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辟句子 >

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精选美句87句)

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精选美句87句)



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1、胡赳赳,1979年生,作家,著有传媒专著《理想不死》,艺术评论集《空,欢喜》,杂文集《北京的腔调》《中国的倒影》,以及诗集《我不愿被祖国视为英雄》《玄的弦》等。

2、小说的结尾是升华主旨的部分,是整篇小说的“豹尾”。鲁迅有没有可能是在果戈里的启发下,阐述了“救救孩子”的思想?(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3、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借狂人之口来说出这些话呢?

4、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5、在果戈里那里,“我”本来是个小文官,身份低微,后来听到西班牙皇帝逊位的消息,幻想自己是西班牙皇帝费迪南八世,现出种种丑态。(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6、《狂人日记》绘图。图片来自《鲁迅〈狂人日记〉四十图》(作者:张怀江;版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3月)。

7、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日常意识与黑暗无意识的关系:《狂人日记》有双重结局——在无意识层面上,《狂人日记》指示着食人民族的最终毁灭;在日常意识层面上,《狂人日记》借常人之口指明狂人的康复,常人世界对吃人与毁灭的否认,根本没有吃人阴谋,也根本没有吃人民族毁灭的未来,而两者相叠加所意指的更可怕的无言的无目击者和呼喊者的毁灭却在《狂人日记》之后的历史中得到不断的证实:集体无意识中的吃人欲望又无数次地转化为历史事实。

8、《狂人日记》绘图。图片来自《鲁迅〈狂人日记〉四十图》(作者:张怀江;版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3月)。

9、任晓雯,1978年生,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她们》《岛上》,短篇集《飞毯》等,理论著作《神圣书写帝国》(合著)。

10、这里是狂人的第一次蜕变。他从一个无知者蜕变成一个开始了解封建社会真相的人了。他的蜕变,也是小说一条很重要的线。

11、其他人没有“救救孩子”的意识。狂人救?力量太弱小了啊。再说他后来病“愈”,去“候补”了。他还会坚持“救救孩子”的主张吗?(多数观点是狂人加入了“吃人”者的行列。我个人认为,并不能排除狂人通过仕途来推行自己主张的可能。但他一个人的力量还是极其有限的。)

12、“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既然黑漆漆便不是日;既然黑漆漆则也就没有月亮了,应注意)。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13、《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作为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 它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14、鲁迅没想过《狂人日记》是“现代小说的开篇”。时年(1918)4月写毕。离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已14个月,离俄国王室被推翻的二月革命已13个月,紧接着又是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离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已12个月。此时,清廷虽已退位,但民国政府却军阀巨头林立,“道术为天下裂”。群雄并竞。当时,“现代小说的开篇”是一个多么小的命题呵。

15、想必拿到这期《新青年》的读者该是感到陌生的。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小说,用现代白话文写就,也是第一次见到“鲁迅”这个名字。谁也不曾料到,“鲁迅”和他这篇“拙作”的发表,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与事件。

16、这些,早已超出了“狂人”的视野——看不到,不怪鲁迅,正如马克思无法预见无产阶级斗争中的所有问题。狂人是鲁迅的心灵投射,有如包法利夫人之于福楼拜。鲁迅胜了,但狂人败了。鲁迅撕开了一个时代,也仅止于撕开。时代还在。

17、这几段随笔有迹可循,但我尽量避免做成论述体系,毕竟见多了所谓的文艺评论,成段成段的头头是道,立足点不过是“我觉得”——真是让人欲哭无泪(也有人说:“文学评论毕竟不是哲学论证啊!” 我笑笑,说:“你是对的。”)——不过身为“常人”中的一员,我还是尽量随大流罢,免得顾了“眼前路”,失了“身后身”。)

18、(适逢机遇,将束在高阁已久的《呐喊·彷徨》再次通读了一遍,尤其是《狂人日记》一篇,而后随手写下了这些文字,摘录数段于此,并取了一个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标题。

19、这篇文章里提起了好多次“吃人”,也许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丧心病狂的人写的“一派胡言”,可是我认为鲁迅所写的“吃人”应当是说的旧社会里的一些官僚和地主也就是一些有权利的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迫害。

20、张楚,1974年生,作家,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樱桃记》《七根孔雀羽毛》《夜是怎样黑下来的》《野象小姐》等。

21、我想,到成年后想起从前的事情来,或许连“秩秩斯干幽幽南山”都成为值得怀念的,天真和清澈的愚蠢都是值得怀念的。

22、“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

23、第一节从晚上的月光写起,又写狂人已经30年不见它,今天一见才知道以前全是发昏。怎么会有人30年不见月亮呢?再读。“那赵家的狗,何以多看我两眼呢?”这一句话很妙。

24、一旦社会进入不均衡的发展模式,就会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资本或权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由量变到质变,都是要“人吃人”的。“人吃人”的现象不会从根本上得到杜绝。因此,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就是落实到具体一个人,和“他人”的“边界感”在哪里。虽然免不了被他人喝一口血,被诱惑作些卖命的事,但你必须有个人选择,能选择“不被吃掉”,拥有“正常生活”的权力。比如,个人的生命和财产是有安全保障的;比如,要允许不同的声音和多元的立场,这样才能让真实的信息量浮现。

25、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26、这一段可真谓鞭辟入里,直切中封建礼教的核心要害!“仁义道德”作为封建礼教的直接表现,在封建社会被诠释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兄悌友善”的面孔,然而撕去他们的伪装的面孔,内地里却都是要“吃人”!实则一个个都是食人血髓的恶魔,却偏偏要披上“仁义礼教”的外衣,装出一副仁德服人的表象。

27、作为中国最早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终究还是借鉴外国的产物,并非鲁迅完全的原创。

28、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每个中国人都再熟悉不过。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29、“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30、《狂人日记》深刻的思想性,我认为有几个层次,而一层比一层复杂,也一层比一层震撼。

31、然后写之前别村有人被吃,还有他哥如何教他维护封建礼教,都是表明狂人随着研究深入,越来越意识到封建社会的真相。

32、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33、这个反思比单纯的文化批判更透过一层。不仅仅解剖别人,也深刻地解剖自己,榨出了自己的皮袍下藏着的“小”。这个“原罪”,人人有份。

34、鲁迅本人也说过:“《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来信说好,大约是夜间飞禽都归巢睡觉,所以单见蝙蝠能干了。我自己知道实在不是作家,现在的乱嚷,是想闹出几个新的创作家来……”

35、常人预定了一切判断与决定,已经从每一个此在身上把责任拿走了……信誓旦旦的常人到处在场,为一切担保。然而凡此在挺身出来决断之处,常人却总已经溜走了。因为一直为事情担保的,原是“查无其人”。

36、早起,楼下已坐侃大山者数人,戴着口罩聒噪。邻家养的那只比熊犬倒是还在酣眠。不禁苦笑,想,鲁迅先生还是差了计较,它根本是什么都无需在意的。

37、鲁迅用文字去唤醒当时昏庸的人们,反省自身,《狂人日记》这篇富含深刻哲理的短篇小说值得我们去回味,更值得我们去深思。狂人日记读后感7读了《徐悲鸿学画的故事》这篇文章以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徐悲鸿的爱国情怀。让我想起了邓小平爷爷说地话: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徐悲鸿也是这样,他用自己的努力,也为中国争了一口气。文章主要写了徐悲鸿在外国留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外国学生侮辱中国,徐悲鸿十分生气就与他比赛,看谁无能经过他的努力,他成为了著名的画家,为中国争了气。徐悲鸿的爱国精神体现在他的努力上,他每次去临摹名画,都是带着一块干面包和一壶水去的,一去就到闭馆时间才回来。自从国家被侮辱的那一刻起,他就下定决心为祖国争气,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好品质。最终,在他的努力下,他完成了目标,给祖国争了光。这位伟大的爱国人物使我又想起了奥运冠军刘翔,他也是一位爱国的人物,在他受伤的情况下,还坚持跑步。在奥运会上,刘翔扭伤了脚,但他并没有放弃比赛,而是坚持地向前冲。即使他跌倒了,他也会用自己的那最后的力气爬起来,因为在他的行踪还有一个信念:我要为国争光。只要有这个信念在刘翔的心中,他就一定会爬起来的。他最终也是经过努力,得到了冠军,不仅自己争了光,也为祖国争了气。鲁迅先生说过:“惟有命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徐悲鸿也是这样,他的爱国精神永远记在了我的心里。我们也要想他一样,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狂人日记读后感8《狂人日记》这是一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揭开了新的一页,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篇小说。

38、狂人晓得他们的想法,他们不肯把他直接杀了,就要逼他自尽,他们没有罪名,又偿了心愿;他们只会吃死人肉的。最可怜的是他的大哥。“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    

39、查阅鲁迅致许寿裳信:“偶阅《通鉴》,乃悟中国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意思就是说鲁迅是偶然阅读《资治通鉴》记载的吃人史实,并且明白到中国尚是食人民族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因此,“吃人”的含义本就含有“食人”之意。

40、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为中国人发明了一个“原罪”概念,这个“原罪”,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脱不了“吃人”的嫌疑。“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41、如果“吃人”是实指的,那么没有大的战乱、饥荒,做到不“吃人”是容易的。

42、有人说:狂人才能说真话。在我看来,狂人可以更直接地表达观点,甚至观点偏颇一些也没人可以说什么,毕竟他是“狂人”。

43、(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44、也正是这种互文性,使得狂人、孔乙己等形象有根可寻。这些小说,独立成篇各有独立的侧重点,但若放在一起——套用詹姆斯·乔伊斯自评《都柏林人》的一句话来说,他要着意写的,是“一种气氛,一种情绪,一种环境,人物影影绰绰正好和环境融在一起。营造气氛,表达环境”。

45、既然满本都写着“吃人”,那么这个“吃人”就只能是象征意义上的“吃人”——对人的剥夺、压榨、伤害,而不是实指的“吃人”——对人的肉体的消灭。

46、——这种戏讽的文字技巧,韩寒《三重门》里学了一点,便有滋味。

47、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48、“女钢琴教师埃里卡.科胡特像阵旋风似的蹄进自己和母亲共住的住所。这孩子动作有时特别敏捷,母亲喜欢把埃里卡称为自己生龙活虎的小家伙……埃里卡是快奔四十的人了。从年龄上来讲,母亲都可以当祖母了……此时妈妈已经高高站在面前,并且把埃里卡挤到了墙边进行质问。母亲被人一致公认为是在国家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集中世纪异端裁判所的审讯官和下枪决命令者于一身的人物。母亲正琢磨着,埃里卡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来?最后一名学生早已在三个小时前就回家去了,母亲心中已经有一大堆的辛辣嘲讽在等待着埃里卡。埃里卡,你也许以为,我无法得知你去了什么地方。孩子是喜欢撒谎的,所以要主动回答母亲的问题,而这些回答连她自己都难以置信。母亲还在等着回答,但是也只等到她数完 三的工夫。”

49、第一段是暗示,后一段自然就是对吃人的人的描绘了。

50、鲁迅之前,无一鲁迅,希望鲁迅之后,无数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10我又一次细读《狂人日记》,不知这是第几遍了,只知道每次阅读先生的文章都怀着敬意。先生是我的敬仰!对于此文,我不敢多作评点,因为我纯粹是以求知的心态来欣赏先生带给我们的文化盛宴。

51、我借用海氏的“常人”概念,将与“狂人”对立的一切浑噩无思者囊括其中,虽显武断,但五四时期恰恰是一个接受舶来货以反传统的时期。倒也不觉过分。

52、鲁迅没有使用复杂的意识流,但他的独白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53、看到了这“扭曲”的人,又安能不“恐”?妙就妙在鲁迅打破了文明式微时吃人肉的行为和抹杀人性两者的界限(联通两者的正是封建的愚孝“割股疗亲”,割下股肉,也割下了人性自为的决断力),从而构建了只有疯子不疯的荒诞。

54、这本书中,有很多“吃人”。有很多人因为利益等,而把人“吃掉”。当然,还有另一种吃人:旧社会中,人们认为血馒头吃了能治肺痨,于是,在处决犯人时,便有人想刽子手买人血馒头治病。这种就是真正的吃人了。在这两种吃人中,当然,第一种较多。

55、小说在艺术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鲁迅所说的“格式的特别”。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6、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57、(1)借实行虚,以虚证实。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在人们头上的那个社会里,一切都已经习惯了,一切都视为当然。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58、此外,徐锡麟作为革命d人,被清廷杀于安庆抚院门前,心肝被挖,用于炒菜,时年35岁;鲁迅作品《药》也写过人血馒头治疗痨病。如果我们再继续查看历史,诸如“易子而食”、“蒸醢剖心”(“醢”意味把人剁成肉酱)等等事件也是比比皆是,可见“吃人”本身就含有生理上的“食人”之意。

59、●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

60、狂人开始发觉,身边的人都是“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61、如果要论鲁迅的这篇《狂人》比诸果戈里最大的高明之处,那么我以为就是在这里:果戈里的讽刺所达到的效果只能让人在啼笑皆非中反思阶级压迫与贵族意识,反思人性欲望;鲁迅则将一种传统沉疴迫害人性的境况,上升了到反思价值,反思扭曲的形而上境地……

62、比鲁迅晚一代的作家茅盾评价《狂人日记》说:“这奇文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储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3)

63、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

64、作为作者,鲁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给许寿裳的信中,曾明确谈到创作因由:“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如这段文字明示的,小说中的“吃人”首先是真正的人吃人,是物理性的,而在精神层面的延伸阐释,不能任意附加。

65、而果戈里笔下的狂人,干脆“看”到了部长家的狗“美琪”说人话,甚至还在狗窝里“读”到了狗写的信。这两条“狗”,都是贵人所养(鲁迅《狂人日记》里的狗是赵贵翁的),都是主角心智失常的明证。这种象征意义,在两篇小说里同样一脉相承。

66、常人通过舆论获得自我解释。舆论始终正确,并调整着对世界与此在的一切看法……事物的本质差别掩蔽不彰……

67、生存的意义就是打破这种局面?还是苟且偷生,沦为这个年代的战利品?还是力挽狂澜,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战时代的高度,那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被时代缴获,被命运折磨,忍受莫大的耻辱,最终酿造一幕幕杯具!将灰色的天空染上鲜红的血迹,以唤醒支撑灵魂的血液,忘却坚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变得扭曲,变得丑陋。被侵蚀过的肉体,留下蛆的痕迹;被打碎过的内心,留下玻璃的足迹。

68、文中最终的一句话: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救救孩子……”这句话,也许是“我”对打破黑暗的旧社会的期望,期望旧社会不要在迫害其他人。

69、整篇小说给读者带来最具冲击力的阅读体验,便是“吃人”。“吃人”这一行为令主人公“狂人”恐惧,也强烈震撼着读者。

70、有人说狂人患的是“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这种病的患者时刻都在怀疑周围的人在暗示自己,迫害自己,甚至想杀害自己,并且这种想法十分顽固。

71、而在小说的最后,狂人完成了终极的蜕变。自省者尽管已经真正清醒,不再傲慢,对于世界的态度依旧是批判;批判他人,也批判自己。而在最后。狂人已从自省者彻底蜕变成了圣人。

72、此外,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提及并指出《狂人日记》产生的缘由:“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73、这般不着痕迹的功夫,比诸《药》后半段所谓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又是另一番风味。

74、现在常人决定“吃人”,区区一个狂人的呐喊,声音无异于石沉大海。

75、著名作家余华说过:“小说(《狂人日记》)开篇写到那个狂人感觉整个世界失常时,用了这样一句话: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我吓了一跳,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1)

76、呵……废话在耳边娉娉袅袅萦绕了一整天,终于浪费了足够多的时间,人们各自回家睡觉了。此时读读鲁迅译的《爱罗先珂童话》,那夹生饭般的语言反而能让人静下心来,于是诗意也就有了。

77、另一方面,这种知识的匮乏足以令我们反思,中国读者们现在对于俄国文学的关注是不是太少了?如果俄国文学能够引领鲁迅这样的大文学家,它理应能带给普通读者更多的收获。在欧美文学大火的当下,我们不妨偶尔将目光回转到俄国文学。它曾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学,并持续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直至如今。

78、这一节写封建礼教让人即使是吃食自己的亲骨肉也觉得是应当的了;不过其中真正的深意还要与下一节一起看。

79、“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也”呢?狂人没有为了改革,为了“救救孩子”而坚持奋斗;他早就“痊愈”并且当官去了。

80、例如:“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81、对文学作品来说,最严厉的考验就是时间。比鲁迅晚一代的作家茅盾评价《狂人日记》说:“这奇文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储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几十年后,余华、莫言等作家依然能从中得到收获。

82、《狂人日记》以日记形式记述了“我”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中逐渐走向绝望。真实逼真的言语,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用平白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一个没有人性,人吃人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心惶惶,大家都恐慌哪一天自己会成为餐桌上的佳肴;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思想麻木,盲目地随波逐流,不分是非黑白,与黑暗同流合污,没有人站出来拯救世人,哪怕是一句呐喊……

83、由此可见,狂人的精神确实不正常,说他“疯”也没问题。

84、文中,“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从来如此,便对么”“救救孩子”,这些话都是深刻、惊世骇俗的。

85、《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白话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看过很多很多次了。在这个时候的我,真的很难说出自己的感受。

86、文学永远无法置身事外。文学永远是对他人的命运感同身受。广义而言,发声、成文,皆是文学。文学是连结世人的“命运共同体”。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