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辟句子 >

莎士比亚的作品主要体现了什么思想(精选美句67句)

莎士比亚的作品主要体现了什么思想(精选美句67句)



莎士比亚的作品主要体现了什么思想

1、 ——(俄)列夫·托尔斯泰(发表于1903年)(莎士比亚的作品主要体现了什么思想)。

2、为什么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是性格悲剧呢?

3、Ilovetohearherspeak,yetwellIknow

4、其悲剧意义在于,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邪恶的人物。

5、专访:反家暴:公权力打破“法不入家门”(程磊)

6、面对着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和难以割舍的骨肉关系,他们也敢于去闯、去斗争、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斗争精神和勇气,不光是来自爱情和为了爱情,也是人文主义者社会理想所产生的实际行动、作者对这种思想斗争是乐观的,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不可能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爱以喜剧结束,在那种根深蒂固的旧势力统治下,罗密欧与朱丽叶只能成为这一斗争的必然牺牲品。

7、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8、2014年人文社出版了11卷本的平装本《莎士比亚全集》。如果觉得太贵太多,以下这两本书相信非常合适:

9、帕里斯在夜里到墓地凭吊朱丽叶,遇到了匆匆赶回来的罗密欧,他不听罗密欧的任何解释与劝告,性急之下,拔剑与罗密欧决斗,最终倒在了罗密欧的剑下。

10、ButnosuchrosesseeIinhercheeks;

11、Ifhairsbewires,blackwiresgrowonherhead.

12、为什么莎翁这么耐读耐看,被不断解读、演绎和改变,四百多年来经久不衰?“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谚语式的句子,可能正好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莎剧的开放性特点。有莎学专家阐释过开放性,认为它的好处“就在于能无限、无限、无限地延伸开去”。莎士比亚的戏就像一个开放的容器那样延绵不断,总是有很多产生怀疑、引起争论的不确定因素,但怎么争论都不会有定论。比如,威尼斯的摩尔人奥赛罗,他的肤色究竟有多黑?这是没有明确规定的。奥赛罗的扮演者可以是非洲黑人,也可以是棕色皮肤的摩尔人,还可以是孟加拉土著。《麦克白》里的巫婆在舞台上也有很多扮相,三个黑人,一黑二白,两个亚洲人搭一个高加索人,都出现过。他的文本也是开放的,可以无限的阐释。比如,他的十部英国历史剧,从《约翰王》到《亨利八世》,叙述了英格兰如何从金雀花王朝过渡到都铎王朝的历史,讲述了一个完整的“英国故事”。这部英国史诗以英格兰国家为主人公,君王是其人格化体现。它们当然表达了莎士比亚的历史观、政治观和君主观,但后人对这些历史剧文本的意义结构和母题的理解却是无穷无尽的。可以说它们从君权神授和基督教的角度关照人格化国家罪与罚、堕落与拯救的命运,也可以理解为它们在讨论君王合法性来源的问题,还可以解读为这些君王的自我成长——像亨利五世这位莎士比亚眼中的理想国君,就通过成为真正的自己和真正的人而成为真正的王者,人与王,王与国浑然一体。开放性还让各种改编、再创作乃至解构成为可能。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就以小说《葛特鲁德与克劳狄斯》解构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母亲与他的叔父在长时间里真心相爱,嫁给他父亲才是政治联姻);英剧《莎士比亚重现》在现代场景里重新诠释莎士比亚原型人物的同时,也解构和重构着如麦克白这样的原型人物的心理、人格与动机;你可以说《奥赛罗》的主题是奥赛罗被伊阿古欺骗弑妻,也可以分析出它的母题是一个异乡人无法克制的不安全感;《哈姆雷特》当然是复仇记,但也是关于自我认同迷失和内心挣扎的故事。正因如此,莎士比亚的剧不是被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古老对开本,而成了一个有生命力的、不断自我丰富的戏剧对话的场域。

13、  时光(北师大学生):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麦克白的惶恐、仲夏夜的狂欢、哈姆雷特的复仇……我没有刻意阅读过莎士比亚,即使已经成为中文系的一员。可是,也总能在生活、学习的处处发现莎士比亚的踪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早已化整为零,融进我们这个时代,成为了不言自明的精神资源。

14、(1)《奥瑟罗》叙述摩尔人贵族瑟罗由于听信手下旗官伊阿古的谗言,被嫉妒所压倒,掐死了无辜妻子苔丝狄蒙娜,随后自己也悔恨自杀。奥瑟罗是个襟怀坦白、英勇豪爽的战士,苔丝德蒙娜天真痴情,毅然爱上了他,不顾家庭的反对和社会的歧视,同他结了婚。但是,他们的爱情虽然战胜了种族歧视,却没有逃脱伊阿古的阴谋陷害。伊阿古假装忠诚,心地奸诈,由于升不上副将,就对奥瑟罗怀恨在心,千方百计害死奥瑟罗夫妇,最后自己也得不到好下场。通过这个形象,莎士比亚对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中的极端利已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15、这两部作品都表现出悲喜交融,起伏跌宕的特点,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爱情悲剧。他们对爱情的忠贞执着、以身殉情的决绝方式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西方的爱情大胆热烈、纯粹率性,东方的爱情内敛婉约,夹杂着无奈。

16、(美)沃尔特·杰克逊·贝特/李凯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17、莎士比亚的戏剧,塑造了一系列概括性强、具有独特个性并且在矛盾中发展的典型人物形象。他的许多著名悲剧人物,不论是思想深刻周密、忧郁沉思的哈姆莱特,刚正不阿、单纯轻信的奥塞罗,含冤负屈、悲苦无告的李尔王。

18、在有些情况下,文艺作品或多或少地有些明确的哲学内容,这会影响我们对其他问题的看法。当然文学作品比音乐或美术作品更经常是如此这般。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一场)中,莎士比亚让亲王说:“对杀人的凶手不能讲慈悲,否则就是鼓励杀人。”这里提出的观点(不管人们接受与否)具有鲜明的哲学内容,可能会对人们的政治态度产生影响,而不是其他如欣赏“蒙娜丽莎”所产生的影响。

19、在《雅典的泰门》中,有一段有名的独白——“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要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20、哈姆雷特原来的生活幸福而平静,命运之神没有给过他一丝暗示便在突然间将他的命运整个逆转了,一个个不幸接连向他猛攻,生活的灾难粉碎了他的理想,内心的痛苦更随外部事件的刺激而愈加激烈。

21、不管是朱生豪、卞之琳或者方平的译本,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莎士比亚精巧的事件构成、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鲜明复杂的人物性格。仅仅人物语言的纯净和准确、情感表达的浓度,就是我们难以企及的。《马克白》中马克白杀害了邓肯国王:“这是什么手!嘿!它们要挖出我的眼睛。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不,恐怕我这一手的血,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呢。”②《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在王后寝宫对母亲怒斥:“那么是什么魔鬼蒙住了你的眼睛,把你这样欺骗呢?……羞啊!你不觉得惭愧吗?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以在一个中年妇人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动,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了吧。当无法阻遏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呢。”③我们中国的现代剧目使用的词汇大约不会超过10000个,而据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人物语言极其性格化。相比我们戏剧作品中的语言,概念多于性格,叙事多于情感,除了不多的几部作品外,没有多少可以作为范例。

22、李尔在暴风雨中对当时社会罪恶的控诉(《李尔王》三幕二场)、哈姆莱特在生死问题上的独白(《哈姆莱特》三幕一场)、泰门对资本主义社会黄金罪恶的谴责(《雅典人泰门》四幕三场),这些著名诗章都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精彩表达。

23、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共读,来回顾一下这部名剧,欢迎你在文末留言区留言,谈谈这一周的读书体会。

24、莎士比亚在他37部剧目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如哈姆雷特、马克白(注:现在的译法为麦克白)、奥赛罗、福斯塔夫、夏洛克、伊阿古等;莎剧对于戏剧专业来说,它的意义肯定不止于戏剧技巧的“描红”,就像托尔斯泰、狄更斯、雨果、巴尔扎克的文学作品对于全人类一样,莎剧的美学价值是永恒的。

25、Asanyshebeliedwithfalsecompare.

26、1756年,《莎士比亚作品集》终于出版面世,全名为《八卷本莎士比亚戏剧作品集,由塞缪尔·约翰生作注》。印数一千,一时间洛阳纸贵(订阅者近千人,出版之后他们都拿出收据来取书),几乎立刻出了第二版。

27、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选择这一天,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无以替代的贡献的人表示尊敬。

28、罗密欧与朱丽叶、杜丽娘与柳梦梅、梁山伯与祝英台、张生与崔莺莺等,都是自由爱情和理想生活的勇敢追求者,他们都渴望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29、假如乔伊斯和普鲁斯特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高峰,也许还有其他重要诗人、小说家、故事家和戏剧家接近他们的高度,但即使是卡夫卡和叶芝,或任何你想提名的作家,都不太可能像《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灵夜》和《追忆逝水年华》的创造者们一样稳居中心地位。似乎两人只有一次相遇,是在巴黎的饭桌上。当时,乔伊斯只读过一点普鲁斯特写的文字,觉得很平常,而普鲁斯特则从来没有听说过乔伊斯。爱尔兰天才哀叹自己视力减退头痛频发,而索多姆和戈摩尔的先知则抱怨自己消化不良。即便是对于病痛他们也感受不不过最后乔伊斯沉默地列席了普鲁斯特的葬礼。

30、艾略特的论述表明,在《莎士比亚作品集前言》中,我们目睹了两位具有丰富经验的伟大人物之间的神交,这也许是研究这篇作品的唯一途径,除非我们忘记了我们正在阅读一部传记,而且转移了我们的语境,同时像笔者此前多次所做的那样,聚焦于技术上与更加专业化的背景中最为相关的问题。托马斯·泰尔斯在约翰生逝世后指出,尽管他在这些方面出类拔群,但他并不属于批评界,甚至不属于学术界,而是“属于整个世界”。

31、朱丽叶的表哥提伯尔特和罗密欧的朋友茂丘西奥都命丧黄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性格急躁、脾气大,动不动就与他人发生纠纷,茂丘西奥如果肯听班伏里奥的劝,怎么可能命丧提伯尔特剑下?提伯尔特若肯见好就收,息事宁人,又怎会被愤怒的罗密欧杀死?

32、  也许应该说,莎士比亚的剧情如果确实具有某种独特的超时空魅力的话,那首先得力于他有一双慧眼,在英国和外国其他作家创造的情节中发现了适合舞台的因素。现有莎士比亚剧本中不可考的东西,和他那无从考究的非语言表达,将永远留下一块空白,而这也恰恰为各路舞台艺术天才提供了一个广大无边的演练场。

33、《影响的剖析》是哈罗德·布鲁姆对自己诗学精髓的一次完整说明,一种最深意义上的心灵自传。他带领我们穿过了那些由多年来不断启示和激发他的作家和批评家交织而成的迷宫小径,提出了对有西方正典作品相伴之人生的持久思考:为何“影响”是“我”一生痴迷的关注?为何是某些特定的作家,而不是其他人发现了“我”?文学生活的结局是什么?通过对莎士比亚、惠特曼、爱默生、叶芝等布鲁姆最钟爱的文学大家们的剖析,本书向我们揭示了:什么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它是如何变得如此伟大,又为何如此重要?

34、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到:“死去,睡去...但在睡眠中可能有梦,啊,这就是个阻碍,毕竟在死一般的睡眠什么样的梦都会降临...”这句话被认为很贴切的解释了各种超自然现象的本质,而且神经科学家及诺贝尔奖得主阿维德·卡尔森(ArvidCarlson)也指出:“我们或许会经历一些没有时间概念的事情——在大脑停止运作后,一切将会脱离时间的束缚。这是什么?这是一种永恒的感觉。”

35、Coralisfarmoreredthanherlips’red;

36、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37、4月23日,对于世界文学领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日子,因为塞万提斯、威廉·莎士比亚和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都在1616年的这一天去世。此外,4月23日也是另一些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如莫里斯·德律恩、拉克斯内斯、佛拉吉米尔·纳博科夫、约瑟·普拉和曼努埃尔·梅希亚?巴列霍。

38、但是,只要一提起《莎士比亚作品集》,人们自然想起《莎士比亚作品集前言》。它大致分为四节:(1)莎士比亚的伟大,当今世人可能将其视为超越历史上一切诗人的经典作家。这一节重点放在莎士比亚从各个方面对人类天性的刻画。莎翁笔下的人物“符合整个世界的原貌,真正体现了普遍的人性”,并且“他们的言行都体现普遍的感情与原则,扣动所有人的心弦”。(2)之后,他开始论述错误或弱点(莎士比亚“为了行文方便而牺牲了美德”,并且忽视了道德功用;其情节经常构建得较为松散、仓促,语言有时也不够灵活)。这一节令浪漫主义学派及其维多利亚时期的门徒很是反感,他们认为对莎士比亚的作品只能高唱赞歌,否则就不正确,他们甚至听不得任何人指出莎士比亚可能存在的错误或缺憾。这一节之所以对当今世人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是因为约翰生在其中并不赞同莎士比亚对新古典主义“时间与地点的统一律”的忽视,并认为这是一个错误。(3)之后,约翰生立足于自己同时代的诗歌与戏剧评价莎士比亚。(4)最后,他考察了莎评的历史,收录直到十八世纪中叶的批评作品,并对自己的编写方法作了介绍。

39、《金缕曲》作者彭重熙君,系朱生豪同窗诗友。战乱之中,天各一方。五二年,当他惊悉生豪已于一九四四年冬去世的消息后,怀着沉痛的心情,谱出了悼念的悲歌。现在,生豪离开人世已经四十多年了。他那短促坎坷的一生,仅留的莎士比亚戏剧译稿,直至他去世后二年(1947年)多,才由世界书局印刷出版了二十七个剧本。解放之后,一九五四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用“作家出版社”名义印行了他的全部遗译三十一个剧本。译作问世后,据之江大学的海外同学反映,美国文坛“为之震惊”,认为华人竟能有如此高质量的译文,而且出自无名作者之手,实属奇迹。经过岁月的洗礼,专家学者的推敲,他的著作也被认为是文采华赡,有其特色。当然,无论是褒是贬,对于他本人来说,都已无足轻重了。但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似乎是人之常情。因此,这些年来,许多读者和文化界有关方面,都曾直接间接地查访有关朱生豪的事迹、资料,以供研究、纪念。而我,作为他的同学、亲属,而且自始至终干预他的译事,是他莎剧译本的第一个读者,确也责无旁贷地有为他翔实介绍的义务。对我来说,朱生豪并不是一个遥远的古人,但因为他一向沉静寡言,性格内向,虽则我们有过十年的友谊,两年半的婚后生活,也很难深刻全面地表达出他的内心世界。他自己也承认是“一个古怪的孤独的孩子”。特别是结婚以后,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受着困苦生活的折磨,我难以描绘出他那忧国忧民忧家的心境;在埋头伏案、苦思冥想的神态中,我也难以体会到他咀嚼琢磨成句成章的甘苦。现在,我只能根据残留的记忆,残存的信件,以及亲友们陆续提供的资料,作概略的介绍。

40、  不仅如此,经典作品之所以能传世是因为具备“卡塔西斯”作用的宣扬。卡塔西斯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总结的悲剧作用,作宗教术语是“净化”的意思,作医学术语是“宣泄”的意思。我父亲、古希腊文学翻译家罗念生主张不要直译,最好保留音译。如果直译,他将其翻译为“陶冶”。我认为,卡塔西斯是通过戏剧对观众起到感情宣泄、思想净化、情操陶冶的作用,这就是经典作品的价值。戏剧工作者应该把卡塔西斯作为自己的使命。莎士比亚作品既写理想中的人,即人应该怎样;也写现实中的人,即人本来是什么样子,自然具备了卡塔西斯作用,所以传世不朽。

41、上世纪五十年代政治上的“一边倒”将丰富多元的戏剧观念变为单一戏剧美学挂帅,导致剧目选择的局限,教学中大量选用高尔基、果戈理、契诃夫、罗佐夫、阿尔布卓夫等苏俄剧作家的剧作。同时根据思想倾向的需要,有限选择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剧作,如易卜生的《娜拉》,莫里哀的《悭吝人》,对于布莱希特“叙事体戏剧”,也基本无视他的“陌生化效果”(间离效果),而看中他与我们相似的政治立场。剧目选择的局限使我们甚至将眼光投射到相对来说戏剧不甚发达的阿根廷(如《中锋在黎明前死去》)、阿尔巴尼亚(如《渔人之家》)。中国剧作也以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家》为主,兼顾一些体现当代意识形态观念的剧作,如《年轻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霓虹灯下的哨兵》等;而老舍的《茶馆》《龙须沟》、郭沫若的《蔡文姬》《屈原》、曹禺的《原野》等剧作由于体量大,不易裁剪,或者牵涉一些所谓的“禁区”,难以成为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教学剧目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内选择,导致师生接触经典剧作的数量偏少,戏剧美学观念单一。

42、Andyet,byheaven,Ithinkmyloveasrare

43、现在,莎士比亚是一位真正的全球性作家,在保加利亚和印度尼西亚,中国和日本,俄国和任何其他国家里都受到推崇,都有人阅读或搬上舞台。莎士比亚的戏剧虽历经翻译、改写和重组,却仍然充满生命力,因为这里面的人物都是鲜活而有普世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莎士比亚是影响研究的一个特例:他的影响过于深远,无法有条理地分析。爱默生曾说莎士比亚书写了现代生活,这促使我说了一句一直被误解的话:“是莎士比亚发明了我们。”没有莎士比亚我们当然也会存在,但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44、  莎士比亚笔下的所有人物,说的不是他自己的语言,而常常是千篇一律的莎士比亚式的、刻意求工、矫揉造作的语言,这些语言,不仅塑造出的剧中人物,任何活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不会用来说话的。

45、通过对奥瑟罗进行诋毁、造谣,伊阿古成功离间了奥瑟罗与其岳父勃拉班修(威尼斯元老)之间的关系。他的离间使奥瑟罗失去了元老的信任与支持,这为后面陷害奥瑟罗做好了铺垫。这一步得逞后,伊阿古对受他利用的傻瓜罗德利哥说:“凭着我的计谋和魔鬼般的奸诈,破坏这一个鲁莽的蛮子和这一个狡猾的威尼斯女人之间的脆弱的盟誓,不算是一件难事。……我可以把他像一头驴子般牵着鼻子跑。”(莎士比亚425-426)这个魔鬼的形象于此几乎跃然纸上。其行为之邪恶虽令人发指,但其智力上的超群性与人际关系上的主导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46、  然而,莎士比亚的剧作集中也颇有一些仅是留存,而不再流行。莎士比亚花费十年心血写成十部英国历史剧,描画金雀花和都铎王朝的帝王将相、风云人物,今天见之舞台的不过其中一二。莎士比亚当年写这些历史人物的时候心情激荡,时过境迁,今日观众同剧中人表达的“人性”感情上已觉隔碍。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这个意义上,莎士比亚写的不是表现永恒不变人性的史诗剧,而是时事剧。

47、 现代英国的基因: 依旧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蒲实)

48、在莎士比亚的剧本《裘力斯·凯撒》第四幕第三场中,布鲁图斯跟鬼说道:“跟我说你是什么。”而鬼则回答道:“邪恶之灵,布鲁图”。这段对白的关键就是“邪恶之灵”,虽然说剧本后面写到布鲁图斯意识到这可能是自己的幻觉,但也提到这个鬼魂是真实存在的,因为鬼魂预言它会与布鲁图斯在菲利帕再次相遇,而布鲁图斯将会在那里死亡。

49、《奥瑟罗》是莎翁四大悲剧中最容易进入、艺术思维痕迹也相对比较明显的一部剧作。在该剧中,精通人性的伊阿古仿佛一位导演,得心应手地差遣各色人等,恰如其分地拿捏人物心理,老练娴熟地推动情节朝着他期待的方向发展。较之奥瑟罗,伊阿古在剧中更像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他有的是“过人的计谋”,几乎主导着全剧情节的发展。如果说苔丝狄蒙娜是奥瑟罗心中美的理想,那么伊阿古则是奥瑟罗心底的魔鬼;但伊阿古不只是一个嫉妒的魔鬼,还是一个跟莎翁艺术灵魂密切相关、分有莎翁艺术思维的魔鬼。质言之,他是剧中的魔鬼艺术家。

50、进入邮政官网报刊订阅(http://bk.111cn),搜索“文学报”,即可在线支付订阅。

51、在这场危机中(1764年至1767年),约翰生通过英雄般的壮举,最终完成了《莎士比亚作品集》,并写出了气势磅礴的《莎士比亚作品集前言》(1765),这不啻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座丰碑。

52、②所谓“自我分化”,指的是在充分自我体察的基础上,把自我分化成性质相异的几个部分,或分裂成表里迥异的两个或多个“自我”,或将自我投射到与自我相通的众多人物身上。

53、申丹:《何为“隐含作者”?》,《北京大学学报》2(2008):136-1

54、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对我的戏剧观影响深远。莎士比亚没有理论著作,其剧作也是去世后才出版,所以文本中很少有舞台提示。许多颇有深意和哲理的台词都对我影响深远。如“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这便是莎士比亚戏剧理念,是值得戏剧工作者深思的一句话。

55、 音乐:埃尼奥·莫里康内的音乐世界(黑麦)

56、姑母家人多,房屋不很宽畅。生豪弟兄辈,作为客人,处处自觉,难免拘谨。加以自幼循规蹈矩,从不吵闹,受到全家的称赞。生豪一向沉静的性格,自从家庭迭遭丧患,成了孤儿之后,更加寡言少语。放学回家之后,总是躲在楼上读书,甚至废寝忘食。在一高时的成绩仍然名列前茅,特别受到语文老师的赞赏。据当年同学回忆,生豪曾有儿歌类作品,经语文老师介绍在《小朋友》上发表过。但已无从考查。

57、一九一二年二月二日,嘉兴南门外鸳鸯湖畔东米棚下朱家院宅内,在全家一片忙碌的气氛中,朱生豪诞生了。这正是冰天雪地严寒的日子,孩子一下地就冻僵了。亏得早寡的大姑母朱秀珍来家协助照料,她急忙解开前襟,让孩子贴着温暖的胸怀,才逐渐苏醒了。按照当时的传统,生日是用阴历年月日计算的。这一天,也是辛亥年宣统三年十二月十五日。但在生豪长大有了历史知识之后,因为不甘当亡清的遗婴,所以废弃阴历日期,只认自己是中华民国的同龄人。孩子的出生,无疑地带给全家以欢欣和希望。为了选取吉利的名字,家人向算命瞎子请教。据说孩子的生辰八字中,五行缺木,但可喜的是有文昌星坐命,将来必然读书成材。于是就给取名文森。后来入学之后,由老师给改为森豪,一直沿用到大学毕业。实际上,他自己总写作“朱生豪”,在诗友间传阅诗词作品上,署名都用“朱朱”。在生豪降生后四年中,又喜添两个弟弟。大弟朱文振,现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幼弟朱陆奎,自幼体质较弱,不幸也在一九四五年初去世。根据家族协议,大弟朱文振,名义上应继承叔祖母吴氏太太为孙。但弟兄们仍然生活学习在一起。

58、莎士比亚作品是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的戏剧用高超的艺术技巧,令人惊叹地表现了他自己的时代和时代精神,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理想。

59、《李》剧叙述不列颠王李尔将国土全分给了花言巧语的两个大女儿,而将秉性耿直的小女儿远嫁法国。最终遭到长女次女百般虐待,流落荒野,疯癫而死。

60、与美国文学批评家韦恩·布斯提出的“隐含作者”概念不同,“隐性艺术家”不是作家的“理想的化身”,也不是作家“所选择的东西的总和”(Booth75),而是作家塑造出来的一种独特形象,其主要使命是实现作家的创作意图,或者充分体现艺术的本质与价值。在韦恩·布斯那里,“‘隐含作者’有意或无意地选择我们会读到的东西;我们把他作为那个真人理想化的、文学的、创造出来的形象推导出来;他是自己所选择的东西的总和”(74-75)。简言之,“隐含作者”是作家让读者去感知的自我形象,是区别于他的现实自我的、理想化的自我(作家的“第二自我”);这个“第二自我”可能去掉了其现实自我中某些低级的、丑陋的因素,而渗入了某些理想化的、可敬可爱的因素。作家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含作者”与读者交流的,而读者也会不知不觉地在自己心目中塑造出自心喜爱的作家形象。因此,正如著名学者申丹所说:“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既涉及作者的编码又涉及读者的解码。……就编码而言,‘隐含作者’就是处于某种创作状态、以某种方式写作的作者(即作者的‘第二自我’);就解码而言,‘隐含作者’则是文本隐含的供读者推导的写作者的形象。”(申丹137)但不管从哪种角度来看,“隐含作者”都是一个跟作家的“理想化自我”或“写作者形象”相关的概念,尤其指向作家(或读者期待于作家)的“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而且,“隐含作者”的实质内涵更多地与某些行为、思想、品质有关,是价值选择和评价的产物,而“隐性艺术家”跟作家的“理想化自我”相关度不大,它属于艺术作品的一部分,作为作品中的一类特殊人物,其行为或善或恶,本质上超越于道德评价之外。伊阿古永远不可能是莎士比亚的理想化自我,他只是配合莎士比亚完成其创作意图、实现其艺术理念的某个虚构人物而已。哈姆雷特也不可能是莎士比亚的理想化自我,他虽有崇高的理想,但他的行为(消灭一个个有罪的肉身来追求灵魂的完美)只在艺术世界里可以被理解和接受,在现实世界里则无异于残暴的罪行。

61、朗读者,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他的故事来自德国,由于涉及到二战的历史,讲述故事的文字也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德国人特有的严谨与庄重。

62、曹禺:《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第二卷)》。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年。

63、我们既为朱丽叶、罗密欧的殉情感到悲伤,也为爱得纯真却又徒劳无获的帕里斯惋惜,更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双方父母感到痛心。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凯普莱特家族和蒙太古家族终于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64、戏剧院校表演导演教学的高年级阶段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剧本片段和多幕剧的排演,通过排演,在熟悉戏剧规律、学习创造人物、掌握剧目排演基本规律的同时,也大量接触了世界名剧,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65、这绝不仅仅是因为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更是因为这部剧承载了厚重的时代背景及社会价值、人文思想。那么,该剧究竟生成于怎样的社会历史背景呢?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又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呢?

66、[Bloom,Harold.TheAnatomyofInfluence.Trans.JinWen.Nanjing:YilinPress,20]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4518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