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荀子肯定地回答道:“礼义法规不是原来就有的,而是由圣人制造出来的。”
2、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提出来的,也是我们现在普遍都愿意承认的。荀子也有提出了一个观点,人性本恶。这是他们相互争论的地方,估计最后是孟子获胜了吧,不然也不会是人之初性本善更让我们所熟知。但是人性本恶其实也很有道理,也只能是说他们的观点不太一样吧。
3、他一生致力于宣扬和恢复孔子的正统儒学。与孟子人性本善轮和荀子人性本恶论相比,扬子在其效仿《论语》所作的著作《法言》中,着重阐述了其观点即“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无有礼乐,人为禽兽。君子强学而力行”。应该说,扬子的观点更准确,更全面,更符合正统儒学的观点,也是三字经作者王应麟所推崇的。正统儒学并非无视或不知人性有恶的一面,也不是倡导人要做好好先生,这都是后世包括现代人的误读。而是强调人有恶的一面,因此更推崇教育的重要性。扬子的观点简单翻译是说人性,有善面,也有恶面,如果修行其善的一面,则成为善人,如果修行其恶的方面,则会成为恶人。
4、就前几天,我们隔壁楼的小姐姐回家的时候,被他拿石头绊倒(还是滑倒?细节不清楚)流产了,因为才一个月她自己都不知道……
5、而人性之恶,是人性的月之暗面。欲望本无拘束,利己之心也无束缚,损人如能利己,也当不亦乐乎。但后天的教化,文明的发展,个体之进步,让人类脱离丛林弱肉强食之规则,于是互不侵犯,互助共赢,而不是互害互伤,零和博弈。
6、墨子兼爱,要舍小我为大我,博爱世人;杨朱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所以连书都不写,一字不传。两都均是理念上的极致。
7、反方蒋昌建:我第三次请问对方辩友,善花如何开出恶果呢?第一个所谓恶的老师从哪来呢?
8、反方蒋昌建:荀子也说:后天的所谓善是在“注错习之所积耳”,什么叫“注错习之所积耳”呀?请回答。
9、反方姜丰:如果我们光说本的话,我们只要说人性恶就行了,你们论证本了吗?
10、隔了两天,听我老师说旁边的小巷子里面有个女孩自杀了,听说是校园暴力而死。
11、小姐姐的老公报警去他家协商的时候,那个傻逼孩子居然说他就喜欢扔石头玩……
12、正方许金龙:我方早就说过的嘛!孟子说良心啊,你有没有恻隐之心,你有没有不安不忍之心,这就是良心嘛!你怎么不听清楚了呢?(笑声、掌声)
13、 罗翔老师:人很难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所以,所有的尊重都要去训练的,按照我们的本性,我们就是想把他物化,我们看到比我们位阶高的,我们会嫉妒。看到不如我们的,我们会轻视。看到长相较好的会激发我们的邪情,看到长相丑陋的人,我们又会产生厌恶之情。人的内心是很幽暗的,我们有的时候是在装,装多了慢慢的就会发自内心的去尊重。
14、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15、 去论证“人性本恶”绝不是让大家只看到人性的阴暗面,从而对世界失去信心。而是要让人们通过认识人性中的“恶”,来更好地制定规则约束恶。更好地认识“恶”,我们才能更成熟地使用“善”。
16、 人性是本恶的,即使我们受到后天的良好的教育,身处的环境也是道德水平较高,人文素养较高,我们自己也成为了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旦发生变故,我们内心能否继续坚持良知绝对是一个未知数。在这里,我绝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人性本恶,但道德与法让我们成为一个好人。人从出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本恶的个体,他自私、自利,具备了动物所具有的一切野性。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去改变的话,那么将来他一定是一个野兽。但是,道德的出现使我们每个人耳濡目染的收到了道德伦理教育,渐渐地,人们从自然状态进化为社会状态。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的分化,加速了社会伦理观念的形成。人们为了证明“人之所以为人”,努力的划分动物与人的区别,设置了不同的标准来明确人的特征。
17、只听荀子又接着说道:“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禽兽,是何缘故呢?原因就在于人是有智慧的,能够认知事物。圣人与常人相同的,是恶的本性;圣人与常人不同的,是用智慧创造了礼义,并自觉地去遵循,首先改变自己,再去影响他人。人人其实都可以成为圣人,但是为什么许多人没有成为圣人呢?”
18、大家好!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9、(1)人性根源点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0、 首先人性到底是什么,这是完全凭借经验来证实的,没有任何自然科学能够证实,如以基因等现代科学技术来证明人性到底为何。所以,只能寄希望于人类理性的经验主义来论证。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34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