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去吧,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这意味深长的语句出自这本书里的《阳关雪》。阳关,这个地名是那么令人荡气回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真情和儒雅已在阳关道飘荡千年,他所表达的阳关,是威武雄壮的,寄托了深深的友谊……唐人就是这样,再大的困难也抵挡不住他们前进的步伐,扼杀不掉他们乐观。如果每个人都如此乐观,那这个社会将更加美好。
2、苦,苦如开山,功成始得琼瑶;旅,旅如探险,完后必获璞玉。《文化苦旅》读后感5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爱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能够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期望,但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但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3、阳关,我觉得它是中华民族品质的象征,它屹立在黄沙之中,昂首挺胸,眺望远方,这不是中华儿女的坚强性格吗?它开放积极,丝绸之路在它脚下通往西域,向世界展现中国的风姿,这不是中华儿女的博大胸怀吗?但是几百年后,余秋雨来到阳关,看到的只是土墩、沙坡、荒草、石碑,还有残雪……阳关被废弃,阳关的坍塌,使中华民族更有骨气。阳关之后,再无阳关!
4、兔子死兰弹,持来挂竹竿。试将明镜照,何异月中看。
5、不排斥一点点小小的光亮,这样我们的光亮多了,就能变得像太阳一般明亮,就像一点一点的雨滴,汇成大海。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思近似。
6、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7、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璘珣。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8、好是山家凤,歌成非楚鸡。毫光洒风雨,纹彩动云霓。
9、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但是此刻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以前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正因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样样呢?那些以前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正因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正因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10、有人来骂我。我也只说好。有人来打我。我自先睡倒。
11、二十几年前,我读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产生了一种很大的感动和激动。惊喜的是,这本书居然能把那么复杂的中国文化,写得如此完整又如此有深度。
12、青骊八尺高,侠客倚雄豪。踏雪生珠汗,障泥护锦袍。
13、记得当年尔雅出版社在新书的扉页上印了一句话:“余秋雨是白先勇最推荐的大陆作家。”事过二十年,我声明,这句话还是正确的。
14、塞门春已暖,连影起苹风。云梦千行去,潇湘一夜空。
15、白昼遮长道,青溪蒸毒烟。战龙苍海外,平地血浮船。
16、巴蛇千种毒,其最鼻褰蛇。掉舌翻红焰,盘身蹙白花。
17、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8、寒亦不忧雪,饥亦不食人。人肉岂不甘,所恶伤明神。
19、“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书中的文字看似冷酷,却处处包含温情。每一点都可以引发国人的思考,对于我,一个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
20、变石身犹重,衔泥力尚微。从来赴甲第,两起一双飞。
21、这个词出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整句诗是“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意思是世间千般荒凉景象只是文化的梦幻,迈着小步行走万里,只为回家。
22、相传和合二仙的寒山和拾德都是唐代天台寺的僧人。关于他们的传说有两个版本,一是说寒山和拾得同住一个村子,两人亲如兄弟。两人同时爱上一个女子,但互相不知道。后来拾得要和那个女子结婚,寒山知道后,弃家到苏州枫桥,削发为僧。拾得听说此事后,也舍女来到江南,寻找寒山。探知其住处后,折一盛开的荷花前去见礼。寒山一见,急持一盒斋饭出迎,二人见面,一荷一盒而欣喜若狂,乐极而舞,拾得也出了家。二人在此开山为庙叫做寒山寺。另一说是寒山和拾得都是僧人。寒山是个诗僧,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寒山的诗写得很美,他在国清寺曾当过厨僧,与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见如故,情同手足。拾得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被父母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路过其处,他慈悲为怀,把他带至寺中抚养成人,并起名拾得,在天台山国清寺将他受戒为僧 拾德受戒后,被派至厨房干杂活。当时寒山还没到国清寺,但拾得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他俩真谓贫贱之交,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见他俩如此要 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德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自此后,他俩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寒山和拾德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答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三卷。这两位唐代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好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我国汉族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和睦友爱的情意,自宋代起就祭祀为和合神。至清代雍正十一年,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
23、一个作家能产生这么广阔、这么深远的影响力,一定有他的道理。
24、对这本书中另一篇令我记忆犹新的文章便是《上海人》。没有介绍上海的景点,没有介绍上海的美食,却从一个很少有人写的角度入手:人。开篇便是写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与上海人的傲慢无礼、井底之蛙。很敬佩他敢于这么写,这本书出版比我出生还要早,但现在这个问题却是越来越严重,在上海两级分化尤为明显。他还写了徐光启,这位地道的华亭人,从他的角度写了很多上海的过去,让我这个虽然从小在上海长大但也不算地道上海人的着实长了见识。
25、逐日朝仍去,随风暮自还。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
26、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27、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祗见玉堂开。
28、其含义是,如果人们对自我没有一个清晰和坚定的认识,心灵将不会是自主的,经常会受到外界的影响。来自他人的赞美会让你感到高兴;一句对别人的诽谤会勃然大怒。
29、龚词大部分还是消闲之作,抒写缠绵之情,成就远逊于诗。晚年他发现自己词的缺点:“不能古雅不幽灵,气体难跻作者庭。悔杀流传遗下女,自障纨扇过旗亭。”(《己亥杂诗》)。
30、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31、原文:初读《文化苦旅》的朋友们都已经上了年纪,后来的那么多读者,应该是他们的儿子一辈,或孙子一辈。
32、汉月澄秋色,梁园映雪辉。唯当感纯孝,郛郭引兵威。
33、泊雁鸣深渚,收霞落晚川。柝随风敛阵,楼映月低弦。
34、安安安。夜间一宿日三餐。非干己事休招惹。身得安时梦也安。
35、每岁同辛苦,看人似有情。乱飞春得意,幽语夜闻声。
36、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文化苦旅》读后感6读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实则,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压迫,一种力量!文化是美丽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世界;而世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文化了。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废墟》一文了。
37、猛虎虽云恶,亦各有匹侪。群行深谷间,百兽望风低。
38、在吴频喘月,奔梦屡惊风。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
39、二十几年前,我读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产生了一种很大的感动和激动。惊喜的是,这本书居然能把那么复杂的中国文化,写得如此完整又如此有深度。
40、汉帝斩蛇剑,晋时烧上天。自兹繁巨蟒,往往寿千年。
41、第七日那天,老道士只挖半天药,就匆匆回来了。他一进庙门,就对两个徒弟说:“药炖好了,这下就能炮制出一大堆健心益神、延年益寿的好药来。”说着搬掉石头,揭开锅盖,一看,人参一点也没有了,只剩下点汤汤。老道士感到奇怪,抬头看两个徒弟,两人垂下头一声不响。老道士明白了,厉声说:“啊,原来你们两个孽障把它吃了!”说着,就拾起捅火棍,劈头打来。两个徒弟一见老师父真的动了气,撒腿就往庙门外跑。老道士见徒弟跑了,心想,自己何必动火,药没了上山去再慢慢找寻,徒弟跑了,可到哪里去找?想到这儿,连忙跑出庙门,大声喊;“你俩给我回来!”边喊边撵。两个徒弟一看,师父手里提着捅火棍撵来,越跑越快。老道士一看徒弟不停脚,越急声越大:“你俩给我回来,你俩给我回来!”前面跑,后面撵,向南跑着,喊着,忽然一声巨响,眼看两个徒弟的身子,贴上了西峰北面的大石壁上。老道士“啊呀”一声,腿一软,坐在了地上。
42、有时候真的很高兴中国并不是没有不懂书,不重书之人。很是庆幸文化遗产没被搬空,还剩下了一些。但是王道士既不懂书又不重书,他用这些书交换来了一些银两,一个山洞的经卷,只是换了些银两!我却根本不可能去恨他,他什么也不懂。所以将这些恨转给了斯坦因他们,可惜我没有深厚的学识,我不能像余秋雨说的那样拦下他们的车,比比学问的高低。我不想听他们说些什么:我们无力研究。只是想请他们停下车: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斯坦因他们的行为是强盗的行为。强盗又要如何研究敦煌文化?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6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