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一次次采访编辑中,苏永通对新闻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文笔愈发成熟,观点更加犀利独到。他编辑的调查性报道《54年,老兵回家路》荣获2018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广东新闻奖一等奖。
2、曾获得2013年度、2018年度广东新闻奖一等奖,2018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主要作品有厦门PX事件系列报道、聂树斌案系列报道、重庆打黑系列报道、唐慧事件系列报道、王汉斌专访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出自哪份报纸)。
3、此外,该报的“言论”版,在这几年中也刊发了我写的有关文明创建工作的言论近三十篇。
4、宣传报道好汕尾的文明创建工作,是记者的应尽之责;进行文明创建题材的文学创作,是我这个文学爱好者乐意为之的好事。我想,无论是电视记者还是报纸记者,或者是文学创作者,通过文字反映现实之变、反映汕尾之真之善之美都是必须做好的功课。
5、“报纸宗旨定而高,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
6、这些假新闻为何得以铺天盖地地传播?首当其冲,毫无疑问就是互联网被假新闻制造者绑架后惹出来的祸,然后,它随之会在社会转型时期某种猎奇心理的推波助澜下被无限制延伸,等到确认它是假新闻时,危害已经造成了,人们已经被愚弄了。这样的恶果,不单是假新闻事件所涉及的当事人的痛,更是一个时代的痛。
7、此后,在《大公报》发行一万号纪念,上海版《大公报》创刊等重要时刻,张季鸾都要重申“四不主义”精神,并强调“四不主义”为《大公报》自立之本。“四不主义”的提出,对中国新闻工作者和报界产生深远影响。“四不主义”以保护报纸的独立性为核心,“不d、不卖”是对独立报格的追求,“不私、不盲”是对报人提出的要求。张季鸾依据“四不主义”,使《大公报》摆脱政d报刊,走纯粹商业报刊的道路,为中国报业开辟了一条独立办报的道路。
8、1911年武昌起义后,张先生立即回国,应邀参加了上海于右任之《民立报》工作,担任编辑,撰写文章,对革命宣传于民国成立贡献很大。
9、据1919年入学北大的朱务善回忆,有一次他去找李大钊谈话,请李大钊介绍几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李大钊让他坐在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同他谈了不少学术与思想方面的问题,之后又拿出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新青年》杂志给朱务善,让他看完后提出意见。这次见面给朱务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李大钊的影响下,他也逐渐成为北京大学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五四运动前后,无数爱国青年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中国革命之路。
10、传传就是我,我就是传传。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做新闻界d史宣传的顶流形象代言人。
11、上海《中华新报》停刊后,他失业了。期间曾短时担任陇海铁路会办,但他的兴趣还是办报,所以不久他就接办《大公报》,进入了他一生报业生涯的鼎盛时期。
12、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们深深懂得,社会对新闻工作的尊重和认同来自这份职业的特殊性,更来自于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和职业道德操守。为此,我们时刻不忘身份,落笔不忘责任。
13、李大钊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他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不磨灭。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无畏献身精神,永远是共产d人的光辉典范。
14、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大秘密发起并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把经过五四运动锻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次年11月,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活动公开。到1922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员从最初的19人增至150多人,1923年发展到250人左右,成员中以北大师生最多,一批骨干陆续加入中国共产d。
15、李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16、《小说日报(1939~1941)》,1941年/10月4日/第2版
17、他说“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所固有之职务外,井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18、1926年9月1日,张季鸾与胡政之、吴鼎昌共同接办停刊的《大公报》,这是其一生的转折点,也是《大公报》走向辉煌的起点。在其主持《大公报》笔政的十五年间,他在统筹文字、编排栏目、设计版面的同时,坚持撰写时评政论。他的社评蕴含民族的呼声和人民的愿望,透彻时事,文笔犀利,立论磅礴,又稳健明达,让读者听而忘倦。正是他,将一份原本业绩平平、被批停刊的报纸办得风生水起,精彩迭出。彼时之《大公报》不仅称雄报界,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舆论场制造引导者,还影响着东南亚、香港、日本、美国等地区。
19、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的“不d、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
20、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教师节知晓率甚高,护士节次之,记者节的知晓率就低了许多。作为一名记者,不是在一线,就是在去一线的路上,我们常常忘记了这个属于记者的节日。无数次采访归来深夜赶稿,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细细琢磨、反复推敲,纳雍的发展有你们的努力和汗水,在全国第十七个记者节到来之际,诚挚地祝你们节日快乐。
21、●网络信息时期,一些新闻在制作手段明显存在一种涨风式表述的“硬伤”。这种“硬伤”的表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故意以偏概全,哗众取宠。在制作上,或者故意煽情,以偏代正。或者以小代大,耸人听闻。这类标题的特点是“题不惊人誓不休”,往往是用放大镜形式对存在的事情进行渲染,在夸大的渲染中造成耸人听闻、令人惊吓的目的。另一类表现的是,用语有意拔高,夸大其词。例如,某地一篇写全市金融系统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宣传日”活动启动的消息,标题和内容一同表达的是“我市小微企业融资不再难”,把一个刚刚启动的活动,等同于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的难题。真令人哑然失笑。
22、吴任社长,张任总编辑兼副经理,胡任经理兼副总编辑。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问题,决定言论方针。文字虽然由三人主持,但张先生负修正整理的责任。意见不同时,服从多数。三人意见各不相同时,则从张先生。张、胡以劳力人股,每到年终,由报馆致送两人相当数额的股票。自此以后,由于华北局势改变,与“七七"抗战发生,《大公报》发展极为迅速。除天津版外,张先生曾先后负责创办上海版(1936年4月1日)、汉口版(1937年9月18日)与重庆版(1938年12月1日)等。在这15年中,他全力主持《大公报》,直到去世为止。他对中国新闻事业的主张与贡献,都在这段时期中发出光辉,永垂不朽
23、《水产月刊》,1937年/第4卷/第5期/第1页
24、1924年,他与胡政之、昊鼎昌商量,用独立资本创办一份包括日报、周刊和通讯社三合一的新闻机构。同年冬《中华新报》停刊,张先生去北京,胡去天津,此议乃罢。
25、1926年春,北方政局大变,张先生在天津没有事做,吴、胡再劝他南下主持《国闻周报》,但他仍希望兼办日报,实现他原来的理想。这时,恰好有英敛之创办之天津《大公报》停刊,而带给他们三人合作的最好机会,也使张先生的志业进入了巅峰。《大公报》系满人英敛之于1902年6月17日(光绪28年5月12日)创办:“英君目击庚子之祸,痛国亡之无日,乃纠资办报,名日大公”。并其认为报纸乃国家改革之先驱。
26、李大钊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所作,李大钊只是在原对联上改了一个字,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27、奔跑在采访的路上,静坐在编辑的桌旁,看见、聆听、记录、传递别人的故事,感受不一样的人生。这就是每位记者和编辑的“一日三餐”。
28、■郭太军、杨世新到董地乡开展交通精准扶贫工作,落实今冬明春计划实施项目前期工作
29、苏永通说,比起这些有着轰动效应的案件,其实他更看重一些重大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比如,死刑问题,在民众一片喊杀的情况下,新闻人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进行理性的引导。再如,宪法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来规范落实。2018年,“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当年立法者的一些构想,如今正在一步步实现。
30、1917年11月,李大钊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翌年1月起就任图书馆主任。当时的北大图书馆藏书较少,管理也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他任职后即着手进行整顿,修订完善图书馆规章制度,整顿图书馆各项工作;采取“兼容互需”的藏书建设方针,引进大批国内外进步书刊,使馆藏日益丰富;领导图书馆积极配合学校教学改革,为北大的教学和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31、他在北大授课、讲座地点多数在北大红楼,他把马克思主义引入大学课程,通过大学讲坛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在这些课程和讲座中,他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著作,如《哲学的贫困》《共产d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哥达纲领批判》等,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阶级斗争学说、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平均利润论、资本集中论等,直到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特别是在史学课程讲授中,他第一次在我国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到史学研究中,广泛传播唯物史观。他是如此系统深入而且联系中国实际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大学里实在是第一次。1926年,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著作《史学要论》,同时还有《平民主义》,被收入商务印书馆《百科小丛书》出版发行。
32、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有机会实现我的梦想。因为笔耕不辍的缘故,我逐渐成长为本市知名的笔杆子,很自然地与很多编辑、记者成了朋友,也有幸参加本地一份宣传内刊的编写工作,有机会到各地新闻单位参观学习并参与采写、编辑的过程。我对新闻记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开始认真地学习专业知识、练习采访、写作、拍摄和编辑的技能。从我写下一篇篇消息、通讯稿登上报刊之后,我的脑海中闪现的是少年时代读报、写稿、投稿时的那个梦想,心中阵阵激动,虽然不是正式的记者,但当年的梦也可以说是曲线实现了。
33、一条路,一则稿,一支笔,所幸,我们不是一个人。曾经有许多杰出的记者,邹韬奋、邵飘萍、范长江……他们保有自己的棱角和严谨认真的态度,秉承记者的专业精神,坚持正义的传播,在时代的洪流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今,我们应该以老一辈的精神勉励自己,不要因为媒介的变化而减弱对真善美的追求。身处融媒体时代,我们更应该在生活中学会洞察百态,浓缩万象,用心中的笔、手中的笔传递新闻,以报道引导舆论,以爱为文,织就真、善、美的华裳,讲好故事、传播好声音,让公开、充足、未受污染的信息,更好地抵达公众视野中。
34、后来,由于家庭琐事多,有一段时间搁笔,但阅读还是每天的习惯。自从2016年起,我陆续参加汕尾报社组织的汕尾文化之旅活动,如参与中山作协的作品研讨会以及到省作协进行学习交流,收益不少。
35、●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要全力以赴、不遗余力地用专业自信,树起新闻威信。一般地说,深度决定威信,合力提高威信,品牌强化威信。
36、张季鸾先生不畏强权,针砭时弊,以致两度入狱。他曾因对宋教仁案的秉笔直言,遭到北洋政府无理囚禁三个月之久;之后又因揭露段祺瑞政府与日本订立满蒙五路大借款合同,再陷囹圄。
37、 出自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捐写的名联。
38、本文所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阅读,不构成对我司具有约束力的要约或最终承诺,最终以正式的商品买卖合同约定及政府规划、批文为准。
39、1908年(光绪34年),他从日本回国,在关中高等学堂任教两年,然后再赴日本,他带侄子并劝同学王军余至日本留学。后王君至东京,他亲自去往车站迎接,接至住所,并亲自以利剪为王君剪去发辫,劝其参加革命,加入同盟会,协同《夏声》杂志。
40、“文化之旅”是近年来汕尾日报社的品牌活动,通过作者对各地的着笔,体现民俗民风,让写作者热情高涨,屡出佳作。临走之时,他们赠送我一本精美的《文化之旅合集》,我虔诚的双手捧着,觉得丝丝暖意萦绕着我,山水之美,人文之美都在其中。也许正是因为报社编辑及记者们的不辞劳苦的耕耘,提携文学青年,才使《汕尾日报》越办越好。报社以博大的胸怀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学青年,聚集了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已经加入广东省作协和中国作协,在全国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
41、在另一次寻访古驿道的文化活动中,我看到了汕报记者身上的责任与担当。他们走在山林间,一路上披荆斩棘,给作家们开路,还随手捡起落在草丛中的垃圾,装在自己带来的垃圾袋里。他们似乎时时刻刻都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多方奔走采访,拍摄、撰稿,在《汕尾日报》上,以新闻报导的方式,呼吁更多人爱护环境,保护文物。
42、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扩展资料此联的手迹为北京革命博物馆所藏,据说为章士钊后嗣所献。李大钊同志曾手书此联赠章士钊的妻子吴弱男。
43、铁肩担道义是一句名言名句,出自杨继盛《杨忠愍公集》,意思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为民的理想和志向,体现出宣传革命的精神。
44、 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贴,“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45、发现力是新闻的生命力,新闻由头,则是一名“编外记者”胸中应藏的“丘壑”。从某种意义上说,衡量一个记者的水平高下,并非文字本身,首要的应该发现力的高下。而发现力的培养,则在于自身责任心的培养。
46、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多年新闻工作经验的d报人——阿勒泰日报社汉文编辑部主任王强带领编辑部一班人,马不停蹄奋战在办报一线。
47、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人。明朝中期著名谏臣。因上疏弹劾仇鸾开马市之议,被贬为
48、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49、刚刚结束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号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解决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中央的号召,无疑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指明了方向,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新闻背后的真相来自深入,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新闻宣传的价值在于为群众排忧解难。因此,不能不提到著名新闻工作者普利策的比喻:“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这个比喻,当下中国的记者,尤其该牢记于心。在这个复杂的时代,光荣只属于过去:船头的瞭望者不需要太多行李,他需要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支善于表达的笔,或许,还需要一副能嚷嚷的好嗓门……从容,是为了自己的脚步,也是为了国家这条大船的征途。
50、1920年5月,校图书委员会通过了由李大钊主持制订的《北京大学总务处图书部试行条例》,对位于红楼一层的北大图书馆进行机构调整,馆中设四课。
51、自从学龄开始,我就喜欢看课外书,如《少年文艺》,《故事会》等。文字给了带来我广阔的视野和联想,每当看到自己喜欢的文句,我会小心的抄写下来,好像在做一件神圣的事。记得初中那年,同桌的一本席慕容的《七里香》让我如获至宝,从此我便爱上文学,特别仰慕古今中外的文豪。
52、1918年1月,《新青年》改为以北大教授为主体的同人杂志,积极倡导和参与新文化运动,李大钊为主要编辑之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毅然领时代之先,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立场,系统地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53、《大地图文旬刊》,1938年/第1卷/第7期/第128页
54、而正是这样随便挥几笔的东西,又无心地流露了他的伟大的抱负和心境。回顾一下李大钊同志只有三十九岁的短短的一生,从年轻时代起,他就胸怀大志,喜作诗文,把寻求挽救民族的危亡的真理,看成了自己的天职。
55、此后,他继续努力研究、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12月,李大钊和陈独秀创办政治周刊《每周评论》,他经常在这份刊物上发表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文章,并使自己参与编辑工作的《新青年》朝着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转变。他不仅亲自撰文,还帮助《晨报》副刊于1919年5月5日开辟了一个“马克思研究”专栏。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为阵地,使新文化运动发展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
56、汕尾日报社的编辑一如在网络上那般幽默、睿智,而汕尾日报社的记者,更吸引我的注意。在多次文化活动中,记者总是先行一步去了解当地的人文景观。记者的目光似乎更加敏锐,在某次跨市的活动中,一块看似废弃的石板,被汕报的记者发现,经过询问当地居民,挖掘出了一段连当地人都不知道的历史故事。
57、从1919年12月到1920年1月,李大钊相继发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文,用唯物史观来分析道德变动、中国近代思想、中国社会变动的动因。他反对空谈主义,并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实质,尝试运用这一崭新的理论武器来分析各种问题。
58、但有的案子,堪称一部“中国法治史”。比如著名的聂树斌案,南方周末前后跟踪报道长达12年,多任记者编辑接力参与,苏永通负责了后半段的新闻报道并见证最高法院改判聂树斌无罪。
59、他自信有“自信独守的坚操”,绝不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他的人品道德的高超,连反动报纸在他殉难以后为了遮人眼睛,也只好一致称赞。他实在够得上说是一个“卧薪尝胆”,立志改革社会的“仁人志士”。
60、1919年7月,胡适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宣扬改良主义。针对胡适的观点,李大钊立即于同年8月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发表在《每周评论》上,痛斥了胡适的谬论,坚定地捍卫马克思主义。
61、●要有效地克服“新闻耳”钝化和非“新闻耳”现象,就要善于打造灵敏的“新闻耳”。主要有四点:理性分解。这要求记者做到“四个善于”,即善于弃假取真,善于弃轻取重,善于弃无取有,善于弃表取里。情感接受。要求记者在谈话采访中,自始至终投入情感,全身心地进行沟通,致力与被采访对象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创造一个和谐的能让他畅所欲言的气氛。意识服从。这是一种“此时有声胜无声”的倾听技巧。采访需要记者的耐心,沉住气让采访活动引向深入,引导被采访对象说得更有条理、更加全面、更加透彻和更有价值。语境创造。谈话采访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必须创造一个不会影响语义的表达和理解,能有效促进沟通的良好语境。
62、现存有一份1923年当时北大政治系二年级学生马昌民《唯物史观》的试题答卷,试题为“试述KarlMarx唯物史观的要义并其及于现代史学的影响”。该答卷用毛笔书写,字迹工整清晰,论述正确。李大钊给这份答卷评了95分,反映了李大钊在北大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情景。
63、1998年,苏永通从同安一中初中部毕业,考上我校高中部。在校期间,他学习认真刻苦,文笔斐然,曾获得校征文大赛特等奖。2001年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带着对新闻的热爱,他开启了新闻人的征途。自大学毕业14年来,他只换过一次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南方周末报社,从2005年7月到2018年10月,算上实习期,整整14年。
64、有一次,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
65、“作为一名记者,我的工作就是发现和报道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事情,深入基层一线体验民生百态,捕捉平凡的感人瞬间,述说人民的幸福点滴,将阿勒泰的发展变化一字一句地敲打出来。在一篇篇稿件陆续发出来时,我也在不断成长。”地区互联网新闻中心记者胡尔曼古丽·金恩斯别克说。
66、 李大钊同志在东京费了几昼夜工夫写的那篇“警告全国父老书”,反对袁世凯承认日寇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洋洋万言,可以看出他的大声疾呼忧心如焚。
67、我是新新,想要带你去了解史海钩沉、星辰大海。
68、李大钊也提倡以征集、捐献等多种方式收集书刊,并以身作则向图书馆捐赠了许多书刊。《北京大学日刊》“图书馆书目室启事”中经常刊登李大钊等校内外人士捐赠北大图书馆书刊的布告。
69、说起校友,苏永通又想起了当年的趣事,他说,康英德是他从初中到高中的同学,当年初中毕业时,康英德曾在留言本上写道将来要建立一个“小康财团”。他们当时只当这是个玩笑,却没想到多年后竟一语中的。如今,康英德校友留学归来投身于现代农业,自主创业成为了一名企业家,并立志“让农民成为令人尊重的职业”。苏永通校友现在也在阿里巴巴集团从事互联网农业工作,与康英德校友算是殊途同归。
70、1915年,他和康心如等在上海创办了《民信日报》,张先生自任总编辑,激烈反袁,以后该报因经费困难停刊。
71、“理论彻底,策略准确。然后以排除万难坚定不移的勇气和精神向前干去,必有成功的一日。”
72、《新中国》,1920年/第2卷/第5期/第150页
73、从事新闻媒体工作十余年,回望从事新闻工作的起点,苏永通校友表示,其实他新闻职业的选择,最早是在同安一中播下的种子。回忆起青葱美好的校园时光,曾经的过往都历历在目。
74、同年11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胜利的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庶民的胜利》的著名讲演,继而又写下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的光辉论文。他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75、1916年,袁世凯去世,黎元洪接任总统,他又与康心如北上,接办北京《中华新报》,并兼任上海《新闻报》驻北京通讯记者。
76、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77、回忆起母校,苏永通校友表示,同安一中是他一辈子感恩的母校。当年,他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在时任校长庄水淡等老师的协调下,学校给予各类奖助学金,他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78、作为新闻工作者,他用手中的笔去记录下动人的故事,扛起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做好“d的政策和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79、该报的副刊版“品清湖”,就为我从“记者”到“作者”的角色转换提供了平台,当然,在“作者”创作的过程中,也是由于工作关系,创作中其实也融入了“记者”的职能。2016年4月24日发表的小小说《老黄在汕尾的一天》,就是以在惠州工作的老黄清明节回家扫墓一天的亲历亲见,反映了汕尾文明祭扫、绿色公交投运、环境卫生和爱护公共设施等综合性的喜人变化;2018年3月4日发表的《回家路上的年夜饭》,则是根据春节前潮惠高速公路海丰西“高速入口附近的村民们为塞车的车主和乘客们免费提供面包和矿泉水”的新闻事件在媒体的宣传报道改写的小小说,反映了“天上雷公,汕尾处处有雷锋”的时代风貌;2018年7月22日发表的小小说《广场舞事》,通过跳广场舞引发的纷争,反映相关部门正确引导,广大市民文明跳舞、避免噪音扰民的新变化;2019年6月30日发表的小小说《天外来物》,则对高空抛物的不文明现象进行反映,倡导日常生活中的文明行为……这几年,在该报副刊发表了近二十篇反映文明创建成果的小小说,虽是文学作品,却多少也有一些新闻宣传的味道。
80、在地区互联网新闻中心视频编导波拉提别克·马宁看来,编导不仅是一个节目的制作者,更是一位参与者。多年来,波拉提别克一直奋斗在基层一线,参与了一系列重大新闻、微视频的策划拍摄。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逐渐成为地区互联网新闻中心视频组的中坚力量,并荣获2018~2019年度地区互联网新闻中心“优秀记者”称号。自2019年3月至今,他在学习强国推送了58条微视频,其中原创微视频作品《绣出一片新天地》获得自治区网信办组织的“同奔小康·幸福新疆”新媒体传播竞赛创意奖;《桦林深处有人家》《雕花的马鞍》《从大山走来》三个视频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选中,其中《从大山走来》全国播放量达2000万次。
81、回顾过去,我们有辛苦有汗水有委屈,但我们也有欢笑也有自豪也有成绩。我们共同见证了正安的改革发展,目击了正安的日新月异。我们共同关注着社会,感受着生活,一起在风雨中走过,一起用心记录。
82、 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
83、作为本地主流媒体,《汕尾日报》在宣传报道文明创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报采编人员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汕尾广播电视台采编人员的我,从工作的角度来说,参与该报的宣传报道采访活动自然是不太相宜的,然而我一直以来喜爱文学创作,该报给我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的平台。在该报的鼓励和支持下,从“记者”变身“作者”,借助文学作品来宣传新成效、新气象,也算是为宣传汕尾的文明创建尽了一点绵薄之力。
84、现在的汕尾日报内容丰富多彩,从时政到文化教育等。周末出版的副刊“品清湖”和“文化之旅”专为文学爱好者而设,集合了诗歌、小说,散文多种体裁。
85、只是李大钊巧妙地将“辣”字改成“妙”字,“辣”“妙”一字之差,李大钊的为人谨慎和写文章的严谨的特点,都表现出来了。后人不知,以为这幅楹联系李大钊所撰,误会一直相沿至今。从这一个字也可以看出李大钊本人的志向和追求。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13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