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辟句子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精选美句109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精选美句109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

1、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最有名望、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以发现世界运转的可笑本质而著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

2、背叛,在萨宾娜眼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背叛,当然是她以进为退的最好盾牌。因为我怕你离开我,我就先一步背弃你。“背叛,就是脱离自己原来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而萨宾娜觉得再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

3、Teresa从丈夫身上闻到了别的女人的香水味,她不明白为什么丈夫可以把性和爱分开,在自己看来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带着这些疑惑和对于Tomas不忠的怨愤,Teresa找到不久前结识的一位工程师,想主动与他发生关系。

4、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在背叛,或者是自己,或者是爱情,或者是自由,又或者是意义。而在所有背叛之途里,萨宾娜是走得最远的,这也是我觉得或许她才是小说主角的原因。其他人都不断追求生命之重,这会让他们难以意识到之所以无法停止,是因为害怕生命的无所适从和大段空白。而萨宾娜却一直执着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最终在一片寂寞和恐惧中坦然拥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当特蕾莎,托马斯,弗兰茨,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断追求着从轻到重的过程中时,她却用背叛,逆向而行。在萨宾娜的眼中,美是一个被背弃的世界,要发现美只有不断击破和毁灭。萨宾娜不屑于追求所谓的笃定和恒常,她喜欢未知喜欢自由,和每日必沉入海底的夕阳相比,今晚会不会有爬上枝头的月牙,显然是更诗性俏皮的存在。

6、我们没有停止对疫情的思考,对疫苗的研发,也没有放弃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理解他人正在遭遇的生存困境。

7、在这部小说中,米兰·昆德拉围绕着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通过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作者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是该书的主题。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在他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8、Tomas的隐语,Teresa的压抑。有时候所谓命定的东西,就是有不断轮回的剧情,即使枯燥,也要上演。

9、昆德拉认为,媚俗是以做作的态度取悦大众的行为,这种行为侵蚀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是一种文明病。他甚至指出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在眼下几乎也变成了一种新的时髦,新的Kitsch,失掉了最开始那种解放个性的初衷。媚俗不仅是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自己。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昆德拉借萨宾娜的思索表达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脱俗。媚俗不仅仅是某些人或某些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问题。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用意志代替个人追求,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扭曲自我的价值判断以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当整个价值判断体系完全失重,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无从判别,甚至形成一体时,生命在外界和内心的沉重抗击之下也就变得无所适从,变成了不能承受之轻。布拉格街景

10、托马斯是一个婚姻失败的外科医生,他对于女人总是有一种征服的欲望,于是他的情人一抓一大把。

11、而我花了整整一个月才意识到这个“轻”是虚无。

12、她望着他,眼里充满了爱,但是她害怕即将到来的黑夜,害怕那些梦。她的生活是分裂的,她的白天与黑夜在抗争。

13、生而为人,世间的事除了生和死,都是小事,然而生和死,都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我们不是自然的主人,不是历史的主人,甚至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怎样过这一生才有意义?我们怎样选择我们的生活?我们怎样确保自己所选择的是最好的?深入时间之中,经历了世间百态,体验过各种情绪之后,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就知道这些都没有答案,或者说,它们的答案都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

14、由该小说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获得了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提名。

15、现代与性有关的小说十分多,我觉得就是作家也在反应这一事实——即即使陷入深爱,彼此身体纠缠,依旧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6、托马斯他惶恐于婚姻,惶恐于那个“不慎之夜”的产物—他的儿子,惶恐于自己务必扮演父亲、丈夫、儿子的主角。于是他一并摆脱,成为一个没有伦理束缚的地位较高的成年男性,他随心所欲的享受着自己的“性友谊”。他热爱自己的工作,享受手术刀划过皮肤的快感,就如同他热衷与各种女生上床。揭示她们最隐秘的地方来满足自己无限探索的好奇心。

17、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

18、我们想表达我们生命中某种戏剧性情境时,曾借助于有关重的比喻。我们说,有些事成为了我们巨大的包袱。我们或是承受这个负担,或是被它压倒。我们的奋斗可能胜利也可能失败。那么萨宾娜呢?——她感受了一些什么?什么也没有。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只是因为想要离开他。他迫害她啦?试图报复她吗?没有。她的人生一剧不是沉重的,而是轻盈的。大量降临于她的并非重负,而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19、对于托马斯而言,他难以接受自己对于特蕾莎那种灵魂的牵绊,爱情的渴望,正是基于此衍生的情感,也构成了他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20、影片一开始,脑科医生Tomas就对自己的美女助手说……

21、“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22、小说的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对于女人既渴望又畏惧。因此自我制作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

23、这个画面好有喜感啊,然后女主就砰的一下出现了。

24、生命的过程体现在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瞬间,过去的无法追溯,未来的无法掌控,而真正存在的,我们可以触摸的,就是当下的每一个瞬间。

25、1988年,由奥里马影业公司将昆德拉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在美公映,影片由菲利普·考夫曼执导,奥斯卡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女神朱利叶·比诺什主演。

26、如果将人生定义为虚无。那么媚俗也就毫无好处可言,但是托马斯与萨比娜却依旧活在自己不媚俗的境界中,反叛、抵抗拒绝;萨比娜是叛离的代表,托马斯是媚俗的魔鬼,他们不自觉地极力持续着自身的独特性。而弗兰茨、特蕾莎则是在大社会环境中,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格局中,短暂幻灭的当下,他们媚俗、联系世界、渴望归属,可他们呢难道没有想反叛吗?

27、即日起,至4月11日,首发期间,原价49元的有声书,限时免费收听!

28、正所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谎言掩盖下的真相往往不容易看清。

29、知道人为何总是不能幸福吗?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而人,是讨厌重复的,我们喜欢新鲜。

30、正如张爱玲也这样说,历史挟裹着人往前走,半点不由人。

31、尽管Tomas回答了好几次No,Teresa还是向小猫一样黏在他身上一遍遍肯定他们会结婚这个事实。

32、而这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艺青年们的必修课,该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

33、喜欢文章的朋友们请点击文末的赞和在看,这对我们真的很重要!!!

34、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35、萨宾娜是特里莎妒忌的对象,因为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

36、★《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读后感八年级作文

37、这样讲也不是纯粹是学术化的讲解,这里面可能更多的,还是从我们说“叙事”,作为叙事修辞,小说叙事学,修辞里边,它的独特的价值,内在的这种艺术的逻辑。

38、忠诚使众多生命连为一体,否则它们将分裂成千万个瞬间的印痕。

39、Tomas依然改不了偷腥的习惯,Teresa也忍受不了万事依赖他的感觉,留下一张字条便乘火车回到了布拉格。

40、从即日起,至4月11日,米兰·昆德拉首部中文有声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梁永安解读、王明军演播),首发期间,限时免费收听!

41、就像他相信玩笑、幽默的态度,足以帮助我们抵抗这个早已无法改变、推翻的世界一样。

42、是啊,正所谓英雄惜英雄,一个平台高度上的人评价更能让人铭记,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这样谈自己读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感受。

43、作者认为,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

44、就今天,比如说这里面这些人的漂流,你看托马斯,离开捷克去瑞士,然后又回来,然后不断地从城市中心贬到边缘。特蕾莎也从乡村到城市,然后又因为摄影,最后流亡一样地到了瑞士,回来以后又是一系列的遭遇。

45、(本期话题):你是否执着于寻找人生的意义?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46、但是正因他的六次偶然,偶然的遇到特蕾莎,爱上她。因特蕾莎,他在祖国受外强凌辱时逃离它,又重返它,失去医生这份职业,成为一个擦窗工。所有的这一切是他做出思考,是他生命中的“esmusssein”非如此不可。但这不是一系列的偶然吗?他最终听从特蕾莎的请求,躲到乡下,没有女生,没有无休无止的偷情。在特蕾莎最后意识到他的衰老时,她表达了歉意。从读者的角度,甚至托马斯自己也认为是特蕾莎改变、甚至能够说是摧毁了他的生活。但他表示他很快乐,很喜爱此刻的生活。我能够想象他的满足,当与命运做无数次抵抗极尽智力理解挑战后,他放下了这些,没有什么务必不可的“使命”,他安心于生活,安心于生活本身,老婆、狗、生活、自由。而在他难受、失望、胃疼的时候,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他也许不会评价。正因他始终有特蕾莎。

47、生命本身毫无好处,不值得怜悯,可被强权被群众被一切非生命名义以任何形式被碾压,然后消失无迹。而个体,在存在的每个时刻都在竭力摆脱这种加害生命的形式,背负各种以便自己不至于轻的无踪无迹。

48、然后第二天早上啊(此前省略一千字),Tomas竟然发现他握着Teresa的手醒来。这真的算是一个连他自己都搞不明白来由的大突破,后来在和Sabina交谈的时候他坦言:“如果生活可以来过两次,一次我会留下Teresa,另一次我会赶她走,然后选择这两者之间更好的那个。可是生命是如此之轻,就像一个轮廓,我们无法填充、或者修正,让它变得更好”

49、第一次知道米兰。昆德拉是在深雪的《爱经述异》中,书中的女主角期望透过无尽的付出来换取男主人公对她的爱,于是就举了特蕾莎的例子来自勉,期望所爱的人能从众人中走向自己。正因这个情节,让我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误认为是一个女生的坎坷恋爱史,直到读了原著之后,才知道远非如此。轻与重,这组相对的概念,在书中的每一个角落幽灵般的闪现着,感情,理想,背板,媚俗,生存,都在这张轻重交织的人生之网中互相联系着,纠缠着,却永远的不能被逃离。这是一个关于人的存在的深刻思考,即使离开文本。回望自身,我们也能够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轻重交织的印痕。

50、天才作家袁哲生就曾把昆德拉与加缪相提并论,他说:

51、除了第三类人的轻与重,值得思考的还有其他几类人的轻重徘徊,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追求熟悉的目光的注视,最求想象中的目光。无论那一种其实都是一种对于存在感的追求。我真的存在吗?有了我世界又会怎样?我的生命之重真的存在吗?这些问号存在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不一样的是每个人证明自己的方式截然不一样,这种方式能够是浪漫的,比如追求唯一的感情,也能够是媚俗的,比如为了拯救越南人民而丧生的弗兰茨,还能够是虚荣的,比如美国女明星。甚至能够是残忍的,透过屠杀来证明自己对于世界的巨大影响,。但无论是那一类,我们都不能少了目光,正因没有了目光,我们就不再是我们了。

52、真正严肃的问题,是孩子吐出来的问题,只有最天真的问题才是真正严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没有答案的问题是一道令你无路可走的障碍。换言之,正是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标志着人类可能性的局限,划出我们存在的疆界。

5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600字5篇

54、这段对话发生在著名的查理大桥,Teresa在桥下注视着伏尔塔瓦河上游过的鸭子,Tomas在桥上焦急的寻找她。

55、今天要说的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是一篇探究轻与重,灵与肉的哲理性小说。

56、作者认为,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

57、原来男女之爱、朋友挚爱和祖国之爱可以放在一起,结婚后的事情,朋友圈子的变化,作为d员的政治高度。

58、而且两性,女孩子、男生,他们互相之间也有不同的社会压力,不同的社会选择。到底选择什么?就这个选择问题。

59、人的这一生或许都是这样,前面是清清白白的谎言,后面是欲盖弥彰的真相。

60、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61、昆德拉孩童时期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父亲的书房里度过的。任意浏览父亲众多的藏书。十多岁时,他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捷克的和外国的都有。

62、“人类的时间不是一种圆形的循环,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所以人不幸福,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

63、托马斯标榜着自己特定的一套爱情理念,即没有感情投入的人就无权干涉对方的生活,所以他给了自己自由的空间,为他的肉体放纵提供了可靠的理由。这是他存在的最轻之处。

64、一切谎言的根源来自私人生活领域与社会生活的分界。

65、——生活的挑战,在于学会了辨识,看清真相后,还得勇敢地去拥抱他们。

66、啊哈,就是这个头戴礼帽的女人。鉴于他俩相处的镜头都有点非常特别的黄暴所以此处无图(捂脸笑嘻嘻)。Sabina的男士黑色礼帽是父亲的遗物,也是爷爷的遗物,总之是家里的一个传家宝。然后Sabina和Tomas共同的爱好就是让这顶礼帽参与到他们的XX中,是不是特别重口味。不过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荡妇的贞洁和贞女的放荡都是尤为可贵的,所以当这种古板传统的东西成为一个情妇的标记之时,这个女人也就具有了独特的、长盛不衰的魅力。这种魅力让Tomas沉醉在她的温柔乡中舍不得离去,然而即便是成功如Sabina也会有自己的遗憾——

67、有些地方简直写得莫名其妙的(用莫名其妙这个词,我是下了很大决心,因为一用这词,就意味我没有读书“品味”)。比如小说中,特别写到斯大林儿子之死,并由此讨论粪便和上帝关系、粪便和尊严关系等等、最后得出生命其实空虚,也因此强烈讽刺了斯大林。最后一章,就专门写一条狗的死亡,该章就叫卡列宁的微笑。卡列宁是谁?是托马斯和特雷莎的宠物狗。那么卡列宁的微笑意思就是狗的微笑。这章写得非常好,没有看过那个作者写一条临死的狗,写得如此出色,把人心写得如此脆弱。但是也没有人写狗写得如此高深。

68、《布拉格之恋》被称为一部艺术精品是当之无愧的,导演菲利浦·考夫曼用电影的方式给观众展示了灵与肉的对立与统一以及轻与重的换位与迷失。它不仅把握住了小说的精髓,还以电影的方式将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阐述的很到位。

69、炫目之感来自于其文字的美,来自于其特有的语义与形式的完满,而正是从这种美和这种完满之中产生了令我深陷其中的困惑与不尽的疑问。

70、毕竟作者笔下媚俗的代表弗兰茨,是一个必须活在别人眼中才能有存在意义的人。但在萨宾娜面前,他愿意放弃一切强力。虽然很感人,但是对于萨宾娜,是这一刻,她永远把这个男人剔除掉了。

71、故事是这样的,Tomas去一个温泉旅社做手术,在游泳池里看到Teresa潜泳的样子一见倾心。

72、无所谓爱情,遇见了,喜欢了,就格外用心去爱。没有理由没有缘由,相识相爱相忘都是这般合情合缘。见识过的短暂,其实也不觉得那些短暂有什么不好,紧锣密鼓的当下,总能以短暂的振奋和欣喜,带来爱的永恒纪念和忘却,而不至于无法承受。“时间”这个维度,永远是生命和爱情的不能承受之轻。

73、人生就是一个异乡者的旅行,转瞬即逝,但这终究不能改变我们证明自己来过的信念,我们期望在那里留下足迹,我们期望得到“重”,对于人也好,对于世界也好。因此就注定了我们被逐出伊甸园。轻与重,徘徊其间,蓦然回首,又有几个人能够看清自己走过的路呢?

74、2011年,米兰.昆德拉入选七星文库,成唯一在世入选作家。

75、特蕾莎这么多年对他而言就是一个比喻“她只是个他从涂了树脂的篮子里抱出来,安放在自己床榻之岸的孩子。”这个篮子里的孩子是改变托马斯生命之轻的开始,而这个篮子外的枪声,却是特蕾莎生命之重的结束。

76、初读该书是在高在人人自危,奔赴高考无暇旁顾的高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不是正因异国情味,不是正因超多的性描述,而是当时的我,16岁青年,背负着父母的期望,朋友间的承诺,跨过高考这座桥就有无限可能,尽管会迷茫但依旧信心满满的我,无法明白这份“生命之轻”究竟是什么。生命是多么沉重啊,即使只有16岁,我也满心疲惫得感慨。

77、但凡识字的人,总得读一本米兰·昆德拉的书吧。出版近40年中一直享有盛名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成了很多人的首选。这本披着情色外衣的小说其实很认真的在讲一个漫长又悲伤的爱情故事,顺便抛出了一连串的人性拷问、哲学概念、政治批判、道德伦理……这些概念像冬日狂风的列车外,无心擦过且却尖锐锋利的落叶,摧毁人的面具盔甲,让他们忽然像群体裸奔一样可笑尴尬。

78、生命,我多么喜欢的词语。写文章时候,我爱使用生命这个词,来显示自己在思考。生命之轻,何其忧伤的的词语。生命轻飘飘如羽毛,被空气托起来,无法控制自己的飞翔方向,难道不让人伤感吗?这让我想起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那飘飞的羽毛,是不是暗示生命之轻?生命之轻,竟然无法承受?!哲学意味多么浓啊。

79、昆德拉在小说中提出的轻、重、灵、肉、记忆、虚弱、眩晕、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意义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依然在照射着当下的人和没有解决的人性问题。

80、《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面看是一部爱情故事,骨子里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织着政治与哲思、肉欲和灵魂、趣味和深度……对于性爱与政治之间巧妙的交互作用进行娴熟的叙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深刻的哲理开头,结束于悲怆的诗意氛围中,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不可避免的误解所产生的深刻原因。

81、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

82、这里面写的这个人,写到最后的时候,两个人终于真正的从骨头里面同命运,到中间也经历了那么多,一种颠簸的过程,所以生命的互相认识是太不容易了。

83、情节剪切有不同:电影《布拉格之恋》中有的情节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都有,而小说中有的某些情节电影却被剪切去掉了。

84、从外科医生到城市清洁工再一步步到乡间的卡车司机,远离城市和其他的女人,彻底占有他。而当兔子在一次次逃离又被内疚和责任强力吸附回特蕾莎身边的时候,兔子也放弃了抵抗和欲念,最终觉得待在特蕾莎身边或许就是幸福。习惯黑暗的他,开始接受床头有盏总是亮着的灯。

85、很多人看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但读了几段能坚持看下来的人不多。我初次看这本书的原因是被书后简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内心深处,我开始陷入思考:回到现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更多的人会面对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压力,我们抱怨,甚至痛恨,还有更极端的人因为这些原因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这些生活的考验全部抽离,只剩下一尘不变,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这生命之轻吗?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过于轻,是浪费生命,太重,却是难熬的生活,没有担忧,无忧无虑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样无忧无虑的,那跟虚度空虚有什么区别了?于是,选择需要的、必要的责任,可以让生命绽放出价值来。轻过不好,重过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了。

86、托马斯由轻变重的过程,正是特蕾莎不自觉由重变轻的开始。

87、于是,Tomas失业了。失业后的Tomas只好去擦玻璃养家糊口,布拉格的地标建筑泰恩教堂又一次出现在窗框中。

88、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89、其实这是一个精心布置的局。就在前几天的晚上,一个醉酒的男孩来到Teresa做招待的咖啡馆里挑食,旁边的一个老头也跟着帮腔。这时,这位穿着体面的工程师来解了Teresa的围,让女主对自己放松了戒备。然而一间屋子、一个漂亮的女孩、一个隐藏的摄像机,这才是故事的真实面目。

90、“对天堂的渴望,就是人不愿意成为人的渴望。”

91、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和弗兰茨是小说中的四个主人公。

92、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9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达的是一个人在四种状态下的“非如此不可”:爱---特丽莎,同情----托马斯,反叛----萨宾娜,梦想----弗兰茨。文章围绕主人公托马斯展开,他与前妻离异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并决定一直保持单身。特丽莎走进托马斯的生活,这个在托马斯看来是由六个偶然给他带来的女人,与托马斯纠缠、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马斯仍然醉心于与众多女人的“性友谊”,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寻找、开拓和征服每一个女人与其他女人的百万分之一的差异。但特丽莎的身影反反复复出现在托马斯医生临窗犹豫与沉思中,严厉地拷问着托马斯对自我,对命运,对情爱,对沉重与价值的决断。这就是轻与重的对立,对婚姻的忠诚是重;与情人的幽会是轻。托马斯在轻和重之间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着特丽莎;在特丽莎面前又坦然承认与情妇在一起。千里追妻,放弃国外安稳的生活跟着特丽莎回到布拉格,却依旧不忠特丽莎。为了给妻子一个平静的生活拒绝在请愿书上签字,又在第二天忘记拒签的目的......终于他在被布拉格统治者逼迫的情况下同意了特丽莎的提议去了乡下。

94、一部分人生,拿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一部分用来彩衣娱亲,满足他人期望,剩下的那些,是为了哄自己高兴。

95、穿插在故事中的关于媚俗的定义,自然而然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部经典中,作者用生动辛辣的笔调,将媚俗的实质反讽的揭露出来。而萨比娜在那里扮演了一个与媚俗坚决对抗的主角*。作者幽默的从上帝是否排泄的问题入手,将媚俗虚伪的一面很好的展现,于是就有了上帝只吃喝不排泄的可笑理论。“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不予理解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那是一种虚假的完美,他将一切对人类不利的对立都排除,甚至成了”掩盖死亡的屏风”,强调绝对,反对相对,作者将它概括为一种对于生命的绝对认同。萨比娜痛恨游行,正因媚俗在那里展现的无以复加,一致的口号,坚信绝对的真理,这些在萨比娜看来才是真正的恶。这让我想到了王小波对于“”的看法,一群善良的人发疯是最可怕的,正因媚俗掩盖了一切,人性*的真实被研磨在迷狂似的发疯的口号中。米兰昆德拉在那里用一种辨证的角度看待了人类间的所谓的绝对的正义,“每一次反对的是一方的屠杀,每一次支持的是另一方的屠杀。”这就是人类的实质,正义实际上是胜利者的欢呼,比弱肉强食更可怕的是----忘记真实。弗兰茨最终为他的媚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我看来,这种媚俗的实质是对自己价值的过度肯定,当整个人类都坚信自己能够战胜死亡,代表正义时媚俗就显现出它的最大化。在媚俗面前,生命之轻被完全忽略了。

96、这段答案来自——《小说的艺术》。可是扪心自问,那种透彻心扉的虚空,感觉到的是无力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答案。

97、“我很喜欢你,因为你是媚俗的对立面。在媚俗的王国,你会是个恶魔。在任何一部美国片或俄国片里,你都只是那种让人嫌恶的角色。”

9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该书于1988年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由菲利普·考夫曼导演,丹尼尔·戴-刘易斯,茱丽叶·比诺什,和丽娜·奥琳主演。

99、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摘自电子书

100、1985年,昆德拉在耶路撒冷文学奖的获奖演说中,解释了“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因为:

101、就这两个人,实际上也是,第一眼就看上。就互相之间,托马斯去做手术,然后和特蕾莎两个人一下子遇上,一开始打开的时候那么好,但是后面你看会出现的,这种层层叠叠的困境。

102、文本中提到特蕾莎:“她来和托马斯生活在一齐就是为了证明他的肉体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而他呢,她却在她和所有其他女生之间画上了等号。”能够看到她对于生命之轻的恐惧。幼年时期,她的母亲一向期望磨灭她对于特殊的渴望,因此想尽办法去告诉她这个世界只但是是一个巨大的肉体的集中营,没有灵魂的特殊只有肉体的相同。而特蕾莎则想尽一切办法逃离这个没有羞耻的世界,找到灵魂深处的真正自我,而托马斯正是拯救她灵魂的天使。但是,这个世界上是没有谁拯救谁的,我们只是在互相伤害,也互相拯救着。托马斯与特蕾莎在性*观念上的不一样注定了他们永无止境的斗争。托马斯认为感情与性*爱并没有直接的关联,甚至认为爱是透过:“和她共眠的欲|望来体现的。”而不是性*。对于托马斯来说性*是了解一个人的手段,它帮忙他认识到女生与女生之间那些最本质的差别,透过与不一样情妇的交往,他窥视着她们的内心,找到她们身上与那百万分之一的不一样只处。这种心理,反应出了一同对与生命差异性*的强烈渴望,他期望看到的是这个集中营中不一样的一角---一种完全的真实。而这些在特蕾莎的眼里成为了一种巨大的背板,一种对她灵魂的藐视。于是她开始被那些恐怖的梦所惊扰着,在这些梦中,无不回荡这一种

103、托马斯于是又去找特丽莎,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104、影片消失在一片幻光之中,只留下接到信件的萨宾娜望向遥远的天际,苦笑命运嘲弄。

105、但书并不是拘泥于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更是一本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106、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作者是AC米兰的球迷或者土生土长的意大利人。

107、马克思曾说过“重要的不是发现问题,而是解决问题。”作家借这些特写鲜明的人物向我们展示呈现。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应当如何选取该过怎样的生活。

108、自由就是这种不稳定的状态。这四个人物都在追求自由,因此自身都处在晃荡的危险中,这种危险由作者探究、塑造、展现给读者。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