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卫灵公》第二十三段,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被视为最具普世价值的名言。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教育名言及启示)。
3、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4、加涅认为利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为()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
7、他是良师,更是一位益友。你能陪他“歌咏而归”,你能和他“弦歌而和”,你能和他一起聆听那《韶》乐仙音,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教育名言及启示)。
8、孔子大约在三十岁时,开始收徒讲学,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活动四十多年,相传他有弟子三千人,得意门生七十二人。
9、简要叙述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论所包含的四个阶段及基本含义。
10、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12、当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全都忘记之后,还剩下来的才是教育。爱因斯坦
13、他还要求学生,对于学习过的东西,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孔子一生,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楷模。
1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15、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论语》
16、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论语》
1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丘《论语》
1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论语》
19、B、以学习者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20、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21、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2、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2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
2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25、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2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7、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论语》
28、结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试论述基础教育对终身教育发展趋势的应对与变革。
2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3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3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32、读书思考,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有历史唯物观点、辩证的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历史上许多学者在这方面都是深有体会的。钱基博先生说:读历史书的大毛病,在于“记忆事实,而不深究其所以(不深究各个朝代的治、乱、兴、废的缘故)。”他很赞赏古代名儒程伊川、王夫之的做法:他们“每读史到一半,便掩卷思其成败,然后再看;有不合处,又更思之。”(钱基博《国学必读》)这是训练独立思考的一种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多思、精思、善思,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样的读书才会大有收获。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二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对事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3、我们鼎力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34、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6、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观念层面的现代化和()
3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38、 孔子的弟子中,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贫贱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还有梁父大盗颜涿聚。
39、我们不必膜拜孔子,也不必太过苛责孔子。任何人说的任何话,只是代表他(她)在他(她)那个时代那个身份的认识而已,后人不必因为他(她)是名人或者伟人就照单全收,而是要鉴别和批判之后再选择。即便是对于古人眼里的“至圣先师”也应该如此,因为孔子毕竟是两千五百多年的人了,他的思想未必适用于我们现代社会,能用则用,不合用就该扬弃。
40、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孔子告诫学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所主张的读书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以此为指导,后世的朱熹提出的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用”熟读精思“对孔子学思并重原则作了具体阐释。其中熟读涉及的是学习的巩固性原则,他提出熟读是要“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朱熹《读书之要》)。为此,他强调读书必要读足一定的遍数,因为在他看来,熟读确实有助于理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朱熹过于强调读书遍数,则未免陷于机械。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朱熹提出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对于精思的方法,朱熹提出了“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里所说的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读书若能真做到既读得熟,又思之精,那么就真正把书读通了,而且会真正有收益。有些书特别是经典名著的内容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读者通过一番联系实际以及联想、查询、思索的功夫,才能打通关节,对书中的观点心领神会,弄懂弄通。另外,书有优劣高下、好坏真伪之分,所以书上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三军而已矣”。(《孟子·尽心下》)那些没有“取”的,自然是孟子不信或存疑的。因此,我们读书应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思之越深,析之越透。多思、精思,可以使我们明辨是非,对书中的知识真正做到“弃其蹄毛,汲其精华”。
4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丘《论语》
44、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4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
46、孔子注重启发学生先自我思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与“思”结合起来。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34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