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辟句子 >

茨威格是哪国作家(精选美句88句)

茨威格是哪国作家(精选美句88句)



茨威格是哪国作家

1、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2、本书是三联书店茨威格人物传记丛书之译者依德国费舍尔出版社版本,对原译做了大量校订修改工作,并对人名、地名及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做了注释。

3、茨威格借历史之手,为平凡人的激情奉上赞歌,向伟大人物抗争命运时的坚强信念致敬,并给黯然陨落的失败者以应有的尊严,因为在人类历史的夜幕上,他们才是恒久闪耀的群星。

4、一战发生了什么,历史书上都有记录,毋庸赘述。重点是一战期间,茨威格清醒地让自己游离在了时代狂潮之外。体检不合格,让他免去了服兵役,万幸地不用上前线“拿刺刀扎进俄国农民的肚肠”。他也不愿像许多作家那样,为本国参战的正义性摇旗呐喊,写一些刻意拔高的宣传文章。他坚持认为自己“从一开始就肯定要做一位世界公民”,这是他给自己定的“人设”。他在战争档案馆找了份闲职,业余时间不停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反对战争,宣扬和平与人道主义。“和平”在当时可不是什么主旋律,为国家流血牺牲才是。总之一战伊始,他就已经不合时宜地致力于未来的相互理解,认为欧洲知识分子之间需要建立纽带并为此付出努力。

5、感情细腻、真切,情绪饱满,措辞考究,表达通透,前呼后拥,文学色彩这么浓厚的一封信,一般人是写不出来的。但现在“你”是作家,她作为一个暗恋作家的女人,我们就会给她一个特权:文学的特权。

6、话说回来,茨威格是犹太人,这也是他自杀的原因之一。(茨威格是哪国作家)。

7、 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8、林青霞在三毛去世后说:“找不到知心伴侣,她很在意!”三毛在荷西去世后,一直没有再婚,尽管她在公共场所谈笑风生,但实际上她是非常孤独的。当她听说《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作者王洛宾的故事后,她感到希望降临了。她认定,她最能够理解王洛宾丧妻后,长达40年的寂寞。他相信,她最能够与王洛宾沟通,因为他们都有最真挚的感情,有最刻骨铭心的经历。

9、《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奥地利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部历史特写集,收入历史特写十四篇,揭示人类生命进程中,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命运走向的“关键时刻”。作者用十四幅精彩的人物画像将这些历史玄妙的瞬间延长、放大,使我们能够读到奇特命运下个人的遭遇和心灵,他们或成功或失败,或辉煌或黯淡,或激情或绝望,但都凭着发现、创造与拼搏,构成了象征着人类信仰的闪耀群星。

10、1900是一个虚构的角色。但他不愿弃船而去的决绝,总让我联想到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那就是犹太裔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11、茨威格,S.(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企业主家庭。1899年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皙学和文学。1903年获博士学位。16岁就在刊物上发表了处女作。1901年第一部诗集《银弦》出版。1911年出版的小说集《初次经历》写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动的心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瑞士,他的第一部反战剧《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战后他目睹人民的灾难和社会道德沦丧,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灵魂。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社会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马来狂人》(1922)、《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192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感情的紊乱》(1927)等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2、而《布达佩斯大饭店》描述“作家”在1985年回忆他1968年造访已然颓敝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巧遇年老之后的门童「零」,也就是饭店经营者古斯塔法先生,听他叙述1932年的一段往事。

13、无怪乎茨威格会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长大成人的时代,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 

14、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不存在任何的逃避,不可能像我们的先辈那样置身于局外⋯⋯没有一片可以逃遁的土地,没有一种用钱可以买到的安宁。命运之手随时随地会把我们攫住,把我们拽到它的永不知足的戏弄之中。

15、最后顺便说一下,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他举行了国葬,正是因为他写出一系列像《来信》这样深情精致的文学作品。

16、“我所讲述的,并不单单是我的命运,而是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我们这一代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一代人像我们这样命运多舛。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哪怕是最渺小、最微不足道的人,内心的最深处也被我们欧洲大地上无歇止的、火山喷发般的天摇地动所搅扰。在这成千上万的人群当中,没有谁比我更首当其冲了:我,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每一个身份都处于天崩地裂时的风口浪尖上。”

17、哲学是父亲,美学是母亲,它们生下的儿女叫文学;用现在的话,他出身科班,文学功底和修养是十足的。

18、正因为这样。当一位俄国的出版商在准备出版茨威格的作品时,才会写信给茨威格,问他是否同意请高尔基写序言。 

19、1914年,准备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志愿者在柏林街头欢呼。

20、欧洲的团结在百姓看来是与皇室成员的广泛播撒的血缘无关。在不能恬着脸将非本国艺术家都和本国粘连在一起的时候,欧洲变成了他们的名字。

21、要的就是“隐”,话说一半,衣脱一层;脱光了就俗了,爆掉了。“隐”是引而不发,千钧一发,摇摇欲坠的,最让人提心吊胆。这就是技术,小说家的把戏,也是小说最基础的手艺。

22、作为避难者身份的尴尬是茨威格无法接受的。他说:

23、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附近的彼特罗波利斯,和他的夫人双双服毒白杀,放弃这个被战争和暴力吞噬的世界。

24、政客们大笔一挥,茨威格整个一生奋斗的意义就变成了荒谬。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如此描述这种幻灭感:“那是一种让人神经备受摧残的感觉,清醒地睁着眼睛踏入虚空当中,知道自己无论在哪里立足都可能片刻之间再被赶出来……我内心最深处的任务,四十年来我为之付出全部信念力量的工作——欧洲的和平统一——全部成了泡影。”

25、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26、茨威格的父亲是企业家,母亲是大银行家的女儿,优裕的家庭背景让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虽然他出身于犹太家庭,但是直至二战前,他都没有遇到一丁点儿麻烦和歧视。 

27、可是“我们没有看到墙上着火的信号,而是像古时的伯沙撒国王一样,无忧无虑地品尝着各种珍贵的艺术佳肴,没有警惕地朝前看一眼,一直到几十年以后,当屋顶和墙垣倒塌到我们头顶上时,我们才认识到,墙基早已挖空,认识到:随着新世纪的开始,个人自由也已在欧洲开始没落。”

28、1940年,加入英国国籍;与妻子一起自杀。

29、最可贵的要数他和罗曼•罗兰的深厚友谊。罗曼•罗兰是法国人,在一战中,法国和茨威格所在的奥匈帝国是对立的。但他们的友情没有成为时代的炮灰,在精神上,二人始终是同路人,反而由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五年的通信。

30、1939年,茨威格携家人逃亡巴西,《象棋的故事》的故事背景就设在开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轮船上。一个神秘的陌生人因偶然机会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琴多维奇对弈,居然轻易地赢了他。可就在续弈之时,陌生人遇到了意外情况……这是他下的最后一盘棋。他从哪里来?有过怎样的遭遇?他的故事,让人惊奇,又让人心酸。

31、于是17岁他发表第一首诗歌,随即被德语界的出版者们发掘出来。作品刊登于当时代最有名的刊物《新自由报》上,而与编者特奥多尔·赫尔茨尔的第一次见面将这位少年推上了写作的永远征途。《银弦集》作者的第一本诗集初版也在二十岁的时候初版。虽然斯蒂芬鲜少提及自己的成就,但毫无疑问他是那个时代绝不次于霍夫曼斯塔尔的才华溢出酒杯的少年。

32、茨威格有不少作品是以妇女的不幸命运与情感挣扎为题材,借助他一向擅长的细腻入微的描写,表达他对女性情感的深层开掘,虽不乏温存、体贴、尊重、同情、理解、怜悯,但总的说是俯视的,居高临下的。《来信》一以贯之,且变本加厉,把这一追求和风格推到极限,极致到有些变形、失真。

33、《布达佩斯大饭店》一共有四个时间轴,韦斯·安德森特地使用了不同比例的萤幕宽比来代表不同的时代。

34、这个夜晚属于我(外二篇)……… 郭淑萍/086

35、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36、今天的我们,甚至会马后炮地反问:1942年,距离二战结束只剩三年了,为什么茨威格就不能再忍一忍呢?熬到胜利就好了呀。

37、不过——“晴朗的地平线上尚未出现大学考试的阴云,因为三年时间在一个十九岁的青年看来,是多么漫长!多么充裕!”

38、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39、“谁年轻时在那里生活过一年,他就会一辈子都带着一种莫大的幸福回忆。”

40、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41、你看,在这屠戮的荒原上仍然留有文明的星星火光,而这曾被称为人性。

42、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二十六课)《全神贯注》,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选入(第七课)《列夫·托尔斯泰》,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43、影片尾声,作家问古斯塔法先生,保留著这栋摇摇欲坠的亏损饭店,是否是为了留住与“那个世界”最后的关联,“或者说,是‘他’的世界。”古斯塔法微笑否认,并说古斯塔夫先生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的世界,有什么可以保存的呢。而那个世界,早在进入之前就已经消逝了。

44、 1933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45、 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

46、首先,他没有像无数同胞那样被关进集中营,受尽非人折磨。其次,虽然他流亡海外,但因为作家的身份,他在巴西还是受到了一定的礼遇。在财务方面,他也是宽裕的,即便战时也能衣食无忧。还有他的著作,虽然在德语世界成了“大毒草”,被纳粹d付之一炬,但毕竟还有其他语言的译本在多国发行。简单说来,若要比惨,他肯定不是最惨的。

47、一番寻找,又和罗曼·罗兰结下一生不解之缘。

48、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49、莫泊桑、杰克·伦敦、海明威、叶赛宁、弗吉尼亚·伍尔芙、茨维塔耶娃、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芥川龙之介、太宰治、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更熟悉的尊姓大名:王国维、杨朔、徐迟、海子、顾城、老舍、傅雷、三毛,当然还有屈原,等等吧。

50、高中结束,他的家人也因为他考上了柏林大学,大方地提供了作者全然自由的环境:

51、 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 1940年,加入英国国籍,后去巴西;

52、茨威格的绝命书是一个标本,是一份起诉书,是不绝如缕的振聋发聩的钟声,是世界主义者的挽歌,是自由主义者被逼至绝境的悲哈。 

53、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义务亟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她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休憩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也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在此地开始重建我的生活。 

54、*文章节选自《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斯蒂芬·茨威格著舒昌善译三联书店2018-6)。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55、 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

56、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57、可以说,早在20世纪初,茨威格就已经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即便放在高呼全球化的今天来看,他也是个最拉风的青年。难怪西方评论界将他誉为“第一位现代意义上的欧洲人”“欧洲的世界主义者”。他早早就感知到欧洲应该是一个多民族融洽的共同体,并且不是作为有野心的政治家,而是作为一个精神独立的知识分子感知到这一点。

58、《三大师传》开启了他传记写作的成就之路;《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成为所有学校都在读的作品,很快就突破二十五万册的销量……他的每一本书,在德国发行的第一天就能销售出去两万册,这还是没有在报纸上刊登任何广告所达到的成绩。法国、葡萄牙、阿根廷、挪威、芬兰、中国等几十个国家的出版社也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当他看到日内瓦国际组织“知识界合作”的统计数字时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是当时被翻译得最多的作者。

59、真让人绝望,对吗?只要再坚持一会儿,胜利就回来临,他的欧洲,他的欧洲,将会重新出现在太阳之下!但他已绝望了。如果这暗淡的光消失了,那时代便也无保留的消散了!

60、所以当今天我在说茨威格的欧洲的时候,说的是他的时代,他的过往和他见到的人们。我对欧洲逝去的定义的来源也并非是萨拉热窝,希特勒上台或者奥地利被吞并等历史事件,而是在于电影里的一句台词:

61、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著 舒昌善 译

62、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银幕;

63、“有一次,我站在一家意大利绘画陈列馆里,我仿佛觉得有人在向我友好地微笑,但我不知道他是谁。只是当我看到他的那双蓝眼睛时,才认出他来。他的眼睛在注视别人的时候,目光含蓄,从而使他本来并不引人注目的容貌分外有神。”

64、这是这类小说基因里的风险,搞不好只是一个无关痛痒的东西,浅薄得很。

65、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刚开始学写小说时,这些大作是我照虎画猫——不是照猫画虎——的范文。如今,不少作家把茨威格原有的文学影响挤到一边(有人说他是二流作家),我一直默默珍爱着他,把足够的敬意留给他。

66、多么幼稚有多么无用的战争呀!茨威格感叹着。在战争来临的前夕他甚至扬言道,若真的打起来了“把我吊死在路灯上!”。

67、“有时候我有意识地想避开那种成就,可是它却出人意外的固执,始终跟随着我。所以,我写了一本《富歇传》,目的是为了自娱。然而当我把书寄给出版人之后,他写信给我说,他将立即印一万册。我随即回信给他,请他不要把这书印得这么多。我说富歇是个不会给人以好感的角色,况且书里也没有任何描写女人的插曲,这本书不可能吸引较多的读者,他最好先只印五千册。一年以后,这本书在德国却印刷销售了五万册。” 

68、所谓“全人心理学死亡”是指一个人在生物学死亡、社会学死亡、人本心理学死亡的意义上还活着,但并不能够有任何终极关怀,缺乏在大我实现意义上的活动。

69、“当其他所有一切被希特勒的铁蹄践踏在地的时候,是他用文字为我保存了后一个故乡,因为我已失去了原来那个古老的真正的故乡、德意志的故乡、欧洲的故乡。”

70、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

71、电影的时间顺序排列是:「现代」→「1985年」→「1968年」→「1932年」→「1968年」→「现代」。

72、倘若我今天要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长大成人的那个时代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概括,那么如果我说:那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我希望我这样说最为精辟。在我们那个几乎已有一千年历史的奥地利君主国,好像一切都会天长地久地永远存在,而国家本身就是这种永远存在的最高保证。国家赋予自己公民的权利是由凭自由的意愿选举出来的代表民众的机构——国会用文书确认的;同时,公民的每项义务也都有详细的规定。我们的货币——奥地利克朗是以闪光发亮的硬金币的形式流通的,因而也就保证了货币的价值不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有多少钱或有多少收入,能干什么或不能干什么。一切都有规范、尺度和分寸。拥有财产的人能够精确计算出每年赢利多少;公职人员和军官能够在日历中可靠地找到哪一年他将擢升和退休。每户人家都有自己固定的预算,知道一家人食住要开销多少,夏季旅行和社交应酬要花费多少,此外还必须留出一小笔钱,以敷生病和意外的急需。自己有住房的人都把一幢房屋看作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万无一失的家园。农家院落和商号都是代代相传;当一个乳婴还躺在摇篮里时,就已经为他以后的生活在储蓄罐或储蓄所里存下第一笔钱,这是为未来准备的一笔小小的“储备金”。在奥地利这个幅员辽阔的帝国里,一切都牢牢依靠着国家和至高无上的年迈皇帝。谁都知道——或者这样认为,一旦他去世,就会有另一位皇帝接替,原先安排好的一切丝毫不会改变。谁也不相信会有战争、革命和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过激的行为——一切暴力行为在一个理性的时代似乎已经不可能。

73、在巨大的风暴早已将太平世界击得粉碎的今天,我们终于明白:那个太平世界无非是空中楼阁。

74、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75、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76、作为自传,它本身就是真实的;作为自传小说,作者在这里除了有些自恋外,更多的是在批判自己,没有直接的忏悔,隐隐的是有的。

77、文学不是一个专业,文学就是人生,我们在文学里相聚的意义,是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从容,更宽广。

78、“在我获得自由的第一年(毕业),我把巴黎作为奉献给自己的礼物”

79、这个进程说明什么?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其实也是恰当的——诗歌是天上的东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没有情节,没有人物,有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意境,是空灵的;戏剧有情节,有人物,但没有小说的现实感,锅碗瓢盆,山川河流,街头巷尾,活色生香,总之是少了小说的烟火气、红尘味;传记就是史实,匍匐在真实的物是人非上,一是二是容不得虚构——自传更是如此,是对着镜子照出来的。

80、茨威格,一个大多数人会觉得陌生的名字,但我们和他已经擦肩而过无数次了,是小学课本上的滑铁卢“命运,那另一位神”;是第一单元的《列夫托尔斯》;是发生在南极里《伟大的悲剧》。我们从未注意到他,却与他不断相逢,所以在遇见他并对他一见钟情的时候,所有的情节都符合上了辛波斯卡在《一见钟情》里预言的。而我和他相遇的情节是这样的:

81、想装枪,首先要学会拆枪,从一定意义上讲,小说也是一把枪,它的子弹直穿人心——只穿身体的小说,一定不是好小说。

82、那是一个安全的时代,谁也不信有战争革命等天翻地覆的变化,永远抱着乐观主义的幻想,甚至连利率波动也从未达到让人不安的区域。那个时候的维也纳拥有世界上最高规格的歌剧院和世界上最安全的居民,前者承办过肖邦、勃拉姆斯、李斯特、鲁宾斯的音乐会,而后者——“每一个维也纳人都有固定的预算,为看病和出游留有一小笔钱,有为了子孙后代留下的万无一失的家产和一个幅员并不辽阔的帝国皇帝。”

83、然而,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茨威格一夜之间成了纳粹黑名单上的作者,只因为他是犹太人。一战期间,他尚有发声的机会,但这一次,他被剥夺了在德语世界发表作品的一切权利。

84、里尔克参军,军装一身毫不合体;罗曼·罗兰写下《超脱于混战之上》呼唤艺术家即使在战争中也要主持正义与人道;茨威格以《耶利米》呼唤失败,以《致外国友人的信》联合文艺界。但他们对于历史的前进和倒退竟不能起一点作用。

85、如果你要自由和活泼,就春天去巴黎吧!那里的葡萄酒和廉价牡蛎是百忧解,两性关系开放的姑娘总有合适的小伙,千百家花店和咖啡馆都等待着你的闲聊,塞纳河上波光粼粼,姑娘们都带着一个铜币买来的紫罗兰。所以如果你要在巴黎生活的心情愉快,也不一定非要在春天不可!

86、诗歌对于他们是重要的,茨威格的朋友保尔瓦莱里说:“是呀,年轻人总能替自己发现自己想要的诗人,因为他们要从中发现自己。”

87、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他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1942)、小说《象棋的故事》(1941)以及未完成的长篇传记作品《巴尔扎克》都在作者死后先后出版。1982年在作者的遗稿中又发现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富贵梦》。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