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透视阳明一生的政海风潮,尽管他会时时受到风潮干扰、打压,但他从不以一时的仕途得失作为诉求,不逢迎、不变形。
2、在封建专制的年代,在一个圣旨即是真理的年代,在一个“一句顶一万句”的年代,下属和百姓,既不需要有独立的思想,也不许有怀疑精神,他们只需简单的服从。难怪,统治者们更喜欢朱熹。因为朱熹劝天下人认真读书,多读官方勘定的圣贤书,照着书上说的、圣旨写的,去做就行。
3、 在中国历史上,于心学之前,从来没有一种学说,能够如此肯定个体价值。由此可以说,心学的传布,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遍及社会各阶层的启蒙运动。
4、1482年,十一岁,随父亲王华(新状元)居住在京师。
5、 你王阳明眼里没他们,他们自然也容不下王阳明。
6、王阳明凭吊古战场,缅怀先辈于谦,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失踪”一个多月后他风尘仆仆回到家里,腰间配剑,一副仗剑天涯的侠客模样。1487年,鄂豫陕交界地区发生流民暴动,建国号为“汉”,震动京师。16岁的王阳明觉得这是自己为国效力、显露身手的机会,他写了一份长篇奏折,结合他的兵法知识和考察经验,审势谋策,请缨带兵去征讨。他托父亲把奏折转呈皇上,父亲痛斥他为“狂生”。
7、 1472年,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今属宁波),幼名云,后改名守仁。因他曾在会稽山阳明洞建草堂,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为明成化十七年辛丑科状元,曾为经筵讲官,向弘治皇帝讲解经义,后又历任礼部左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在时人看来,王阳明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理应勤勤恳恳,子承父业,按部就班地走一条科考、入仕之路。
8、心学一直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一定程度上,心学是有反封建精神的,而传统儒学即程朱理学一直是在打压陆王心学的,故而一直以来心学都不能成为显学,自然王阳明本人也被人为掩盖。
9、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0、 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里,早就被郁闷死了。但王阳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11、其平定广西田州、思恩土司叛乱。嘉靖四年以来,广西田州、思恩土司再次叛乱,朝廷派兵征剿多年无功,王守仁前往安抚,土司徒手来降。
12、王阳明举例说,自己和宁王对战时处于劣势,他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他说了四次,那人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13、眼看这场脱衣表演快要进入到高潮了,谁知那强盗头目却在这关键时刻掉了链子: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于是,王阳明开始了这番因势利导:为什么使不得?说明你内心还有一些羞耻感。这羞耻感何尝不是道德良知的一些表现呢?看来我还是可以跟你讲道德廉耻的!至此,强盗头目被彻底折服,乖乖地认罪伏法。
14、下令礼部给予王守仁恤典礼遇,赠谥号,让其子孙世袭新建伯爵位;
15、 王阳明在龙场的时候,跟他去的随从都相继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无恙。王阳明自己说:“我来龙场两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我始终保持了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悲切切、抑郁哀愁。”
16、以终为始,锁定利润目标|山东亿佰通集团设计年度经营计划
17、1492年,二十一岁,举浙江乡试。明年会试下第,归余姚,结龙泉诗社,对弈联诗。
18、 因此,我们要努力摆脱“走神”,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种把握现在、专注当下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发自内心的喜悦。
19、王阳明又发话了:还是热的不行!我俩把裤子也脱了吧!强盗头目愣了半天,又依了他。到此,两个人只剩下了一条内裤。不想王阳明又来了个提议:罢了!罢了!咱俩还是把裤头也脱了吧,图他个轻松自在!
20、王阳明本人的低调。王阳明作为心学集大成者,掌握了心学的精髓,做事滴水不漏,如曾国藩一般的政治人物故意贬低自己的存在影响,目的在于逐渐的推广心学,我认为少提及可能与此有关。
21、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蓄谋已久的宁王组织了十万大军,顺江而下,势如破竹,准备一举拿下南京,自立皇帝。时任赣南巡抚的王阳明奉命阻击。他采取围魏救赵战术,直接攻打宁王的老巢南昌。宁王首尾无法兼顾,只好回师救援,双方大战于鄱阳湖上。期间,王阳明下令将写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此板,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字样的免死牌,扔入鄱阳湖中。到后来,叛军几乎人手一块,军心哗变。朱宸濠仰天长叹:“好个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劳费心如此!”就这样,在短短30多天的时间内,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几乎是在王阳明的谈笑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22、 《阳明先生年谱》记录当时的情形为:“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从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在龙场,王阳明先是以荆棘为篱,垫土为阶,自建了一座茅草屋。后来,他发现了一处钟乳洞,又搬家到洞中。他还开荒种地,产出的粮食自给有余。
23、感悟:在王阳明的一生中,龙场的确时间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在这里,王阳明大彻大悟。他悟道了什么?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24、 结果呢?还赶上宁王造反,王阳明四十来天,血战平叛。照理来说,这可是避免了大明爆发全国性内战的大功劳啊,结果呢?王阳明和正德帝身边近臣的关系都不咋样,这时候正德帝身边换了一群小人,什么江彬、钱宁之流,王阳明看到这帮只会哄皇帝开心的小人就不顺眼,从来不和这些人打交道。
25、王阳明心学强调的是良知,他首次提出了无善无恶为一体,意思是世界其实是不分善恶的,但是因为人类文化,所以有了善恶,王阳明将这一认识拔到新的高度。
26、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有感于靖康时事,便访勇士,商议恢复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给事中王信所驳,遂还乡讲学。绍熙二年(1191年),知荆门军,创修军城,稳固边防,甚有政绩。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卒,年五十四。追谥文安。
27、阳明先生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著扈,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
28、明清文字狱的影响。整个清朝,完全按照传统儒学做事,心学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存在,只能默默发展,根本不敢提王阳明。
29、而心学这种新思想,就是开启民智,让人不断追求和思考问题,并付出实施。尽管当时全国识字率不到4%,但这也大大刺激了朝廷的神经。作为帝国实际统治者的张居正,为大明改革“一鞭法”是很不错的。但他下令铲除心学的时候,就是中华的罪人了。他扼杀了明朝彻底改变的最后一丝希望,也断送了中华几百年。
30、善用阳明心学的前提是大量读书(知识和经验积累),而相比天才,对凡人来说,大多数读书行为都只能算是“死读书”。机械地套用阳明心学来“经世致用”,则容易陷入主观唯心的陷阱。
31、1497年,二十六岁,寓京师,苦学诸家兵法。想借雄成圣。
32、心学之思|王阳明:远离怨恨,遇事不随意责人
33、心学之思|王阳明:三观,是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
34、 面临生命中的重大变故,愁绪难解,苏轼选择忘掉自我、返归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以此换来生命的洒脱和快乐。
35、《黄绾》刻画了明代著名学者、浙中王门学派的代表人物黄绾的一生。概述了黄绾以祖荫入官至因在朝廷“大礼仪”中支持当朝皇帝而得重用的官场生涯,详细叙述了他的学术思想以及他在学术、生活中与王明阳的种种交集。体现了其从一开始因循王学而最终树立自己思想、“救正”王学,提出“艮止”之说的学术思想历程。
36、感悟:王阳明评定宁王叛乱后,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37、 以《明史》所载李仕鲁事为例,朱元璋诏求理学硕儒,李仕鲁应诏,但他到任后,发现朝廷所谓尊崇理学,不过是叶公好龙,于是提出辞职“归田里”。朱元璋当场撕破了脸,“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47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