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知道,荀子第一次游学于齐,是在齐闵王末年,荀子立足未稳,便遇上燕上将军乐毅率五国之师伐齐,结果七十余座城池失陷,齐闵王逃至莒国,荀子也离开齐国。至公元前279年,田单收复失地,齐襄王复国,不久,“修列大夫之缺”,田骈等老资历学者已死,荀子再次来到齐国,时年五十五岁。至齐襄王死(公元前265年)的十四年间,荀子凭其学问、资历,成为“最为先生”、“三为祭酒”。
2、没有羽毛,也没有翅膀,反复来回很匆忙。它日夜使分离的相合,从而制成花纹。下能够遮盖百性,上能够装饰帝王。功劳业绩非常大,却不炫耀自己贤良。把簪子当父亲,把管子当母亲。用它时,它就出现;不用它时,它就隐藏。
3、近年来,高专诚重点研究孔子儒学对于战国时期三晋地区的影响,出版了《孔子与山西》等研究成果。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他尤其重视孔子弟子子夏在三晋儒学和晋法家发展中的思想影响和历史地位。他认为,子夏在孔子去世后回返晋地,讲学西河,专心于教育和学术,是三晋儒学的创立者。子夏弟子满天下,主要是政治人物,他注重发展经济、倡导法制建设,发出了三晋法家思想的先声。子夏思想在晋地影响广泛,使得百年之后的荀子依然深有感受、热切遵从。先秦晋法家的理论基础由子夏提出,晋法家的政治实践则由子夏弟子李悝率先落实。荀子思想对子夏思想有明显的传承关系,荀子思想主张儒、法兼容,有力推动了晋法家的发展,并由荀子弟子韩非子推至高峰。
4、荀子有秀才,对当时流行诸子之说皆不满意,认为皆非先王之道,善为《书》、《礼》、《易》、《春秋》,在当时是最著名、资格最老的学者,三为稷下稷酒。
5、毫无疑问,荀子的思想高度就是战国后期中国思想的高度,荀子的文化宽度就是战国后期中国文化的宽度。荀子既是春秋战国时代最后一位大儒,也是百家争鸣的总结性人物,是战国晚期中国思想界最伟大的学者、思想家、中国文化的传人。他的思想以儒为主,兼综名、墨、道、法,尤善《书》、《礼》、《易》、《春秋》,融合诸子而超越诸子,汇通百家而超越百家,直追孔子,这是荀子,这也正是荀子赋予兰陵文化的特点。(荀子简介荀子生平事迹)。
6、人或谓春申君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与之百里地,楚其危乎?”春申君谢之。孙卿去之赵,后客或谓春申君曰:“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故贤者所在,君尊国安。今孙卿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春申君使人聘孙卿。孙卿遗春申君书。刺楚国,因为歌赋以遗春申君,春申君恨,复固谢孙卿,孙卿乃行,复为兰陵令。
7、 李潜夫,字行道,一作行甫,元朝晋宁路(平阳路)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是元曲平阳七大家之传世作品有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
8、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国的顾问。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八十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荀子决定离开齐国。这时,他已是81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心情沉重万分。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
9、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荀子简介荀子生平事迹)。
10、所谓贤能不待次而举,或许就是说,由于年轻,资历不够,对禅让所引起的政治危机的看法和建议,没有受到燕王的重视和采纳。因此他说,以善治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
11、邹衍(约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齐国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学问迂大而宏辩,人称为谈天衍,又称邹子。
12、 上面记述介绍了十位名载史册、后世流芳的新绛历史名人的生平和事迹。时间跨度从东周王朝的春秋战国时期,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时期,彰显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新绛的历史悠久和贤俊辈出。这些古绛名人,有知识渊博的学者、教育家,有才情横溢的诗人、画家,有清廉忠勇的文臣武将,他们以自己的学识、美德、胆略和业绩,为名城新绛赢得了崇高的荣誉,增添了炫目的光彩。
13、 高克明性格乐观幽默,喜行走郊野之间,赏山林水鱼之趣,从中产生作画灵感。他的画作,题材广泛,尤以山水画最多最精。他的山水画,大多是从实地观察获得素材,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绘画出来。他作画,能采撷诸家之美,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独有风格,自成一家。他的山水画作有《溪山雪意图》《夏山飞瀑》《窠石野渡图》《烟岚窠石图》等。
14、春申君赶走了荀子又后悔,派人到赵国三请四请荀子,并且再三赔不是,最后拗不过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国当兰陵令。后来春申君死了,荀子也九十八岁了,就辞了官,写了三十二篇文章,这就是传留后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15、 李毓秀(公元1647年—公元1729年),字子潜,号采山西绛州(今新绛县)人。清初学者、教育家,《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是满族正白旗人,祖籍辽宁铁岭,先祖在元末从关东长途迁徙到山东,在潍县(即今潍坊市寒亭区)定居,李毓秀即出生在潍县李家营村。
16、 兰陵是我的家乡,也是荀子任兰陵令的地方,这正是我热爱和关注荀子的原因之一。
17、文学曰:“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无然而荀卿谓之不食,赌其罹不测之祸也”(2)
18、 如果廖名春的考察贴近事实的话,荀子孙庄教书的歌谣不是凭空而来的,兰陵附近的孙姓应该是荀子的后人。
19、稍微注意两汉到魏晋文化研究的人都会发现,此一时期兰陵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兰陵人多善为学”,由此而形成兰陵“经师群”。如王臧、缪生、褚大、孟卿、孟喜、后仓、疏广、疏受、萧望之、匡衡、毋将隆、毋将永、段嘉、王良、缪袭、缪悦、缪播、王朗、王肃等等,这些经学大师或设帐授徒,毕生致力于中国经籍的传承,或通经致显,以经术论政事,他们在诗学、书学、礼学、春秋学、易学等传承与研究中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都是一代名儒。
20、清人汪中在《荀卿子通论》中,就荀子对汉代经学贡献做出大概的描述:
21、 梁轨官职低微,正史无传。他的生平事迹,除了治水绛州外,别的经历情状,正史列传,所记甚少;但绛州民众记着他的恩泽,把他的业绩铭记在心中。从鼓堆泉到绛州城内,后人树立建造的一处处青石碑、梁公祠,不正是绛州老百姓对他的治水功德的永远的纪念和颂扬吗?
22、荀子,赵国人,名况。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年闵王之季。(13)
23、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是一篇从几个方面深刻论述学习的论说文,文章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生动形象,文采飞扬,是先秦散文名篇。
24、 孟珙是南宋中后期杰出军事家,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每战必胜。他率军歼灭金国武仙军团;指挥蔡州之战,联蒙灭金。在宋蒙战争中,孟珙率领宋军,屡败蒙古军队,收复襄阳、樊城等地。孟珙统领南宋川蜀、京湖地区两大战场,以一人之力,统一指挥南宋三分之二的战线战事,是南宋社稷的中流砥柱。
25、 孟珙英年病逝后,全国悲痛。在荆襄百姓吁求下,宋廷为孟珙建庙立碑,以作永久祭祀,励教后人。
26、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
27、 薛奎(公元967年—公元1034年),北宋名臣。字宿艺,绛州正平县(今山西省新绛县)人。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岳父。
28、 梁轨不辞辛苦,轻装简从,亲到县境各地探查问访,寻找水源,终于在县城西北方向几十里外的九原山下,发现了水源充沛、泉水清澈的鼓堆泉,可以用来灌田和饮用。梁轨喜笑颜开:老百姓艰苦困难的生活处境有救了!
29、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国的顾问。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八十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
30、汪中这段话在学术界被反复引证。他对荀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作了精彩的概述。荀子之学,出自孔子,而荀子对经学的传承贡献极大。荀子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承上启下之作用。它是百家之学的总批判、总检讨式人物,虽然他本身是先秦诸子之一子,但他却是汇总百家而截断百家人物;同时,他又开启了两汉经学。“《毛诗》,荀卿子之传也”;“鲁诗,荀卿子之传也”;“韩诗,荀卿子之别子也”;“左氏春秋,荀卿之传也”;“谷梁春秋,荀卿子之传也”;“曲台之礼,荀卿之支与余裔也”;“荀卿善为《易》”;“荀卿于诸经无不通”,“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六艺就是六经,六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总汇,是前诸子时期中国文化的结晶品,代表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主流与大流。荀子传六经就是传中国文化,华夏道统。
31、我们知道,李斯被处死的时间是公元前208年,临刑之前,他抱怨为相治民三十余载,立下种种功绩。由此我们上推三十年,即公元前238年。这一年,李斯拜相了吗?没有,李斯做了秦国的廷尉。
32、 杨志峰校长就本次活动致词,首先介绍了荀子生平事迹,进一步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劝学》篇的地位及作用。强调全体师生要以荀子严谨的治学态度,灵活的方法为榜样,潜心教学,发奋学习。
33、 《盐铁论·毁学》有这样一段记载:
34、 关于李毓秀出生地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当代学者经过考证后认为:李毓秀不是生于山东潍县,他就出生在山西新绛县周庄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他幼年淳朴谨慎,孝亲友弟,读书悟性很高,做事循规蹈矩。他10岁以后即拜新绛县邻村窑头村的著名学者d成(号冰壑)先生为师,成为先生最喜爱的学生。
35、 陶琰关心民生疾苦。在官任上,他多次为百姓减轻税役负担,多次开仓放粮,赈济饥民。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担任右都御史时巡视浙江,遇海边飓风大作,海堤毁坏三百余里,淹死居民数以万计。陶琰拿出自己的俸银,积极救助灾民;又组织人力重新筑堤,从萧山至余姚,共筑堤五万多丈,预防后患。浙江民众,对陶琰无不感激感恩。
36、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37、 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声势宏大的治水工程开工。梁轨率领民众勘查测量,凿山掘土,艰苦施工,总共深挖修建水渠十二条,各条水渠,都连通着汾河,旱时灌田,涝时排洪。鼓堆泉水,顺着新开的水渠,汩汩流进一块块干渴的农田。这个治水工程,让各条水渠附近的几十个村庄的五百余顷农田,都能得到鼓堆泉水的浇灌,农田庄稼的丰收,有了充足的保障。
38、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荀子决定离开齐国。这时,他已是81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心情沉重万分。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
39、前336年---前236年《荀子新探》廖名春
40、(2)荀子,战国末期人,⑴思想主张: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民本思想;③提出“性恶论”伦理观;④主张进行法治.⑵荀子贡献:他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荀发展后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41、稷下学宫是一个容纳了许多学派的研究机构,它不仅招聘本国的学者,也招聘邻国的学者。由于齐国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稷下学宫以其优厚的待遇、宽松的环境、众多的学派和丰富的活动,吸引了各地学者蜂拥而来,成为当时的学术中心。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孟子、邹衍等各家代表人物,都曾到稷下讲学,谈论政事。荀子由燕国来到齐国之时,正值稷下学宫处于兴盛之际。风华正茂的荀子,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观点和辩论风采,在学术大师们面前展露了他横溢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受到了稷下先生们的重视和肯定。正是在各派学术名家的指导下,荀子立足儒家思想立场,兼收百家学说之长,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理论体系。
42、(作者简介:王善鹏,山东兰陵人,东方荀子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枣庄市市中区作协副主席。)
43、所以说《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点都不夸张!
44、进入南北朝时期,由于八王之乱,元嘉南渡,北方士族纷纷南迁,兰陵一带萧氏、鲍氏、何氏、颜氏、徐氏等等大量南迁,为江南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兰陵萧氏在南朝四个朝代中,是其中两个朝代建立者,在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一百六十余年历史中,兰陵萧氏即齐、梁执政近八十年。萧氏一族不仅出现了一大批在南朝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的人物,同时借助于优越的政治地位,出现一大批文人,甚至可以说,齐梁统治者本身就是一文人集团。兰陵萧氏在南朝出现了两位开国帝王,产生近三十位宰相,以及一大批文人学士。齐、梁两朝文化政策相对宽松,这与兰陵萧氏诗书传家的传统是分不开的。这种政策的实施又为南朝文化氛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造就了南朝的文化繁荣。萧子良、萧绎、萧子显、萧衍、萧统、萧纲等等,都对中国经学、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南齐萧子良结纳文人学士,形成以他为中心的文人集团。永明五年(公元487年),萧子良升为司徒,居建康鸡笼山西邸,延揽天下名士,其中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朓、沈约、陆倕等八人最为知名,时称“八友”。这些人在他组织下,抄写《五经》和百家著述,以《皇览》为范例,编成《四部要略》千卷。梁武帝萧衍,“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自幼接受了儒家正统教育,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好学、乐学是兰陵萧氏的传家宝,为他们在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梁武帝作为一代帝王,同时又是当时最为博学的学者之他曾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书。天监十一年即公元512年,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一千余卷,八千零十九条,颁布施行。在史学方面,他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并“躬制赞序”。萧衍第七子梁元帝萧绎十分重视讲学,勤于著述,推崇儒学,尤好老庄,史称萧绎“聪悟俊朗,天才英发。年五岁,高祖问:‘汝读何书?’对曰:‘能诵《曲礼》。’高祖曰:‘汝试言之。’即诵上篇,左右莫不惊叹。……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曾撰有《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丹阳尹传》十卷。《注汉书》一百一十五卷,《周易讲疏》十卷,《内典博要》一百卷,《连山》三十卷,《洞林》三卷,《玉韬》十卷,《补阙子》十卷,《老子讲疏》四卷,《全德志》、《怀旧志》、《荆南志》、《江州记》、《贡职图》、《古今同姓名录》一卷,《筮经》十二卷,《式赞》三卷,文集五十卷。(《梁书·元帝本记》)
45、 李潜夫被称为“绛州高隐”。他一生未仕,隐居乡间,整天掩门读书写作,寄情于青山绿水之间,过着恬淡清苦的生活。
46、葬礼的作用是向生者表明人生和死亡的意义,以悲痛和尊敬来送别死者,是隆重表示人的一生的完成。
47、 这个孙庄就是我的姥娘家,它位于兰陵东南五里处,在运女河东岸,与荀子墓隔河相望。这个村子多数人姓孙。童年的时候,我常在孙庄住,听大人说,荀子在兰陵住了二十年。这个“二十年”的说法如果确切的话,那就意味着,荀子离职后又活了两年,即公元前236年。
48、 孟珙的曾祖孟安、祖父孟林,都是岳飞部将。孟珙早年随父孟宗政在枣阳一带抗击金军,协助父亲保卫襄阳。父亲孟宗政亡故后,孟珙接管了父亲的“忠顺军”,担当起抗金大任。
49、在先秦诸子研究方面,高专诚既有对先秦诸子原著的研究,也有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研究。他对于《老子》思想的研究,对于韩非子生平和思想的研究,都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在《老子》思想研究方面,既注重各种考古新版本的研究,也注重从哲学层面阐释《老子》思想。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系统研究韩非子思想,出版《韩非子传》,提出韩非子是中国古代专制政治思想之父,最新成果是对于《史记》所见关于“韩非之死”的全面考证和研究,引起学界注意。他对于先秦道家、法家和纵横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这方面的研究,与他对晋文化的研究相对应。在战国中后期,晋地法家和纵横家人才辈出、思想活跃,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对于丰富晋地思想史研究作出了一定贡献。所著《三晋烽烟》以科普版的形式总结了晋地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反思了三晋国家走向式微的原因和过程,后被台湾一家出版社通过原出版社买断海外版权,在台湾以《风起云涌话战国》的书名出版。
50、 新绛县蒲剧团,精心编排、成功演出了新编历史剧《梁轨治水》,给这位心系百姓、尽职奉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爱民好官,高唱了一曲执政为民、感人肺腑的赞歌!
51、高专诚的学术研究活动起始于对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和孔子弟子的研究。在大学时代,他就开始研读《论语》,注意到孔子弟子的人物多样性和复杂性。参加工作之后,他开始系统研究孔子思想,研究孔子与孔子弟子的关系,重点研究孔子弟子的思想成就和历史地位,把孔子弟子分成若干思想流派并加以疏理。1989年出版的《孔子·孔子弟子》(1992年出版增补版),填补了系统而全面地研究孔子弟子的学术空白,至今仍有广泛影响。后来出版的《先师孔子》则努力把孔子和孔子弟子融为一体,强调孔门群体对于先秦儒家学术和思想的贡献。
52、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53、公孙龙(约公元前325-前250年)赵国人,或曰魏人,有传字子秉。约生于周显四十四年,死于周惠公六年,生平与庄子、惠施、孟子、邹衍同时。公孙龙因为是「专决于名」,执名为实,他的辩论主要是语言的自身所展开,离开了具体、经验的事物辩论。
54、知识的理论,"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人所赖以认知的功能,一部分是"天官",如耳目,另一部分是心,即头脑。
55、 李斯的升迁过程是这样的。因建议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因离间各国君臣之计,“秦王拜斯为客卿。”因上书解除逐客令,“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5)
56、荀子主张"人性恶"。一切善良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人与天地同等重要。
57、 之所以说它是一条重要信息,是因为在字里行间,司马迁给我们提供了荀子的死亡时间。从“因家兰陵”、“嫉浊世之政”、“推儒墨道德”、“序列数万言”等字眼,我们推断荀子不可能与春申君同年而卒。
58、 李毓秀青年时,告别父母,携妻子和两个幼子,离开山东老家,千里辗转来到山西省绛州,在州城东郊周庄村安家落户。他求学师从于绛州同乡著名儒学学者d冰壑(名成,字宪公,住城北窑头村),游学近二十年。
59、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经典叙录毛诗》: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人大毛公,毛公为诗故训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申传魏人李克,克传鲁人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赵人孙卿子,孙卿子传鲁人大毛公。由是言之,《毛诗》,荀卿子之传也。《汉书·楚元王交传》: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盐铁论》云:包丘子与李斯俱事荀卿。刘向叙云:浮丘伯受业为名儒。《汉书·儒林传》:申公,鲁人也,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又云:申公卒以诗、春秋授,而瑕丘江公尽能传之。由是言之,鲁诗,荀卿子之传也。韩诗之存者,外传而已,其引荀卿子以说诗者四十有四。由是言之,韩诗,荀卿子之别子也。《经典叙录》云: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传卫人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卿传同郡荀卿,名况,况传武威张苍,苍传洛阳贾谊。由是言之,左氏春秋,荀卿之传也。《儒林传》云:瑕丘江公受谷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传子,至孙为博士。由是言之,谷梁春秋,荀卿子之传也。荀卿所学,本长于礼。《儒林传》云:东海兰陵孟卿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刘向叙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长老至今称之曰:兰陵人喜字为卿,盖以法荀卿。又二戴礼并传自孟卿,《大戴礼·曾子立事》篇载《修身》《大略》二篇文,《小戴》《乐记》《三年问》《乡饮酒义》篇载《礼论》、《乐论》篇文。由是言之,曲台之礼,荀卿之支与余裔也。盖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传之,其揆一也。……刘向又称荀卿善为《易》,其义亦见《非相》、《大略》二篇。盖荀卿于诸经无不通,而古籍阙亡,其授受不可尽知矣。
60、 荀子也是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荀子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61、据一般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一说生于公元前604年,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62、 高克明是山东渤海高氏后裔,先祖于北宋初年迁居山西绛州,高克明即出生于此地。他自幼喜爱绘画,青年时期游历京城汴京,后进入皇宫图画院,尝诏入殿,命画图壁。真宗任命他为少府监主簿,掌管百工技巧、乘舆服御之物。仁宗曾命画臣鲍国资画四时景于彰圣阁,鲍战栗不已,不能下笔,仁宗即诏高克明代为画之。高克明不贪财富,淮海一富商以百千资求他画“春龙起蛰图”,他坚辞不画。
63、没想到运气坏得很,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春申君考虑之下,终于辞退荀子。他经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此时秦昭王正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提不起一点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
64、正如第一节所说,考证荀子的年龄从确定他去世的时间开始,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7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