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辟句子 >

离骚名句是哪一句(精选美句27句)

离骚名句是哪一句(精选美句27句)



离骚名句是哪一句

1、 “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早晨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飘落的花瓣。离骚中多用香草比喻君子的志行,饮露是表示自己不与世同污,化用了凤凰非露水不饮,非炼食不食的典故。菊本高洁,秋菊落英也是本此。

2、这是诗人屈原自己乘龙驾马,去寻古帝重华(帝舜)同游于天上,以至于可以和天地日月一样亘古永存。(离骚名句是哪一句)。

3、出处:芳与泽其杂糅(róu)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4、那么《离骚》里的千古名言有哪些可以用作宝宝取名呢?江南易林分享的这篇文章仅供大家参考,真正想要为宝宝取一个好名字,还是要结合宝宝五行再对文字进行艺术的组合,相信看完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5、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6、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欣赏屈原著名的诗作《离骚》。

7、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8、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9、第一点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个令人感佩不已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位抒情主人公——也就是作者屈原——他所抒发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是表达了对自己不平命运的感慨。这首诗之所以非常地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者运用了很多比喻来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表达自己的追求。他喜欢去采集一些香草、一些美好的花,用这些来装饰自己。这实际上有一种深刻含义。他采集这些美好的植物,表现了他对于加强自身修养的一种向往、一种要求。他佩戴这些美好的饰物,实际上是在表现自己要永远地保持美好的品格。欣赏这首诗,还要注意他运用的比兴寄托的手法。诗里面的揽茝、芙蓉、芰荷,展现了种种美好的事物,表现了人美好的品德。另一方面,诗人还用一些事物来表现小人。所以诗里面美恶两个方面都具有。用香草美人来表现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品德,用恶草恶花来表现小人、奸臣,这就是比兴寄托的方法,实际上是把他自己的思想情感,把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批判,都寄托在这些事物中。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屈原创造性地使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对于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10、语出战国屈原《离骚》。后演变为成语“九死一生”。比喻情况非常危险,也用来指经历多次生死关头而幸存下来。军事上用来形容在长期战争中,历尽艰险,死里存生。

11、结合上下文可理解为:道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要上天下地寻找心中的太阳。结合上下文则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

12、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渔父走了,唱出了上面的几句歌: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

13、《离骚》是爱国诗人屈原抒忧发愤之作。屈原痛感自己的治国之道不为楚王所接受,他只好悲愤地走开了,去寻求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

14、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15、但其实屈原也曾做到三闾大夫这样的高级职位,这个时候的楚国富民强兵,而终究还是触碰到了当时贵族们的利益,最终改革失败了,楚国也灭亡了。

16、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体现了屈原一个至清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求索精神。

1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18、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惟 通:唯)

19、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渔父走了,唱出了上面的几句歌: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

20、世人都被污染,唯独我一人清净;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

21、诵读专家:方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

2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23、楚辞离骚中的千古名言,一定有适合宝宝用作取名的好名字。

24、宁愿立即死去或者流放他乡,我不能容忍这种苟合之态。

25、屈原,生活在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我们一般都称他为屈原。屈原是楚国三闾大夫,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一生主张联齐抗秦,主张美政,但却遭受了奸臣的陷害。《离骚》就是他的忧愁、忧思之作。全诗两千多字,三百七十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部分。

26、今天我们所能够看到的文献资料,首要的应该是司马迁在史记当中所写的《屈原列传》。司马迁对屈原十分敬仰,他专门为屈原立了传,在《屈原列传》里面司马迁这样写道:“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5146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