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我们想分享30首经典的爱国诗词,让我们在诗词中,体会他们壮志豪情吧!
2、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3、文天祥的一片爱国之心在这首诗中展露无遗,或许有人觉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加视死如归,大气磅礴,但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流露出的坚定的爱国之情却更让人动容!
4、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5、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屈原《国殇》
6、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7、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8、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9、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x0b《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0、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11、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12、岳飞的这首抒怀之作,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的神威,从而成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
13、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14、林则徐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下此诗。即使是遭逢厄运,他却依然心怀国家。他此时剖白心迹,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15、无边家国事,并入双蛾翠。秋瑾《菩萨蛮寄女伴》
16、 这首诗是毛泽东最著名的代表作之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
17、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国殇》
18、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吴潜《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19、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0、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1、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杨继盛《就义诗》
22、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23、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4、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2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6、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27、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查慎行《三闾祠》
28、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29、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3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31、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黄中辅《念奴娇炎精中否》
32、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33、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梁启超《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君子》
3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35、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3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7、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21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