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
3、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4、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5、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6、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7、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8、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9、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1)点明某某季节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某/天气;(2)渲染某某气氛;(3)反衬(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质。(4)为下文某某情节发展作铺垫(或预示了下文的某某情节,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0、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11、如果是抒情,思考抒情方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感色彩与思想感情等;情真意浓,格调高亢。
12、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例如:太平洋所占的面积差不多等于其它三个大洋的总和,比最小的北冰洋大十四倍。
13、文章第2自然段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4、②、用以下的术语概括:本文说明了(或是介绍了)XX的结构、特点、功能、前景、影响、作用、用途、成因、使用方法、类型、危害、优点等。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中考考点):说明文中设问的作用(答题格式):①、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③、设置悬念。(中考考点):如何答好开放性试题?(题型分析):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15、第一步,我们要掌握全面的分析方案,因为本体和喻体与比喻词的情形不一样,比喻可称为明喻和暗喻,然后是借喻,其他的特别比喻。
16、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将知音的传说比作飓风咆哮,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17、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
18、开头描述石拱桥的重要部位“桥洞”的状态特征,然后用神话传说和诗人对石拱桥的描述补充说明这一特征。
19、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20、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1、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2、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3、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24、解答修辞的效果时,(炼字和赏析句子时都)先指出用了xx修辞方法。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25、①解释说明;②话题的转换;③表示话语的中断;④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6、记叙文的详略: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
27、(通用)不能。有“几”表示大多数是这种情况,而非全部。去掉“几”,则表示全部都是这种情况,与实际不符,表达不准确。
28、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9、下定义:简明,周密,科学准确的说明了(介绍了)xx事物,具有权威性
30、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31、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32、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33、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34、 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也……
35、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内容)(言有尽而意无穷,有这样作用的段落,往往这一句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有点“看不懂”)
36、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7、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38、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39、类型: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40、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与不熟悉的事物相比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使用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能更好地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41、文中画线句子③里的“暂时”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2、营造气氛,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内容)
43、答题思路:(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一般是这三种中的一种,有时是两种。
44、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
45、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46、(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及文章含义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47、(答题格式):①、引出(或交待)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XX特点);②、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或是故事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48、增强趣味性,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若是在开头,还有引出论题(论点)的作用。
49、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50、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51、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题是必考题型,也是拉开分差的题目。如果你的孩子也对阅读题感到苦恼,不妨让他看看这个答题攻略,或许能帮助启发思路。
52、开篇点题,点名时间、地点,点明题旨(内容-主旨);
53、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54、答题格式:形象生动的说明(揭示)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或(引出被说明的对象),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5、答题思路:⑴阅读链接材料,找出与原文的链接点即共同点;(2)角度多样,按分答点。
56、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57、答题思路:(1)可能在开头一段的尾句总说:(2)可能在中间每个大段的开头一句:(3)可能需要自己根据每段段意概括。
58、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59、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60、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61、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介绍了)xx事物,使文章具有条理性
62、……不仅……而且…………不但……还…………连……也……
63、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64、答题思路;(1)从题目中找;(2)从文中找,一般开头即点明。
65、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66、答题格式:举出……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67、答题格式 :“........”一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68、第3自然段中的“几乎”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69、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方法如下:
70、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34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