoftheHuman.NewYork:RiverheadBooks,19
17、莎士比亚从传统风格转向他自己的特点。《理查三世》开幕时的独白开创了中世纪戏剧中的邪恶角色。同时,理查生动的充满自我意识的独白延续到莎士比亚成熟期剧作中的自言自语。没有单独一个剧本标志着从传统风格到自由风格的转换,莎士比亚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综合了这两种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这种混合风格最好的诠释。
18、到1590年代中期创作《罗密欧和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时期,莎士比亚开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写作。他渐渐将他的隐喻和象征转为剧情发展的需要。莎士比亚惯用的诗的形式是无韵诗,同时结合抑扬格五音步。实际上,这意味着他的诗通常是不押韵的,每行有10个音节,在朗读时每第二个音节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无韵诗和后期作品有很大区别。诗句经常很优美,但是句子倾向于开始、停顿、并结束在行尾,这样有可能导致枯燥。当莎士比亚精通传统的无韵诗后,他开始打断和改变规律。这项技巧在《朱利叶斯·凯撒》和《哈姆雷特》等剧本的诗文中,释放出新的力量和灵活性。
19、黑脸的摩尔人奥赛罗是威尼斯城邦雇佣的一个将军,受种族限制而显得地位卑微的他爱上了贵族元老院元老勃罗班修聪明、美丽、大方的女儿苔丝狄蒙娜,明知婚事将不被允许,他们瞒着父母秘密结婚。
20、弗莱德里克不顾兄弟情谊,篡夺了自己胞兄(即罗瑟琳的父亲)的公爵之位,把公爵赶走,使他被迫流亡在森林里。被放逐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与受到长兄奥列佛虐待的奥兰多相爱。但不久罗瑟琳也被叔父、篡位者弗莱德里克的放逐,不得已女扮男装逃亡到亚登森林,后来与奥兰多不期而遇。
21、此文原载于《外国文学研究》2016年06期
22、莎士比亚至少创作了十到十二部历史剧。其中包括小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和《理查三世》,大四部曲《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另外还有《亨利八世》。小四部曲描写英国1398-1485年间的混乱状态,大四部曲则探索这混乱背后的原因。特别有意思的是,这容易使我们想起我们国家三国时候的状况。
23、 中世纪的人虽然觉得存在之链的观念有用,但并没有对它做出详细的阐述。要了解中世纪和伊丽莎白时期的全部独创性,我们必须回到不同等级的创造物之间的种种对应关系。这些等级包括上帝与天使、宏观世界或物理宇宙、国家或政体、微观世界或人。动物和植物则包含在一个比这些小得多的层级中。基于这些对应关系所获得的智性和情感的满足,是难以描述的,也是难以高估的。对我们来说很愚蠢或者微不足道的东西,对于伊丽莎白时期的人,可能就是一个严肃或令人高兴的证据,它能证明他生活在一个有秩序的宇宙中,没有任何浪费,每一个细节都是自然的计划。
24、在事物的普遍秩序中,较低级别的顶端与较高级别的末端相接触。比方说,牡蛎在动物这个级别中可以说处于最低层,仅仅比植物高一点,因为它们紧贴地面,缺少行动,还只有触觉这一种知觉。大地的上表面与水的下表面相连;而水的最高处则与天空的最低处相接,并经由这一上升的阶梯到达宇宙最外部的空间。同样,身体这一级别中最高贵的是人的身体,当其体液达到均匀的平衡状态,便触及其上一级别的边缘,那就是人的灵魂,而后者居于精神级别中的最底层。因此人的灵魂被称作肉体与灵魂的界限或交汇处;正是在这里,最低等的精神力量开始上升至最高等的精神力量。[13]甚至在有些时候,当它涤清世俗情感之后,会达到精神性生命的状态。
25、 本期(社科5分钟)请到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罗益民老师为我们解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26、 恩格斯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莎士比亚喜剧的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喜剧的浪漫主义的抒情气氛。喜剧中的正面人物问题。喜剧中的女性形象。《威尼斯商人》(1597)写友谊、爱情、仁慈和贪婪、嫉妒、仇恨之间的冲突,反映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的矛盾。
27、到1590年代中期创作《罗密欧和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时期,莎士比亚开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写作。他渐渐将他的隐喻和象征转为剧情发展的需要。莎士比亚惯用的诗的形式是无韵诗,同时结合抑扬格五音步。
28、上述引证虽是些片段,却表明莎士比亚心中有一整套观念(doctrine)。我已经围绕这个问题写了另外一本书,因此在此只做一简短说明。
29、第二时期(1601—1608)创作的主要成就是悲剧。
30、在拍摄《秦始皇》时,阎建钢一度想删掉秦军攻占邯郸这场戏。因为对于主角秦始皇来说,这场戏对他的人物,并没有直接的推进作用。最后,阎建钢设计了一场戏,让秦始皇拉着已经疯癫的赵姬来到战场上,一边高喊着“母后要进城”,一边带领着千军万马冲锋。
31、《哈姆雷特》之后,莎士比亚的文风变化更多,尤其是后期悲剧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英国文学评论家安德鲁·塞西尔·布拉德利将这种风格描述为“更紧凑、明快、富有变化,并且在结构上比较不规则,往往错综复杂或者省略”。在创作生涯后期,莎士比亚采用了很多技巧来达到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连续、不规则停顿和结束,以及句子结构和长度的极度变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对听众是挑战。后期的传奇剧,情节及时而出人意料地变换,创造了一种末期的诗风,其特点是长短句互相综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语和宾语倒转、词语省略,产生了自然的效果。
32、因此,理查二世记恨兰开斯特家族,亲政后找借口驱逐了堂弟亨利,并在叔父约翰·刚特死后没收其领地,剥夺了堂弟的继承权。
33、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主要反映英国的封建纷争,除《约翰王》写13世纪的历史而外,其余的历史剧所表现的内容,均为发生在14至15世纪百余年间的重大史实。在这些剧作中,除《亨利五世》歌颂了一位开明君主的文治武功之外,其余多为抨击政治野心家阴谋篡位,致使国家陷入危亡之中。
34、你是一个人,被赋予理性和理解,上帝在其中刻下了自己的真实形象。在其他的生命中有上帝的些许形象,有他神圣本质的些许足迹;但是在人这里,他刻印了自己的形象。有些事物与上帝的相似在于其存在,有些在于其生存,有些在于他们的优秀特质和行为。但这不是上帝的形象。他的形象只在于我们的理解。明白你有如此高贵的本质,且在你的理解中显示了上帝的形象,因此对自己的管控应当符合一个有理解力的生命。不要像那些野蛮的兽类,缺少理解力:桀骜不驯或是笨重迟钝……毫无疑问,天底下的所有生命,其存在都由上帝赐予,没有哪个退化,没有哪个抛弃了本质的尊严和存在,只有人如此。只有人,抛弃了他原有的本质,像海神普罗狄斯一样变成各种形态。这是由他的自由意志引起的。就像每一种兽类都会特别倾向于众多感官中的一种,人也会因为他对某一感官的特别倾向而变成那种兽类。(《大卫的眼泪》(David’sTears,1623),页1168)
35、 莎士比亚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工作之余,还悄悄地看舞台上的演出,并坚持自学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还自修了希腊文和拉丁文。当剧团需要临时演员时,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再加上他的才华,他终于能演一些配角了。演配角时,莎士比亚也认真演好,他出色的理解力和精湛的演技,使他不久就被剧团吸收为正式演员。
36、他们模仿奥丽维娅的笔迹写了一封情书给马伏里奥,信中鼓励马大胆求爱,并要他经常穿着令人厌恶的黄色长袜。马伏里奥鬼迷心窍,上了他们的当,丑态百出;而奥丽维娅则以为管家在发疯。
37、这部剧让凯文·史派西充分彰显了自己在莎翁戏剧中的魅力,王者的气息由内而外,自然而然地主导了老维克的舞台。
38、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狄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
39、虽然是无奈之举,但这同时也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在片场,阎建钢架起了四台机器,演员一直演,他就盯着一直拍。当这一场戏拍成,“摔婴”那一段戏,便只是一个外部的表现了。
40、这样一部诚意满满的《理查二世》高清放映版,还不快去剧场看看?
41、从左至右分别为皮斯托、尼姆、巴道夫、桂嫂、男童
42、《亨利六世》是一部煌煌大作,全剧分上,中,下三部,写这位君主执政期间,王室与贵族的纷争和历史的混乱局面。上部写英、法战争中,由于贵族阶级相互之间钩心斗角,矛盾重重,致使人心涣散,英国在战争中失利。中部写国内贵族争权夺势,致使民怨沸腾,内乱频仍。下部写封建势力的争斗,遂有“红白玫瑰战争”的发生,战乱中,自玫瑰贵族集团占了上风,而属于红玫瑰贵族集团的国王,则被人杀死。
43、与NTLive不同,皇莎的Live录制的是他们在莎翁故乡主剧场演出的莎士比亚剧作,力图打造最原汁原味的莎剧。
44、回顾曾经六年的“下海”历程,阎建钢笑称自己可算是时代的“弄潮儿”。在中国市场经济起步的第一年,他便得到了与广东今日集团合作成立传播公司的机会,并专门负责为集团做推广。新兴的广告业务,迅速地让阎建钢实现了财务自由。
45、不管是阎建钢自身的阅历和经验,还是各方的资源支撑,在《赵氏孤儿案》的拍摄中,都更加宽裕。因此,对于《赵氏孤儿案》这部作品,阎建钢也有了别的想法。“我想做这个戏,那么我就要正面碰它。”即便是一部“戏说”,也要以历史正剧的风范来拍。
46、写到这里,人们也许会问这样一些问题:既然在今天这个后现代社会我们有着多种文化艺术娱乐方面的选择,为什么我们还要阅读莎士比亚并观赏他的戏剧呢?莎士比亚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读者和观众有何意义呢?毫无疑问,既然观赏他的戏剧应该是一种极高的审美愉悦和享受,那么我们就应该珍视他的艺术成就以及在当下的意义。在我看来,除了他的文学艺术成就外,莎士比亚作为一位历史主义者所起到的作用也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有鉴于此,我在结束本文之前,想就此稍作一点发挥。
47、道兰强调,人们有必要记住,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中只不过借历史做了一番隐喻。这也是为什么莎士比亚的戏剧始终在演的原因,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其中观察我们自己的时代。他说观剧的时候,进入到剧情最重要,不要想太多英国历史。因为实际上莎士比亚在作品中改写了历史。莎士比亚对历史没兴趣,讲个好故事才是他最感兴趣的,然后再和你我度争论一番战争的本性。
48、舞台上的一切都具有诡异而又和谐的现代感,演员们穿西装,打领带,台上有显示屏、录像、麦克风、机关枪……
49、为了捉弄仙后,仙王命令一个叫浦克的小淘气去采一种花汁,拿来滴在仙后的眼睛里,那么她醒来就会狂热地爱上第一眼看到的人或动物。正巧仙王还无意中得知海伦娜爱着狄米特律斯,所以他让浦克将一些花汁滴在狄米特律斯的眼里,可是浦克把拉山德误认为狄米特律斯。
50、莎士比亚于1590年就开始为帕姆布罗克戏院写剧本了。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莎士比亚的创作基调是乐观的,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喜剧和历史剧为主。
51、很快莎士比亚从传统风格转向他自己的特点。《理查三世》开幕时的独白开创了中世纪戏剧中的邪恶角色。同时,理查生动的充满自我意识的独白延续到莎士比亚成熟期剧作中的自言自语。没有单独一个剧本标志着从传统风格到自由风格的转换,莎士比亚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综合了这两种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这种混合风格最好的诠释。
52、虽然和《东周列国·战国》的拍摄时间相隔不久,但《秦始皇》呈现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质感。从台词、剧情以至于演员选择上来说,《秦始皇》无疑更加“亲民”。
53、1399年,亨利在国王从爱尔兰远征归来后举兵拘捕了国王,并让议会同意将理查废黜,由亨利即位。
54、喜剧代表作是《威尼斯商人》Merchant of Venice 吝啬鬼 ,夏洛克 Shylock 。
55、我曾经指导过一篇关于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那篇论文写的是《哈姆雷特》剧中的丹麦背景,我本来的目的是想借此吸引国内的莎学研究者去关注莎士比亚通过自己的戏剧来创造新的历史的非凡才能。①但是当那篇论文的一部分后来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后并没有吸引中国的莎学研究者去关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因为大多数莎学研究者依然聚焦于他的悲剧和喜剧以及他的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和接受所引发的论题。当然这些也仍然是很重要和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但这并不能涵盖莎学研究的全部。也许在这些学者看来,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只是描写了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一些事情,与当下的中国社会现实距离实在太遥远了。这种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莎剧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但具有讽刺意味的则是,在当今的中国却存在着这样一个悖论:一方面中国学者对西方新历史主义的教义十分感兴趣,并且大力介绍和推广,充斥中国的各种期刊杂志上的介绍性文章就是一例,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很少去研究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更不用说去研究他的悲剧和喜剧中的历史因素了。也许他们忘记了这一事实,美国的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大都是从研究莎士比亚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和戏剧作品起家的,他们所研究的重点就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以及其他作品中的历史因素,因而得出结论,莎士比亚创造了那个时期的历史。虽然这一历史叙述并非全然忠实于当时的历史事件的记载,上面提到的《哈姆雷特》可以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但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历史作为一种“文本化”或“戏剧化”的历史叙述却比许多历史档案里记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显得真实可信和令人难忘。在这一节里我只想对《哈姆雷特》这一个案作一重新思考。
56、在“古装剧”这个庞大的范畴中,历史剧的观看门槛最高,制作难度也最大。因此,在热钱充斥市场的那一段时间里,虽然观众对历史正剧的需求热情不灭,但大量出现的仍是仙侠剧和古装奇幻剧,历史剧的踪迹寥寥可寻。
57、它们由英国皇家邮政在2016年发行,全套十张,邮票上内容是莎士比亚剧作的经典台词以及十四行诗节选。在国内,这套邮票想买基本上也是买不到了。
58、受到长兄虐待的奥兰多以德报怨,拯救了兄长,使奥列佛天良发现,并与罗瑟琳的堂姊妹、弗莱德里克之女西莉娅产生了爱情。他们一直和罗瑟琳一起生活在森林里,帮她寻找父亲最终罗瑟琳在森林里找到了父亲。
59、不是《哈姆雷特》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吧。
60、回到初心,总有些道理颠扑不破,总有些常识源远流长。
61、他任“怀疑”这种毒药在心间像硫黄一样燃烧,把伊阿古所提供的“间接证据”链条之间的断裂带用自己的联想填补并发酵、放大,最后妒恨令他几近发疯。在新婚的床上,亲手掐死了忠贞而单纯的妻子苔丝狄蒙娜。但当伊阿古的妻子揭穿这一谎言与骗局的时候,奥赛罗如梦初醒,拔剑自刎。
62、 27岁那年,他写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三部曲,剧本上演,大受观众欢迎,他赢得了很高声誉,逐渐在伦敦戏剧界站稳了脚跟。
63、设计的特点保证了莎士比亚的剧作能够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剪裁宽松地诠释,而不会丢失核心剧情。当莎士比亚的技巧提高后,他赋予角色更清晰和更富有变化的动机以及说话时独一无二的风格。然而,后期的作品中他保留了前期风格的特点。在后期的传奇剧中,他故意转回到更虚假的风格,这种风格着重了剧院的效果。
64、他们得确保摄影机正常工作、麦克风录下每一位演员的声音、卫星传送数据正常(做现场直播)……现场还有一台大型摇臂Moviebird
65、马伏里奥被宣布患有精神错乱而关进了暗室,并被装扮成牧师的小丑百般戏弄。后来马伏里奥得机写信向奥丽维娅小姐申辩,才使得真相大白。
66、安德鲁等人还想找薇奥拉决斗,但是他们遇到了塞巴斯蒂安,错把他当成薇奥拉,便拔剑相向,幸被及时赶来的奥丽维娅所制止。奥丽维娅也错把塞巴斯蒂安当成薇奥拉,并把他请到家里表示爱情,俩人遂私下结百年之好。
67、毕业后的阎建钢很快便以一部只有八集的电视剧《擎天柱》打响了自己的名号。
68、“在骨子里,我还是参照着莎士比亚的戏剧准则。也就是广阔的历史背景,鲜明的人物个性,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三大要素。”他总结道。
69、哈姆雷特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是一个国家的王子
70、Miller,J.Hillis.“GlobalizationandWorldLiterature.”Neohelicon 2(2011):252-
71、年轻的亨利继承王位之后,受教会的煽动怂恿,同时也遭遇法国王太子的侮辱挑衅,因此向法国发动战争。亨利一路征战,清除内奸,攻城掠地,直至在阿金库特战役以寡胜多建立奇功。最终亨利赢得了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获得凯瑟琳公主的爱情。
72、在所有两个层级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宇宙层级和人类层级的对应是最普遍的。人类自身不仅构成了创造物的一个层级,而且他还是微观宇宙,是整个大世界的微小集合。他在物质上由四种自然元素构成,他的内部不仅有理性的灵魂,而且有植物一样的植物性和动物一样的感知性。他的身体构成复制了地球的结构。他的生命热量与地下的火对应,他的血脉与河流对应,他的叹息与风对应,他的激情迸发与暴风雨和地震对应。在李尔王“在他渺小的一身之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比暴风雨的冲突更剧烈的斗争”背后有一整套复杂的观念体系(《莎士比亚全集》[五],页484)。
73、在此秩序中,火热之物与冰冷之物,干燥之物与潮湿之物,沉重之物与轻盈之物,庞然大物与微小之物,高耸之物与低矮之物,均和谐共处。在此秩序中,天上的王国里天使之上有天使,位阶之上有位阶;土地上、天空中、海洋里人之上有人,兽之上有兽,鸟之上有鸟,鱼之上有鱼;由此使得一切爬行于地上之虫、翔于高空之鸟、潜于深海之鱼无一不系于最为和谐的秩序之链中。[12]上帝创造了和事物一样种类繁多的创造物,每种造物都与别的造物有所不同,并因此不同而低于或高于其他所有造物。因此,从最高级的天使到最低级的天使,中间每个天使都有高于他或低于他的天使;从人到最卑微的虫子之间的每种造物也都有在某一方面高于他或低于他的物种。因此,没有一物是不被这秩序之纽带所联结。因为上帝如此规定了所有创造物,所以认为他把人类排除在此规定之外的想法便是不虔诚的,而且是上帝让人类成为地上最高级的创造物。(3)
74、然而无脑的乔佛里却选择在珊莎面前砍下了艾德的头……这件事正是让维斯特洛陷入五王之争的导火索。
75、当时五年学制,三年才招一次生的中戏导演系,主要培养的还是话剧导演,影视这一块,甚至不在教学大纲里。只在阎建钢这一届的第四年,学校请来了一批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优秀教师,给学生们上了一年的电影课。
76、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久负盛名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带来了三部著名的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上和下、《亨利五世》。3月12日晚21:30艺术人文频道《今晚我们观剧》请来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艺术总监,同时也是这三部戏的导演格里高利·道兰,为我们解读赏析《亨利五世》。
77、早在上世纪40年代,郭沫若便提出,历史剧就像是《诗经》中的赋、比、兴。追求准确呈现历史的剧作就像是一篇规整的“赋”;以古鉴今则可称之为“比”;而不完全根据事实,但带着感情去阐述某一段历史的事迹,或刻画某一个历史人物,自然就是“随兴所至”的兴。
78、莎士比亚在俄底修斯关于层级的演说中触及一种基本的对应关系:“[所以]灿烂的太阳才能高拱出天,炯察寰宇,纠正星辰的过失,揭恶扬善,发挥它[像国王一样](4)的无上威权。”[15]不过,leroisoleil(“太阳王”,指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只是一个更大的领导者序列中的一个部分,这个序列包括:居于天使或所有创造物中的上帝,居于星辰中的太阳,自然力量中的火,一国之君王,头部之于身体,公正之于美德,狮子之于兽类,雄鹰之于鸟类,海豚之于鱼类。要在某一个段落中找到这整个序列很难(而且还可能有我没有涉及的部分),不过皮查姆(HenryPeacham)在《完美的绅士》(TheCompleteGentleman,1634)开头给出十分全面的列举,也是为了说明宇宙的秩序和层级原则。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他还加上了橡树、玫瑰、帝王苹果和王后苹果、黄金与钻石。
79、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他是莎士比亚的名言,也是他能在艺术天地里自由飞翔,成为一代艺术大师的秘密。
80、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和《皆大欢喜》。
81、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共有2首长诗,4首杂诗,154首十四行诗和38个剧本。
82、塑造这样一位人物,也就成了各位演员们证明自己的方式。
83、 1595年,莎士比亚写了一个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上演后,莎士比亚名霸伦敦,观众像潮水一般涌向剧场去看这出戏,并被感动得流下了泪水。故事是这样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30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