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角”的莎士比亚纪念像
2、勃鲁托斯是一位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一方面,他善良、单纯、高贵、正直,另一方面,他固执、缺乏经验且无知。(我们如何评价莎士比亚)。
3、一个维也纳的公爵,被他的一个近亲在花园里毒死。戏演时克劳狄斯心虚,如坐针毡坐立不安,怀疑哈姆雷特意图,中途离去。
4、乔治·斯坦纳认为,“钦定本《圣经》代表了伊丽莎白时代和詹姆斯一世时代对古老传统的意识,同时,它也显示了决心,要丰富这份传统。通过引进古典的资源和欧洲的资源,来使得其灵活。正是这些资源,涌入伊丽莎白时代的英语词汇,极大地丰富了英语的表现力。”
5、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一经出版便得到欧洲乃至全世界一致好评,文人墨客争相吟诵。
6、走向监牢,怨天尤人、愁眉苦脸是一种走法,“祈祷,唱歌,说些过去的故事,笑看那些金翅蝴蝶……”是另一种走法。说不定,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会蜕变成一只蝴蝶。
7、你还不知道你会成为英国最富盛名、最伟大的诗人、剧作家;
8、剧照均为NTlive高清版剧照,由美琪大戏院提供(我们如何评价莎士比亚)。
9、 这话骂得够狠!套用尼克·格鲁姆的话说,“格林暗指莎士比亚是一个恶毒的剽窃者和乡巴佬”,因为他写戏常从才子们的剧作中“借”灵感一用。比如,“一个女人皮囊里裹着一颗老虎心”就出自莎剧《亨利六世》(下篇)第一幕第四场第138行。显然,“摇撼舞台之人”(Shake-scene)更是格林对莎士比亚这个“挥舞长矛之人”(Shake-speare)的直接羞辱,因为莎士比亚(Shakespeare)的英文名恰好由“挥舞”(Shake)、“长矛”(speare)组成。“shake”有“挥舞”“摇动”“震撼”“撼动”等多重意涵。
10、莎士比亚对英语的贡献,就在于你的语言丰富了英语的表达范围,提高了英语的水平。
11、莎士比亚幸运地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两种意识之间。1640年之后,培根、笛卡尔和牛顿的成就使旧秩序一去不复返。
12、 莎士比亚及其同行们,十分重视这些丢弃一旁并可随拿随用的老剧本。如此众多现成的东西,自然有助于精力丰沛的年轻戏剧诗人们,在此之上进行大胆的艺术想象。
13、莎士比亚被认为是“诗人中的诗人”、“作家中的作家”,他的艺术成标志着古往今来的人类在文学上可以达到的高度。他首先属于英国,同时也属于世界。当然,莎士比亚首先属于西方,他是我们破解西方文明的一个关键性密码。
14、在列·舍斯托夫看来,勃鲁托斯是有他自己的哲学的。他的哲学便是至高的道德,便是自由平等那一套不证自明的理想。因为这理想,他参与刺杀凯撒的行动。且看勃鲁托斯是怎么说的:
15、 莎士比亚的父亲,亨利街上的手套制造商,文化水平仅限于会在账本上记生意经。手套在中世纪已成为女性的流行商品和装饰品,经营手套,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16、雪莱(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的诗剧《钦契一家》,情节中有一些类似《奥赛罗》和《麦克白》,其中广泛征引莎剧中的戏文,而且充满着莎士比亚风格的意象。
17、上海话版很吸引人啊,有跳脱的感觉又接地气,期待~~~
18、正如前面所分析,勃鲁托斯是基于纯粹的理想主义而采取刺杀的手段,假如勃鲁托斯再活一次,他还会这样做吗?然而勃鲁托斯已经消逝。这或许便是纯粹的理想主义的局限。纯粹的理想主义是有害的,它单纯而盲目,善良而偏激,简单而固执。勃鲁托斯本意是要自由,结果却带来了长久的混乱,比之于凯撒的专制都不如,这真是个极大的讽刺。莎翁在戏剧中借西塞罗之口,用看似不经意的口吻其实早已经预言了这一切:
19、首先,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第莎士比亚的影响是怎样的?第为什么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读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21世纪的普通人,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
20、这样的话语,同样也适用于莎士比亚。“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莎士比亚都写过。”
21、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时期,雨果写过一本集子专论莎士比亚。这个集子还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雨果拿莎士比亚说事,实际上,他对莎士比亚的重视恰恰反映了他自己的文学取向。
22、 不光莎士比亚,生活在那一时代的戏剧诗人或编剧们,大都如此“创作”。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作品的原创性兴致不高,兴趣不大。早期的英国诗人们,从被誉为“英国文学之父”的乔叟那里受惠良多,而乔叟也从别人那里吸收、借用了大量东西。
23、爱尔兰有名的大家包括詹姆斯·乔伊斯、肖伯纳、叶芝,都评论过莎士比亚。美国文学早期作家,像库柏、爱伦·坡,都受到莎士比亚影响。我喜欢梅尔维尔,《白鲸》的作者,他也受莎士比亚的影响。大剧作家奥尼尔也是受莎士比亚影响的人。
24、不过,对莎士比亚之于马洛,尼克·格鲁姆说得十分精到:“莎士比亚深受马洛影响(他甚至在《皆大欢喜》中引用过马洛的诗作《希罗和利安德》),这种影响渗透进莎士比亚的多部作品,它们与马洛的剧作对话:模仿、戏仿、改写,并最终超越马洛——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莎士比亚写作生涯结束。但跟马洛相比,莎士比亚有两大优势。首先,他是个演员,因此对角色的感觉更丰富,而马洛没有这样的经历。这一优势能使莎士比亚摆脱马洛的影响,创造出像福斯塔夫那样性格丰富的人物。另一个优势是,那时候,马洛已不在人世。”
25、 莎士比亚属于所有时代,也属于全世界。时至今日,莎士比亚既为中国文学、文化和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又受惠于中国一代代学人和读者的翻译和阐释,焕发新生。正如陆谷孙先生所说:“发现莎士比亚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进程。”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孙大雨、方平、辜正坤……翻译莎剧同样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进程。每个译者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莎翁,每个时代都呼唤着它的新译者。我们该如何替莎士比亚说中文?怎么说?说给谁?如何接着说?散文体还是诗歌体?莎士比亚在中国如何被接受?还有哪些尚待探讨的问题?我们今天如何重新认识和吸纳莎士比亚的遗产?新近,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后傅光明出版了《戏梦一莎翁》一书,从全新视角解读了莎士比亚的经典剧目。
26、美国学者乔治·斯坦纳在50年前写了篇长文《莎士比亚400年》,“1580年到1640年间的英国,情感和智慧力量神奇地聚集。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新的商业社会和中央集权悄然兴起,但古老的中世纪情感模式、意象和比喻的习惯,以及解剖世界的深邃复杂的思想,仍然具有活力。”
27、 是的,这是一个胸怀民族感、对基督徒充满鄙夷的夏洛克!夏洛克意在表明,他除了是一个犹太人,更是一个人,一个跟基督徒一样的人!而且,基督徒也有邪恶,也要复仇!这是要把心底的“shy”(害羞、畏缩、胆怯)“lock”(锁住),充满了受侮辱与被损害的犹太民族强烈自尊,并时刻渴望复仇的夏洛克(Shylock)!
28、 不管怎么说,莎士比亚的文学想象力最早源于拉丁文诗歌,从他早期悲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里能找到奥维德、塞内加和罗马史学家们的影子;从《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这四大悲剧每一部无一例外的“流血”结尾,都能看出塞内加擅长的“流血悲剧”对莎士比亚的影响。
29、在这样一个城市,有这样的世界图景,才会给莎士比亚提供一个舞台,尤其是源源不断地提供创作素材。英语的词汇现在有50万,因此,没有什么东西是这种语言不能描述的。莎士比亚创造的语言世界,完全有可能比现实世界要来得更加地微妙、细腻、生动。
30、 不论何时,每当人们提及或想起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最先浮现脑际的,一定是那个鲜活的夏洛克。
31、俄罗斯从普希金开始,大家就以崇高的敬意对待莎士比亚。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如托尔斯泰。
32、几年前,在我的一篇“用大爱做小事——《我的教学勇气》读后感”中引用过这首诗。“到监牢去”意味着“我要接受和宽容我为之工作的体制与自己的失败和不足”这里有一种明知“不完美”而为之的悲怆。既然痛苦无法避免——幸福是追求完美,但现实终究是不完美的,人总是追求幸福的,于是总会矛盾,总会痛苦。那么,就选择如何对待痛苦吧。
33、 毋庸讳言,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元素,使《威尼斯商人》戏文里的精致、细腻、幽微减色许多,这也是文学作为心灵艺术和电影作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区别之一。但显然,这部电影把一些与《威尼斯商人》相关的历史常识、知识,以及对夏洛克的新解读、新研究,注入了电影之中。事实上,电影正片开始时,屏幕上交代历史大背景的一段字幕,便为解读文本和人物提供了新线索和新视角:“……16世纪,在欧洲最强大、最自由的威尼斯,对犹太人的偏见、压迫随处可见。法律规定,犹太人只能居住在叫‘Geto’的旧城里。日落,城门被锁(the gate was locked),由基督徒把守。白天,任何离开旧城的犹太人都必须戴上红色的帽子,以表明其犹太人身份。犹太人被禁止拥有财产,所以他们从事放贷的生意,借钱给别人并收取利息,有违基督教的法律。”
34、11月19日晚7:30英国导演保罗-斯特宾导演的上海滑稽剧团版《仲夏夜之梦》门票两张+11月20日下午保罗·斯特宾对话韩国导演梁正雄谈喜剧的传承与发展活动门票两张。
35、莎士比亚不仅仅是莎士比亚,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有局限性,好多东西都得要先提出假设,然后论证。
36、暂时还未看过现场戏剧,只翻了几本译作。就书而言,个人认为莎翁的悲剧比喜剧更加深刻,因其中夹杂诸多对于人生和人性的叩问。四大悲剧有空还会再读,《威尼斯商人》也喜欢。以后会再看其他文本。在如今剧情泛滥的时代,莎翁的戏剧得以长盛不衰,与语言有很大关系。
37、之前很迷本尼,把他的《哈姆雷特》的NTlive翻出来看过一遍又一遍,四个小时都不带困的?
38、关于莎士比亚,关于《西部世界》,关于译本的探讨
39、在创作的初期,威廉·莎士比亚现实社会中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前途充满信心,作品的主题和内容皆为积极明快的风格,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其奠定了莎翁人文主义思想和戏剧艺术风格逐渐形成的基础。
40、维特根斯坦说:“梦也许是错误的、荒唐的和芜杂的,但是同时它又是绝对正确的。如果莎士比亚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之处只有通过他全部的戏剧作品才能表现出来,因为它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世界。换言之,莎士比亚是完完全全非现实的(就好比一个梦)。”
41、要是那位朋友问我为什么勃鲁托斯要起来反对凯撒,这就是我的回答:并不是我不爱凯撒,可是我更爱罗马。你们宁愿让凯撒活在世上,大家作奴隶而死呢,还是让凯撒死去,大家作自由人而生?因为凯撒爱我,所以我为他流泪;因为他是幸运的,所以我为他欣慰;因为他是勇敢的,所以我尊敬他;因为他有野心,所以我杀死他。我用眼泪报答他的友谊,用喜悦庆祝他的幸运,用尊敬崇扬他的勇敢,用死亡惩戒他的野心。这儿有谁愿意自甘卑贱,做一个奴隶?要是有这样的人,请说出来;因为我已经得罪他了。这儿有谁愿意自居化外,不愿做一个罗马人?要是有这样的人,请说出来;因为我已经得罪他了。这儿有谁愿意自处下流,不爱他的国家?要是有这样的人,请说出来;因为我已经得罪他了。我等待着答复。
42、一句话回答:因为莎士比亚是文学艺术的巅峰。
43、诗人济慈说:“我们能否想出比莎士比亚更优秀的人?不能。”当然也有人对他有批评。比如约翰逊评价道:“莎士比亚的作品虽卓越,但同样有缺陷,足以遮蔽压倒许多优点”,他不觉得这是一种自相矛盾,这是真话。萧伯纳说自己的作品足以匹敌(但是他有小丑的味道),这是比较少见的。诗人艾略特认为:“《哈姆雷特》是失败的作品,但西方文学史,只有莎士比亚和但丁平分秋色。”
44、杰曼·格里尔说,评论家在喋喋不休讨论莎士比亚剧作中的道德伦理时,更真实的道德教化其实在表演本身。这就像维特根斯坦说的:“莎士比亚展现了人类激情的舞蹈。因此他必须要做到客观,如期不然,莎士比亚就不是在展现而是在讨论人类激情。但是他是以一种舞蹈的方式而不是以一种写实的方式在展现。”
45、 按文学史家约翰·奥布里的说法,他“演得极为出色”。
46、莎士比亚最喜欢的单词是什么?这个单词一共在他的剧本中出现了2191次。
47、这么有意义的体验怎能错过呢,好喜欢莎翁的作品,期待期待
48、 @Koyama,@雨欢,@马刺 ,@wing,@R.i.V.A,
49、故事设定在未来世界,在一个庞大的高科技成人主题乐园中,可分为三个区域,包括西部、罗马和中世纪。每个世界都有着能让游客享尽情欲、暴力等欲望的放纵,主要叙述被称为“西部世界”的未来主题公园所发生的故事。
50、AMidsummerNight’sDream
51、因为过年要去英国??,所以,最近一直在补英国相关的东西,外语,文学,还有艺术,期待不一样的《仲夏夜之梦》能给我一个不一样的“英式印象”。
52、莎士比亚在他包容无限的世界大舞台上,越是把邪恶和荒谬推到极限,他越能集中表现那些人物的局限。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他赋予人物以智慧和想像;通过由智慧而产生的想像,他们将自己的形象客观地视为一件艺术品,就这样莎士比亚使他们成了自由的自我艺术家。再经由充满活力和真实的性格塑造,他能充分唤起我们对罪人、最庸俗低能者及蠢人的兴趣。
53、勃鲁托斯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为了心中的理想与信念,甘愿把自己乃至亲人(他的妻子为他而死)化作祭品,在神圣的祭坛上坦然赴死:
54、 这里,举三个来自《哈姆雷特》的例子简要说明。
55、这是一出关于爱情的戏剧。爱情也许是一场梦,或者是种幻象:荒诞、不理智、自作多情,或者一种可能是命中注定的短暂。没准就像Bottom说的,太多的东西不能确定,不能通过别人正常或者变态、成熟或者幼稚、聪明或者愚蠢的经历来概括出一个相对确定的定义。这些也是莎翁在戏里给出的一个指示。三对将要步入婚姻的恋人,一对可能经历过几百几千个七年之痒的神仙夫妇,都有着不同的对于爱的理解。
56、精选了部分圆桌活动时,挑战营队员们的分享,来看看大家都是如何与莎翁相遇的吧。
57、罗伯特·卡尔森导演的布里顿歌剧《仲夏夜之梦》是让我觉得最具莎翁原味的创作。卡尔森真的创造了一个丰富的空间,让莎士比亚的文本和布里顿的音乐,丝丝扣扣地呈现在舞台上。舞台上一张巨大的床取代了杂乱的树林,绿色的床和蓝色背景,一副“以天为被地为床”的感觉,仙后身穿神秘的蓝色,仙王则是嫉妒的绿色,简洁却充满暗示。两对恋人从洁白的衣衫,到被魔药迷惑衣服上沾染了绿色,再到最后梦醒时分重回白色,当绿色的舞台整个升起时,我们回到了一片纯净而圆满的世界。
58、@马刺评论挣赠票(主要回答第二个问题):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整个世纪。改编电影是一种传承方式,是莎翁跨越时空的法宝利器。在数字化时代,改编电影能够将属于不同文化传播媒介的电影和名著结合在一起,娱乐大众,雅俗共赏。换言之,文学艺术向银幕艺术的转变其实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扩大莎剧的影响力。在欧美国家中,大众娱乐-艺术创造-经典文学已经形成了一种互动、互补、相得益彰的关系,经典文学作品里感人的情节、深邃的思想、真切的情感、优美的场景、散播经典作品的润物细无声,将大众吸引到艺术创造和经典文学的美感里。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了参考范本和创作灵魂,?也丰富了文本的解读和读者理解原著的角度,为文本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强丰富了原著的内涵和文学影响力。把静态文字变成动态的电影改编依据原作、对跳出原作的巢臼,使古老的文学名著在现代化语境中焕发出新的思想光辉。以好莱坞导演鲁霍曼翻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这位大师将大众对于这部经典的解读完全颠覆了,在电影中时空之间、现代与经典之间都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融合,并且其在电影表达的手法上也融入了众多后现代因素,从而使这部电影在对原著的继承中融合了当代文化大众的主流心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30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