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辟句子 >

海德格尔(精选美句32句)

海德格尔(精选美句32句)



海德格尔

1、邓晓芒先生认为,西方哲学中的“存在”这个概念,是最不好翻译的,不论英文的、德文的、希腊文的,都不好翻译。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存在”,往往以“是”来表达——就是英文的“on”或者“being”,这里面有一种逻辑含义,即动词含义,通过联系或联系词达到名词的含义。

2、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3、永恒在瞬间中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这正是尼采后期哲学的要义所在。在以“神性”为标志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永恒”和“超越”思考终结之后,尼采关注“如何安顿个体此在生活”这样一个实存论问题,不再主张任何具有形而上学(神学)色彩的谋求永恒的超越论,而是采取了一条“把瞬间永恒化”的路径。

4、高中暑假期间海德格尔回家乡度假时,从康斯坦茨三一教堂回家度假的格约伯神父向他推荐了弗朗茨·布伦坦诺的博士论文《存在观念在亚里士多德学说中的多重意义》(1862年),唤起了他对“存在”问题的强烈兴趣,由此影响了他一生的事业,并预示着他在今后几十年的全部思想历程。

5、(19)(德)海德格尔:《哲学基本问题》,《海德格尔全集》第36/37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2001年。(海德格尔)。

6、这又是一个重要的思想界划,即两种不同性质问题的分野:一是整个形而上学的主导性问题,即纠缠于“什么是存在者”这样的思想构境层;二是海德格尔自己克服形而上学的基础性追问,即真正思考“存有的真理如何本质性地呈现”建构起来的本真性的思想构境层。在第二个构境层中,才有可能摆脱任何基督教化和经院哲学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也才能区别于新旧人本主义的观点,真正透视作为全部西方哲学“第一个开端的第一个终结”中的亚里士多德。

7、海德格尔在著名的《明镜》访谈中(1966年9月23日),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

8、但是有一条可以肯定,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属于理性主义。但到了海德格尔,尽管他的哲学从现象学出发,然而他所表述的“存在”,即便不是反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所以,他曾经认为,全部哲学史,没有按照他的思路来分析阐述,结果把“存在”这件事耽误了。

9、这种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它作为现象学研究,原初上接近历史的精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的最密切的劳作关联与境(Arbeitszusammenhang);它作为学说必定会发挥出作用,但不在于对世界观及其形成概况作出明确的介绍,而在于对科学意识的唤醒和培养作出明确的、严格的且总是具体的实施;这不是被生动地通过关于科学危机的演讲和小册子——这种形式在新一代青年中只会引起厌倦——而是通过让今天学究式的青年从过多的反思和讨论中退出,进入到实质性的工作中去,即进入到对通过科学的哲学而可以预先给予的对象关联体的工作中去。

10、严冬的深夜里,风雪在小屋外肆虐,白雪覆盖了一切,还有什么时刻比此时此景更适合思考的呢?这样的时候,所有的追问必然会变得更加单纯而富有实质性。这样的思想产生的成果只能是原始而犀利的。那种把思想诉诸语言的努力,则像高耸的杉树对抗风暴的场景一样。

11、显而易见,这种对人生的理解恰恰拨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段历史时期的时代脉搏。在这段时间内,所有传统的思想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时代处于难于自拔的危机之中。时代要求哲学对人生作出更进一步的解释,时代在寻找着一种新的精神出路。海德格尔一夜成名,成了那个时代哲学运动的先锋,也是顺理成章,不足为奇的。四面八方,弟子与崇拜者蜂拥而至。

12、BeiträgezurPhilosophie(VomEreignis)

13、在接下去的第5-7目中,海德格尔都没有展开讨论具体的内容。先是关于“思考与提示“思考”这里指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94-96卷的内容,包括“I-XV”;而提示则是指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101卷的“提示I-Ⅱ”。但是,海德格尔在这里只是标注出了“笔记本Ⅱ-Ⅳ-Ⅴ”。据编者注释,这是指《海德格尔全集》第94卷中的“思考A”,以及《海德格尔全集》第101卷中的“揭示I-Ⅱ”。海德格尔说,这只是一种思考瞬间(Augenblicken)的记录。文献性记录,只能在重新复境中都能重现那个瞬间建构和解构的思想构境。其次是关于对荷尔德林研究的定性描述。在海德格尔看来,1934-1935年间对荷尔德林诗歌的专题研究,并非是将荷尔德林作为一个普通的诗人来看待,而是将他视作“我们未来历史的另一开端的那位诗人”,在这个“另一开端”之中,根本不存在什么关于“诗艺的哲学”之类的纯艺术讨论,而是更令人激动的“隐蔽的意图(verborgeneAbsicht)”,即绝弃存在,走向本有之思的道路。所以,从荷尔德林的思考必然会走向《自本有而来》的新起点。这里出现的是一种与传统形而上学完全不同的“新的思想风格(derneueStildesDenkens)”,它不再是解蔽性的表现,而恰恰是存有之真理的归隐和“沉默的道说(dasSagendesErschweigens)”。

14、神学之所以被称为第一哲学,是因为它的研究物件高于物理存在者;而对后者的研究是第二哲学的事。存在论之为第一哲学是由于它研究所有其他科学分支默认的原理、规律,并研究整个存在世界的第一因。

15、他认为,人类当时的危机,产生于西方思想经历的深刻沉沦,即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结果产生异化。这种异化,可以称作“非本真的存在方式”。他说,沉沦,是人类存在不可回避的方式。但是,不同时代和不同个人,程度可以不同。

16、贸易最能促进文明的发展。人们在交换商品的同时也交换了思想。英格索尔

17、(3)参见[德]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靳希平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1页。

18、海德格尔还专门交代,千万不要错误地认为,他的全部道路“始终伴随着与基督教信仰的隐秘争执(verschwiegendieAuseinandersetzung)”,对他而言,这从来不是一个被内省的问题,真正存在的,是“对本己来源——家庭,故乡和青春(desElternhauses,derHeimatundderJugend)——的葆真(WahrungdereigenstenHerkunft)和在一(einem)之中与之痛苦的脱离”。这是一段很重要的表述。其海德格尔想表明,他从来没有与基督教(天主教)之间有过痛苦的挣脱和争执,他真正的痛苦,来自无法摆脱的此在被抛情境和原初来源的家庭、故乡和青春,这是因为,他们一家终生都是天主教徒(海德格尔自己最后也躺在他们中间);他的家乡,那个美丽的梅斯基希镇,就是一个以天主圣马丁教堂为中心的家园;而他自己全部青春(从中学到大学)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教会资助的“被给予”情境之中。他并不喜欢天主教,但天主教却是他的家和来源。他后来在写给雅斯贝尔斯的信中,曾经提到自己一生中有两根肉中刺,一是与天主教的纠结,二是当了纳粹的校长。其可能是另一个更隐秘的方面,海德格尔的故乡又是他自然本土性和质朴性的真正基础,所以在这个方面,这一切又是海德格尔需要葆真的本有之缘起。其他不信那个作为大写的“一”的偶像化的上帝,但他有自己对诸神的理解;他要摆脱“一”,又要居有神性,这才是真正的难处。海德格尔说,在马堡的时光中,他悟到:“所有的东西都应该从根本上被克服(überwundern),而不是必须被摧毁(zerstört)”,对象化了的上帝和形而上学都必须在根本上被克服,而不是被简单地否定。

19、海德格尔写道,从生存论上说,它(彼此共在)有疏离的特征。这种对日常共在本质特征的描述已经透露了共在这种结构的内在紧张。

20、(11)(德)海德格尔:《专题研究班:尼釆》,《海德格尔全集》第87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2004年。

21、Wer ist Nietzsches Zarathustra 《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

22、有趣的是,海德格尔在他的思想道路的小结开头详细列出内容的演讲(2)和专题研究讲座却在具体讨论时没有受到像上述讲座那样的深入评点,廖廖几句就被打发了。演讲属于“它自身的进程”;研究讲座的“练习的札记”被说成并非“总能看到真实的过程”,至多在一些方面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23、看它的眼睛,它早已失去了自我,在那里的不是你们所熟知的普鲁托,只是野兽,被夺走尊严毫无目的地存活着,这是多么悲惨的事,你们应该明白吧。

24、《我的道路的必然性》这份文本是海德格尔在愤怒的情绪中写下的东西。为什么愤怒?一是因为海德格尔从1936年开始,就开辟了一条秘密写作之路,除去我们已经知道的《从本有而来》之外,一直到1944年,他又写下了七大本秘密手稿,做了太多的事情,然而这却是别人并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不能确定,这一秘密写作是否因为紧接而来的外部强制的原因而被迫终止。但我们知道的另一种事实是:1944年夏,海德格尔被纳粹送到莱茵河对岸的凯泽斯图尔挖战壕。二是因为自1945年以后,海德格尔就被占领军当局禁教审查,陷入与纳粹为伍的丑闻,直到1949年5月才获解禁,次年,海德格尔退休,并以退休教授的身份再次开设讲座。海德格尔深深地感到,自己那时“已经没有用处了”。1953年,海德格尔的学生兰茨胡特在出版自己书的第二版时,删除了涉及海德格尔的第一版序言。为此,海德格尔发出了上述感叹。(1)而具有反讽意义的事情还有,1944年,当时的弗莱堡大学纳粹校长将老师分为三类:有用、半无用和完全无用。海德格尔自己说,他名列完全无用的第一名。(2)这几年,对心比天高的海德格尔来说自然是屈辱的岁月。可能也是在这种时候,外部的公共力量又对他提出了某种要求,甚至是否定性的指责,这让海德格尔在背地里跳着脚骂人。这倒真是一反他过去在秘密写作中那种故作玄秘状,这一次,就是直接骂娘。

25、年轻时,海德格尔是一个狂热的滑雪爱好者,滑技娴熟,甚至专门作过这方面的讲座。那些当年的弟子们永远不会忘记,海德格尔怎样先在弗赖堡大院讲解柏拉图,接着踏上雪橇,传授滑雪技巧。有时出点小小的意外,当然是无法避免的。有一次,海德格尔在做单橇转弯示范时,不慎跌倒在雪地上。这一跤大煞风景,几乎断送了他身为人师的表率作用。我们可以想象,雪地上的这一跤也许比哲学上的任何一种可能的失误都更深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学生们呆呆地站着,显得有点不知所措。海德格尔自己也有点精神恍惚。但是,随后他还是一跃而起,恢复了常态。学生们也就平静下来了。

26、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27、谈论“哲学与艺术之争”,而不真正的以哲学家或艺术家的视角去斗争和剥夺也许才是最大的弊病。当今艺术所要做的,应该是去杜尚和沃霍尔化。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哲学家,如果目标物没有什么值得剥夺,我们何必还要去用哲学或艺术来命名这种虚伪的快感。

28、1911年,海德格尔开始进行大量的哲学问题的研究,这是海德格尔思想形成的开始。

29、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哲学史。对于历史长河来说,哲学不是源而是流。考察一种哲学,只能将其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中去。对海德格尔哲学亦是。

30、第一部分中思想道路回顾的核心评论,当然是对海德格尔写于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的评论。应该说,这一文本是上述那个“人的此在存在论”计划的第一个公开的实现。因为,在《存在与时间》之前还有一系列没有公开发表的重要的实验性文本和探索性讲座手稿,如著名的“那托普报告”(1922年)、《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1923年)和《时间概念史导论》(1925年)。当然,这时“此在”之前已经没有了“人的(menschlichen)”定语。海德格尔说:

31、做了一次重新译解。巴门尼德这个残篇是更为人所熟知的,在西方哲学史上被认为具有开创性或开端性的意义,是“纯思”的开始,以老黑格尔的说法:以此命题,“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起始了”。确实,巴门尼德这个箴言(因为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早就成了全部西方哲学的基本主题。在海德格尔看来,甚至康德的定律“一般经验的可能性条件同时也是经验对象的可能性条件”,也无非是这个基本主题的变式,更不消说黑格尔的命题“存在就是思想”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4996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