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2、“明辨”乃是治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笃行”的开端。笃行之义包含两层:一是对常规之事能切实去做,持之以恒;二是对困难之事能不畏艰难,勇于承担。中国古人历来重视践行,如《论语》中的“力行近乎仁”,《墨子》中的“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荀子》中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等,都将践行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践行之难在于如何在困境中持之以恒。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4、既然这种情况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5、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6、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7、荀子告诫我们,虽然我们生为“人”形,但若不勤于学习,不了解本心,就会与“禽兽”无异。荀子同时告诉我们,经过不断修炼后的为“人”的标准:“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8、用绳子锯木头,时间长了,木头也会断,水滴滴在石头上,时间长了,石头也会被击穿。用来形容长年累月执着的去做一件事情,终究会成功。
9、天降的灾难还可以躲避,自作的罪孽,逃都逃不掉。
10、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11、荀子教导我们如何做人,他老人家非常慈悲而且耐心,从天地间的现象、事理到《诗》、《书》、《礼》、《乐》、《春秋》等纲要,深入浅出的举例论述,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人本该如此”。但我们的人生为何在不断退色(从青→蓝→浅蓝→灰)?为何我们“渐行渐远”远离大道呢?因为我们忘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12、《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全文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文中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13、《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15、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16、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建筑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起始于脚下的第一步。
17、一般人不是圣人贤人,谁能不犯错误?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18、《劝学》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的诗歌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9、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20、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2、荀子朝代:先秦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23、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说明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论述学习的内容和途径,第四段阐述学习的最终归宿。文章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24、意思是,好药虽苦却有利于治病,忠诚的话虽不顺耳却对端正行为有帮助。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25、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26、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
27、四是指出学习的最终归宿。学习的过程是诵读《诗》《书》《礼》《乐》《春秋》,独立思考,融会贯通,身体力行,而且能去掉干扰,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乃至达到好学乐道,心利天下成为一种本能,而且这种本能就像“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一样。荀子认为,学习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没有学习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此外,荀子还洞察到了“学习—思考—行动”的学习步骤,无论是学习还是思考,最终都要用于实践,这比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前进了一大步。学习者也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培养“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劝学》还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惫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要积善才能使性德的光明显示出来。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7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