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辟句子 >

古代法家名言(精选美句46句)

古代法家名言(精选美句46句)



古代法家名言

1、1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舆人造车,就希望有人富贵;匠人造棺材,则希望有人早死。)

2、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3、(译文)圣明的君主不看重仁义而重视法度,制定法律一定要严明,颁布的法令一定要执行,这样就可以了。

4、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格外谨慎)

5、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古代法家名言)。

6、  出自春秋·管仲《管子·七法》。不能因为偏爱亲属而使国家遭受危害。对任何人来说,在任何情况下国家利益都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人们之所以能够平安地生存,就是因为获得了国家的保护,因此应该把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国家,为国家奉献是责无旁贷的,也是最高的荣誉。

7、欲成其事,先败其事。(事情有时候要做成他却往往要先败坏它)

8、解释:跟死人得同样的病,不可能活下去;与灭亡的国家有同样的政情,国家不可能长存。

9、1不使自恣,安得移并。(使其不得越职,就不会有大权旁落或兼并权力的现象发生了。)

10、1大心而无悔,国乱而自多,不料境内之资而易其邻敌者,可亡也。(狂妄自大而不思悔改,国内混乱而自我夸耀,不理解本国实力而轻视邻国并与之为敌的,有亡国的可能。)

11、⽬失镜,则⽆以正须眉;⾝失道,则⽆以知迷惑。

12、(译文)宰相⼀定从基层州部兴起,猛将⼀定从基层卒伍发端。

13、不劲直,不能矫奸。(不刚劲耿直,就不能矫正奸邪之风)

14、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15、孟子和孔子有很大的区别,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仁和义有什么区别呢?仁者爱人,仁是一种爱,义是什么呢,义是羞恶之心,羞是什么,就是自己感到羞愧;恶呢,就是憎恶别人,所以仁是肯定的,义是否定的,义是带有批判性的,所以在孟子这个地方,他有一股气,因为义既要批判自己,让自己感到羞愧,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我羞愧;另外,他还批判别人,别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他还批判,所以义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而且这个精神力量它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这个东西在孟子那里就叫做浩然之气,所以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16、1恃人之以爱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为者安矣。(依赖别人出于爱为我效力就危险了,依赖别人不得不为我效力才能平安。)

17、1辞辩而不法,心智而无术,主多能而不以法度从事者,可亡也。(口若悬河而不守法度,头脑聪慧却不知以法术治国,君主才智出众却不依法行事的,有可能亡国)

18、10威不贰错,制不共门。(权威与法令不能由君臣双方共享)

19、大意:有能力的人治理国家,考察国家历史、民风民俗,然后制定法律法规,这样治理起来就畅顺,国家就太平。

20、1当涂者之徒属,非愚而不知患者,必污而不知避奸也。(重臣的d羽不是愚蠢而没有远见的人,就是败坏而不避奸邪之事的人)

21、1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臣下在琐碎之事中表现出的忠诚,会使国家真正受到损害。)(说明∶如果对领导同志关心得太无微不至了,请小心)

22、大意:出兵要衡量敌人的情况:政治上不如敌人者不与之交战;粮草不如敌人者不与之久战;敌人多于我们,不去主动袭击敌人;敌人在各方面都不如我们,就迅猛进攻,毫不迟疑地消灭他们。

23、   王寿恍然大悟,就把书全烧掉了,高兴得手舞足蹈。

24、1凡说之难∶在之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大凡进言的关键∶在于了解对方的心理,并能够用我的观点来适应他。)

25、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商鞅

26、(译文)超出常人行为的人,就会受到世俗非议;抱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常人嘲笑。

27、(译文)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被欲望吞噬永不满足的人,可能一生都会困于烦扰痛苦中,得不到解脱。

28、自见之谓明。(能够认清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

29、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30、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31、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32、1以俭得之,以奢失之。(古时的君王因勤俭而得到天下,因奢靡而失去天下)

33、千丈之堤,以蝼蚁之⽳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34、除了儒家思想之外,诸葛亮在个别领域中受到法、道等影响。比如,诸葛亮有一个身份是军事家,他对将士有赏罚分明的管理,在这一点上,他深受法家的影响。另外,黄老学说在诸葛亮的养性哲学中体现得最为鲜明,但诸葛亮采用黄老学说的养性,目的是为了“励志”,终极目的是为了“接世”,可以说他将黄老学说思想做了升华。总体来讲,诸葛亮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作为框架,并将法家、道家等学说进行融合,以服务于他的“大一统”思想。

35、(译文)中国有句古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巧妙而狡诈的“机智”,往往会适得其反;拙朴的诚,才能最终赢得人们的信赖。

36、△书法碑刻由苏州碑刻非遗传承人戈春暖团队制作。

37、"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鞅《商君书》"

38、(译文)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先要战胜自己。

39、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在小事上耍小聪明的人不能让其谋划大事,在小事情上忠心的人不能命其主管法律。)(说明∶这样的人缺乏全局观)

40、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41、(感悟)尊重与理解都是相互的,你以友爱之心对待他人,他人才能回报你以爱心。你先尊重他人,别人才能尊重你。

42、1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爱。(智者对圣人进言,也未必得当而被采纳。)(说明∶总之,还得等,还得想办法。)

43、道家。道家非常注重对管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出“道法自然”,即管理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一切要顺应自然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在管理方式上,道家认为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责时,不应勉强作为,不可越权行事,而须因势利导,营造一个放权下属的宽松氛围。表面看来,管理者似乎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也不必做,但自己的组织却被整饬得井井有条。道家同时也创建了一整套管理艺术,如静观待变、守弱用柔、知盈处虚、居上谦下、不争之争、见微知著、欲取先予、以曲求全、藏而不露、知足常乐等。道家的“无为而治”与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中的倡导的“自动化管理”、“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化管理”有着微妙的相通之处,同样致力于避免干预、提倡自由、鼓励下属发挥创造性与积极性。从道家的管理模式或管理风格中,可以看出对科学管理的崇尚、对个人创造能力的尊重及对管理绩效的追求。道家管理艺术中,如“见微知著”、“欲取先予”等,更是经常被企业界人士所津津乐道。

44、无偸赏,无赦罚。(英明的君主不会随意施以赏赐,也不会赦免本应处罚之人。

45、1羁旅起贵以陵故常者,可亡也。(使他国之人显贵而凌驾于国内旧臣之上的,有亡国的可能)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2624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