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而在“高估”木心的读者中,因树大招风,陈丹青老师首当其冲:
2、 但伊恩确实是我非常喜欢的英国作家。他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那些不可告人的儿童时期的事情,我们多多少少干过一些。(这可以说是一本父母必读书,以帮助二次元们避开雷区)其撕开故事的方式,看上去重口味但是黏度相当高。比如《最》的开头:
3、或许,他首先是一个“人”,看到这个人,就会看到古往今来“艺术圣家族”的庞大身影,会看到文艺复兴如何在一个人身上发生,会看到诗经与圣经的血怎样在同一条脉管里奔腾起舞。其实,他这个人,比他的诸多作品精彩何止万倍。
4、作为一名音乐美学专业的学生,我怀疑得更远。我不仅怀疑过木心,我还怀疑过很多人。我甚至怀疑过老子。我怎么能够仅凭“音声相和”“五音令人耳聋”“乐与饵,过客止”“大音希声”就断定老子一定懂音乐?他识谱吗?他能辨角徵吗?就这么四句,我只能够断定他懂辩证法,至于音乐,我怀疑——当然,这件事后来我明白了一些。
5、如今社会太小看年轻人,知道吗,“人们”给你们“贴标签”,那是瞧着后生蹿上来,“人们”就该靠边了。不过,请放心,等诸位长大,八九成会像你们现在憎恶的人一样,又平庸,又讨厌,又去回身为难年轻人。
6、怼得很不严谨嘛。你看啊,我读了吴法宪、邱会作、李作鹏等人的回忆录,他们在狱中没有娱乐,所以木心怎么可能在白纸上画琴键呢;吴法宪、邱会作、李作鹏等人所有的纸张上交,所以木心也不可能偷偷存下纸来写别的东西。这是个什么逻辑呢?小人国的一个市民很认真地跑街上溜了一圈,碰到了吃早点的老王,遛狗的老张和跳广场舞的老赵,回家看到电视里的NBA,大声质疑说“不可能!这世上哪有超过1米7的人?”通过三五个案就对数十万计群体的生活作判断然后根据这个判断否定群体里另一个人创造的人间奇迹,不是太荒谬吗?(作家们为何瞧不上木心)。
7、《西班牙三棵树》、《我纷纷的情欲》、《巴珑》、《伪所罗门书--不期然而然的个人成长史》、《云雀叫了一整天》、《诗经演》、《琼美卡随想录》、《即兴判断》、《素履之往》、《哥伦比亚的倒影》、《爱默生家的恶客》等。
8、英雄和伟人是不同的。用在历史人物上,试试看,很灵的。嵇康是英雄,孔子是伟人。
9、他对问题的看法,都会找一个词来形容,有时候感觉这个词很新颖别致,但是我们无法再找到一个更合适的词来代替。
10、 ——香港作家梁文道
11、过去的讲法:达则济世,穷则独善。我讲:唯能独善,才能济世。把个人的能量发挥到极点,就叫做个人主义。
12、木心是诗人,是文学家,是画家,是艺术家,是先生,是设计师,是囚徒,是音乐家,是少爷。
13、二〇〇六年《三联生活周刊》朱伟老师在博客上刻意贬损,我当即起身回骂。后来才知道,八十年代他曾是推出不少作家的编辑:这是倨傲的理由吗?
14、“木心先生是一位全方位的艺术家,他的小说很早就碰触西方现代小说常探讨的议题,包括辜负、遗憾、忏悔及追忆,也讨论人如何站在现代荒原中,仍能保持文明人的尊严。”
15、但木心书写时洗净口语感,凡印制出版的文字,他有洁癖。古人曰:“敬惜字纸。”木心是个过度虔诚的敬惜者。
16、 这时需要一个细节来升温,就是跳舞。
17、 不过,要说爱自己的女主角,男作家一定比女作家更甚。像托尔斯泰写安娜,连她小腿上的肌肉的形状,他也观摩到了。这就像男女见面行一个亲吻手背的礼节,女士已经摇摇曳曳着走远了,她戒指上那点冰凉感还刺激着他的嘴唇。
18、以上便是我能获得的讯息,书面的学术评价,可见孙郁、李静二位六年前编的《读木心》。再就是本月意外得到桐乡一群书友自行刊印的《梧桐影》木心纪念专号,近三十篇文章谈木心,有几篇相当好。
19、拜伦勋爵肖像(沃克&科克雷尔翻拍托马斯·菲利普斯所绘肖像)
20、(陈丹青):很少时间看书。你们的访谈稿来了,就得坐下来写。较为整片的时间,优先留给画画。小说是少年人的庇护所,到我这岁数,喜欢读真事情。我不像木心那么酷爱文学,弄了半天,还是个粗人。
21、在纽约和知识分子结交,他就是绅士,老成,风趣,优雅。纽约的夏志清、王浩(数学哲学家)请他吃饭,惊讶地看着他。他和贝聿铭相谈,就是两个老派的、久在异国的江南老叶客,斯斯文文。
22、现在我们可以说,那是艺术的屠宰场。我如果带他参观,一进门,墙上就挂着一张皮。我告诉王尔德:这就是唯美主义那张皮。
23、最好的东西总是使人快乐而伤心。魏晋人夜听人吹笛,曰:奈何奈何?
24、现代艺术中,好多好多是含有尼采的酒神精神的,但严重异化了酒神精神。你看滚石乐队,黑人跳舞,扭动,歌星疯狂表演,等等,我都很喜欢。你懂的话,边看,边知道哪些是酒神精神,哪些是酒瓶精神、酒鬼精神。
25、尼采来看,我会问他:“这个是不是有点酒神精神?”
26、“什么是一个木心绘画风景的新元素?是一种情绪和风格,类似于北欧版画那灯火辉煌的空间,是一种辉煌的文艺复兴式作品。毫无疑问,在艺术家的处理材料的严峻条件下(”文革“),木心的景观具有逃亡的光辉性。但也涉及了一位艺术家的感性图像——挽歌——亚历山德拉·芒罗,林肯中心的主要策展人,论起这些山水画作为一种“中国曩昔文化的安魂曲,”这是事实。呈现了中国文艺人士如何借助西洋精神,作为尝试,祭奠过去已经不可逆转的纷繁记忆。”
27、在年轻的时候,木心写了很多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文章就提到了《源氏物语》这个这本书。大部分人都认为这部书是非常优秀的一部小说,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文化,但是木心却认为这本小说没有价值。所以就有专家学者站出来说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认为这本书就透露出了日本文学,说木星根本不配称为日本文学的知音,也没有把日本的文学给参透。还有人认为木心的文字是可以读的,但是根本不具备文学的价值,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是受当时的趋势影响的。
28、剧名《木心·人曲》,改欧洲新时代第一位诗人、文艺复兴思想曙光——但丁,《神曲》的神为人,这是“人”的悲喜剧。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19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