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德国,人们把歌德称为“魏玛的孔夫子”。歌德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比他同时代的人无疑多很多。遥远中国的种种,成为他思考的参照物,也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尽管受到时代的具体条件的影响,歌德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见解不乏片面、固陋之处,甚至缺少足够的选择性和批判性,但歌德毕竟是歌德,正是在上面提到的那次谈话中,歌德从对一部三流的中国白话小说的思考出发,作出了他关于“世界文学”时代即将来临的著名论断。(歌德简介个人资料)。
2、安徒生(丹麦)、普希金(俄罗斯)、狄更斯(英国)、乔伊斯----英国、马克吐温----美国、薄伽丘----意大利、高尔基----苏联、萧伯纳----英国等。
3、 但是,贝多芬的音乐并没有传达这种不健康的情调。贝多芬的音乐中也有哀伤,但他的箴言是“通过痛苦达到欢乐,”②因此他的音乐渗透了乐观的战斗精神,听了使人受到鼓舞,使人充满勇气,热爱生活。但是,具有同样乐观积极思想的歌德竟看不出贝多芬是他的同道!罗曼·罗兰惋惜地说,贝多芬应是歌德“可以在他生命圈内照常情接受和同化的唯一的新的音乐天才。”他把这两位文艺巨匠不能互相接近和了解视为一场“误会”,这显然是一种天真的看法。其实,不了解对方的并不是贝多芬而是歌德,他们——一个是德国古典文学的代表,另一个是德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两人有着共通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但推究起来,歌德对世界、对时代是采取不介入的观照态度,古典时期的歌德从意大利回来,受温克尔曼对古代希腊、罗马艺术的美学观点“高贵的单纯,伟大的静穆”的影响,要求在艺术创作中保持平衡和宁静,便是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在艺术上的反映。但是贝多芬的出身、经历和歌德不一样,他青年时代处在离法国不远的波恩,就近受到法国大革命思想的熏陶,是一个具有雅各宾精神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他永远在战斗,每步都有冲突,额头向前,冲进敌阵去战斗”(罗曼·罗兰),这样歌德便把贝多芬看作“在井口上手舞足蹈的疯子”。保守的歌德理解不了激进的贝多芬。
4、 从1794年一直到1805年席勒逝世,歌德与席勒之间长达十年的友谊和合作,不仅在德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就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极为罕见,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在任何意义上都堪称典范。
5、但丁坚持教权与王权分工的理论,并以此驳斥了君主权力来源于教皇的观点。
6、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歌德名言 》
7、歌德《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8、 正是这样一种决心,使他们在各自心中,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愿望和迫切需要,与一个同自己具有相同理想的人一起合作,交流思想,相互切磋。这是这种愿望和需要使这两位本来互不来往的文坛巨人走到一起。(歌德简介个人资料)。
9、在他看来,既然作家无法摆脱时代,要想取得成就就必须与时代融为一体。他认为莎士比亚假如不是跟他生活的时代融为一体,就不会发生那么大的影响。
10、《神,英雄和维兰特(Wieland)》(笑剧),1774年
1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2、母亲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头,讲述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给他听。母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言辞新奇而丰富,歌德常常听得如醉如痴。也许正是传承了母亲的这种才能,歌德成年以后母亲仍是跟他像朋友般共同探讨问题。
13、《法国的政治运动》(报告),1822年
14、《关于歌手人们有很多可说》(为感谢歌手而作的共济会的诗歌),1815年
15、听力内容偏日常生活和时事评论为主。共30个题,正确18个及格。
16、歌德所倡导的古典主义,实质上便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问题是歌德后期理论思考的焦点。在西方现实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歌德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称得上是一座里程碑,曾给予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直接而有力的推动。
17、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歌德是一位用发展观点对待事物、具有历史感的思想家。他认为,了解一件艺术作品时“非看见它那精神与形体进化链条上所占有的位置不可。”(罗曼·罗兰)按理说,用这种观点对待音乐应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上的创新才对,但歌德却不然。前面分析了他不理解贝多芬音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与贝多芬音乐传达的思想情感存在距离和不合拍的地方,但从罗曼·罗兰举的一些例子来看,他不接受的直接原因首先还是从感觉上来的,即他的耳朵不习惯贝多芬巨大的创新,不习惯听贝多芬开辟出来的新音乐。听音乐是要用理智的,用理智听音乐才能听得深。但无论如何音乐首先是一种感觉的艺术,人们是通过听觉来欣赏音乐的;而音乐欣赏常常是不自觉地以过去听音乐过程中形成起来的音乐感为依据进行的。这种通过多次反复在听觉上形成的音乐感是不能以理智或意志一下加以改变的,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歌德要求自己从理智出发、不抱成见地对待新音乐;但听音乐,理智与音乐感相较,后者占了上风,听惯了巴赫、莫扎特的耳朵怎么也接受不了贝多芬。
18、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
19、 (《歌德与贝多芬》,罗曼·罗兰著,梁宗岱译,人民音乐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月版,0.70元)
20、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们正式建立友谊之前,这两位德国文坛巨人曾长期老死不相往来,彼此都对对方心存芥蒂,甚至怀有敌意。
21、歌德的一个特点是,将已经开头的作品搁置几年,有时是数十年之久,将已经发表的作品进行重大的修改,将一些完成了的作品压下很长时间才付印。
22、《列那狐》(动物叙事诗),1794年
23、我参加的这个超级强化班共有9名学员,班上只有我一个亚洲人,其余大多来自欧洲。除我之外,1个荷兰人,1个美国人,1个俄罗斯人,3个意大利人,1个阿根廷人,1个比利时人。两位老师,FrauSuseKarl和HerrBertholdKuhn,上下午轮流上课。以下是一些难忘的小插曲。
24、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1775~1828)。《少年维持之烦恼》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享有世界声音。
25、(3)余匡复:德国文学史(上卷)GeschichtederdeutschenLiteraturBand1(204),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6、《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戏剧),散文版1779年,1787年复印
27、本书透露的价值观与正能量鼓舞了一大批自立自强的姑娘,让每个人都能活得更好!
28、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 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29、 歌德自认为自己年纪比席勒大,成就和名望比席勒高,不愿承认席勒的成就,对席勒总是居高临下,冷淡矜持,故意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架势。歌德的这种态度大大伤害了席勒的自尊,席勒对于歌德略带恨意,更不愿主动与他接近。
30、1765年9月30日他离开法兰克福,到莱比锡学习法学。
31、维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他的同事们也戒备提防,唯恐别人超过自己,这一切都使他产生许多苦恼。正当他深感百无聊赖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
32、第一个部分是论述文写作,针对某一话题完成题目中的4个要求,字数限制150以上,分值60分。
33、 他被认为是中古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最伟大的诗人,也是西方最杰出的诗人之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34、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罗马政权先前并不受教会的约束,故教会不是帝国力量的起源。教会不可能被上帝授予向尘世国家授权的权力。而世俗帝王,如康斯坦丁大帝,把王权赠与教会,实属无效行为。
35、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ÜberstimmungvonInhaltundForm)
36、《论人类与动物的颌间骨》,1786年
37、 读到这些材料,人们常对贝多芬产生同情,对歌德感到厌恶。但如果就此得出结论:贝多芬鄙视歌德,而歌德把贝多芬不放在眼里,那又不符合事实了。
38、 为了说明歌德对贝多芬音乐的态度,罗曼·罗兰追溯了歌德与贝多芬彼此间的认识过程和交往关系,追溯了他们在女作家贝蒂娜的推动下,于一八一二年七月十五日在疗养地特普利茨的会面,还提到了那个有名的故事:两人一同散步,遇见迎面而来的王公贵族,贝多芬昂首阔步继续前行;歌德则伫立道旁,鞠躬如也,事后受到贝多芬一顿教训。这故事反映了贝多芬强烈的市民阶级意识,也反映了歌德的对恩格斯称之为“德意志鄙俗气”的屈从。特普利茨会面并没有促进这两位艺术巨匠间的友谊和了解,相反,歌德对贝多芬和他的音乐采取了冷淡和保留的态度。其中登峰造极的例子,便是贝多芬晚年处于贫病交加情况下写信向歌德求救,望他促成魏玛公爵预订他呕心沥血写成的《庄严弥撒》以换取稿费,而得不到歌德的回答。
39、迈克尔·舒马赫(MichaelSchumacher),1969年1月3日出生于许尔特,德国一级方程式赛车车手,现代最伟大的F1车手之在他头16年的职业生涯中,几乎刷新了每一项纪录。总共赢得7次总冠军,亦曾是唯一赢得总冠军的德国车手(后被德国车手塞巴斯蒂安·维特尔于2010年刷新)。
40、但丁所表现的迷惘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与普遍意义,因为它象征了中世纪末人们的伦理疑惑;他的《神曲》便表达了“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的主题,从而使这部文学作品同时也成了一部形象的伦理学专著。
41、-DieLeidendesjungenWerthers-
42、安徒生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从小爱文学。
43、因此,当有人要求18世纪末的德国作家成为“经典”作家时,他坚决予以反对,因为这是不切合时代特点的过分要求,当时德国根本不具备产生“经典”作家的基本条件。歌德的责备并非说他不心仪文学经典,而是他认识到作家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自觉融入民族文学的时代精神中。
44、从此以后,尽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维特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绿蒂。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他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好,他们常在一起谈论绿蒂。那绿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飘浮的云再也不能使他平静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
45、(1)vonGoethe,J.W.(2012).FaustIundII.BeltzVerlag.
46、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译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在德语近代文学史上,海涅堪称继莱辛、歌德、席勒之后最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擅长诗歌、游记和散文的创作。
47、《当回报最亲爱者的时候》 (为保守秘密而作的共济会的诗歌),1816年
48、莱辛——(1722 — 115)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莱辛批判虚伪的宫廷风格和“虔诚”的情感,用人道主义、浪漫主义取代已陷于僵死、衰落的古典主义。主张天才与艺术创造的完美结合,反对艺术创作中的固有的模式的限制。莱辛处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折点,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其美学思想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浪漫主义美学与萌芽和蓬勃发展。
49、 读到这些材料,人们常对贝多芬产生同情,对歌德感到厌恶。但如果就此得出结论:贝多芬鄙视歌德,而歌德把贝多芬不放在眼里,那又不符合事实了。
50、C伯爵谦逊老实,博学多才,对维特也很友善和信任,给维特带来一丝安慰。一天伯爵请他到家中吃饭,不料饭后来了一群贵族,他们带着高傲鄙视的神情看着维特。
51、(5)卢铭君:德语文学史教程DeutscheLiteraturgeschichte--EinLehrbuchfürGermanistikstudium(2022),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2、 魔鬼命小鬼为他挖掘坟墓,浮士德听着掘墓的声响,竟以为是大堤即将筑成,脑海里一副国泰民安之景,不禁发出了“停一停吧,你真美丽!”的赞叹。随即颓然倒地。最后,经过天使们的拯救和超度,浮士德的灵魂最终并没有落入魔鬼之手。
53、本书有别于教科书,也不同于专著,其特点是:既面向学者,也面向大众;或梳理人类对某些事物的认知发展,或提出各种假说和未来探索方向;既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智慧的分享。
54、但丁·阿利基耶里(1265年-1321年),13世纪末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以长诗《神曲》(原名《喜剧》)而闻名,后来一位名叫薄伽丘的作家将其命名为‘‘神圣的喜剧”。《神曲》分为三段,第一段叫“地狱”,第二段叫“炼狱”,第三段叫“天堂”,留名后世。
55、 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显然也受到过歌德文艺思想的深刻影响。
56、既保护了幼儿好奇心,又激发了幼儿创造热情,鼓励幼儿想象和创造。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提高幼儿的探索能力,提供了创造想象的天地
57、所以,尽管但丁知道自己的观点会触怒罗马教皇,但还是勇敢地提出了政教分离的观点。但丁以《圣经》为依据,以经院哲学的方式,反驳了中世纪流行的支持教权至上的“日月说”和“双剑论”,可谓是“以子之矛,攻子之后”,别具匠心,逻辑严密。
58、图为坐落于莱比锡市Naschmarkt上的歌德雕像
59、 其次,歌德讨厌浪漫主义的忧郁和伤感。罗曼·罗兰提到“歌德断不许把悲哀作灵魂和艺术的中心”,“他不能容忍德国当时流行的感伤倾向:无端的哭泣、绝望和爱情的哀号和坟墓”,这类东西与歌德健康、积极的世界观和他对生活的乐观、肯定的态度是格格不入的。舒柏特的某些作品(如《冬之旅》)、柏辽兹的标题音乐(如《幻想交响曲》),不正是传达了那伤感和绝望、那死亡和哭泣吗?对这样的音乐歌德是不能接受的。
60、第二部分是书信或邮件写作,100字以上,分值40分。
61、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歌德《歌德名言 》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23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