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歌德。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普罗米修斯》。
2、请勿碰瓷莎翁、艾略特、博尔赫斯:再论木心抄袭争议
3、所以当年轻的博尔赫斯先生问,“如何看待这场邂逅?”年迈的博尔赫斯先生的回答是:“我试图把它忘掉。”这是在说回忆是负累所以要告别过往?不,不是的。这段回忆是珍贵的,他认为“他比他的亲生儿子还亲切。”
4、他的作品聚焦于底层人物,性格多忧虑恐惧、处境多悲观残酷。但正是透过冰冷的文字,令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才会更加透彻深切。
5、死亡和痛苦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活着迷失。我想这才是这篇小说的中心。
6、《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单行本。我自己有的只是打印本,因为太厚无法装订,我把它分成了上、下两册,里面精选了很多我比较喜欢的小说:《等待》、《南方》、《结局》、《小径分岔的花园》、《沙之书》、《圆形废墟》、《马可福音》等等。我会经常时不时拿出来读一读,翻一翻。有时候翻过就过瘾了。
7、《博尔赫斯谈话录》也是王永年先生翻译。收集了对他非常多的访谈录。从现实中的博尔赫斯到书中的博尔赫斯,从中国的古典文言文到他发表在阿根廷报上的诗歌,从威尔斯到惠特曼到犹太教神秘主义。失明的博尔赫斯是部移动的书,在他的文字的迷宫和阿根廷国立图书馆中畅游。
8、接下去我举出很多自己从前生活的例子 (那也就是他的生活),想以此来证实自己不是一个影子。但他的一句话就把我弄得很沮丧,他认为自己此刻是梦见了我,人在梦中总是相互确信自己是了解对方的,所以我举的那些例子不过说明了一切均是一场梦,并不能证实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实体。他在此处道出了艺术的虚幻本质,那便是我的本质,我无从反驳他。但我不能放弃自己的坚持,我明知自己此刻清醒,却假设自己也在做梦,我要求他承认这个梦,我想如果他承认了的话,我就有了立足之地,我内心焦急,不愿被悬在半空。
9、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
10、我歌唱过那明丽的女王的柴堆。我歌唱过桨橹和桅杆和严酷的风暴……
11、但他第二天还是没有去,这就令人费解了。这段回忆弥足珍贵,为什么博尔赫斯先生却依然试图忘掉呢?
12、这样的理解我以为是有根据的。后文又提到“我们是两个人”“昨天的人已不是今天的人。”都给足了暗示。
13、诗人在诗中呈现历史中城市、时间中的个人以及梦等主题。在时间的瞬间性维度之上,个人、城市以及历史会产生某种关联,这也是诗人探索的永恒主题
14、1999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博尔赫斯全集》,分为小说卷、诗歌卷(上下)、散文卷(上下),共五册,平装。其后推出精装版,同为五册。是为中国第一套博尔赫斯全集,堪称世纪末的华丽。
15、诗人在诗中呈现历史中城市、时间中的个人以及梦等主题。在时间的瞬间性维度之上,个人、城市以及历史会产生某种关联,这也是诗人探索的永恒主题
16、母亲去世了,但是她永远伴在我的身边。当我想要回味斯温伯恩的诗作的时候,我就去回味,而那些诗歌就以诗人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回旋。
17、不知为何博尔赫斯如此例外,独独他的小说集(以及诗集,散文集等),只有分别以单行本形式出版,方能“保持原貌”,方能让“读者更好地注意到每部作品”?
18、波西·杰克逊与迷宫之战(波西·杰克逊系列4)
19、可能许多读者纠结于霍尔顿的放荡不羁,但是我们哪一个人没有经历过叛逆的少年与青春呢?
20、《追忆似水年华》,令人意识到文学的厚重分量以及不可取代。历经岁月的潮起潮落、大浪淘沙,《追忆似水年华》会像宝贵的珍珠一样流传下来。
21、村上春树的文字,弥漫着一股浓厚的文艺腔调,这也是他在中国深受读者欢迎的原因之一。近几年,村上春树摘得诺奖的呼声一直很高。他极有可能是继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之后,第三位荣获此奖的日本作家。
22、答案要从原文中找,年轻的博尔赫斯先生害怕的是接受梦境,即不可避免地成为那个风烛残年的几乎死去的自己,然后终将死去。
23、这与前者的不同在于,前者在追思过往,是长长的时间段中人的改变和成长,后者只截取了一个时间节点,来考虑现在应当做什么。
24、我的父亲已经死去,他永远在我身边。当我想要念诵斯温朋的诗句时,我发出的正是,人们告诉我,他的声音。
25、同样,为什么另一个人也不会去,谈到尾声时,为什么要相互撒谎,匆匆离去呢?
26、他的《追忆逝水年华》,成为文学作品的丰碑,具有标杆性的示范作用。他在书中熟稔运用的高超的意识流写作技法,影响着一大批中外作家。写出《你好,忧愁》的萨冈,笔名就取自《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一位人物。
27、《沙之书》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于1975年发表的小说集中的短篇小说之一。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隐藏在虚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往往是时间和永恒,存在的荒谬,个性的磨灭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探究和对绝对真理的无望追求。他的小说往往通过幻想,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这些主题。在他四五十年代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迷宫、镜子、圆等意象。而在短篇小说《沙之书》中,那本虚构的“沙之书”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无穷无尽。
28、熟悉博尔赫斯作品的读者知道,博翁有一篇小说,题为LACASADEASTERIÓN(《阿斯特里昂的家》)。该篇小说由王永年先生翻译,正文前有如下引用:
29、201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获得博尔赫斯独家版权。2015年,上译推出《全集》第一辑。2016年,推出《全集》第二辑。《全集》当前仍在一本小册子,一本小册子地出版,但博氏作品精华,已尽在于第一二辑。而第一二辑,不过是对浙江文艺版《全集》的搬运而已。
30、同样,为什么另一个人也不会去,谈到尾声时,为什么要相互撒谎,匆匆离去呢?
31、《另一个》里面抒发的那种复杂情绪是博尔赫斯在创造作品时的真实写照。两个博尔赫斯是两股相对突围的力,他们在中间地带奇迹般地汇合,共同营造了艺术的境界。从中我们可以感到那种微妙的双向沟通,也就是感到日常体验如何转化成艺术幻境,“无”又是如何转化为“有”。所有的体验都是双重的、矛盾的,又是同一瞬间发生的。
32、《沙之书》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于1975年发表的小说集中的短篇小说之一。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隐藏在虚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往往是时间和永恒,存在的荒谬,个性的磨灭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探究和对绝对真理的无望追求。他的小说往往通过幻想,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这些主题。在他四五十年代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迷宫、镜子、圆等意象。而在短篇小说《沙之书》中,那本虚构的“沙之书”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无穷无尽。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1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