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晋·傅玄《傅子·口铭》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
3、"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我一想起来便心生敬畏,那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4、所谓的宗教,是指我们的一切义务都要当做上帝的命令而言。——康德
5、 我有两个忠实的助手,一个是我的耐心,另一个就是我的双手。--(法)蒙田
6、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7、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汉书·贾谊传》
8、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
9、在当时,若只靠著国史、写文章,有再高才能,也终究不被重用。要升迁,就得立下军功。班氏家族向来有与边疆事务打交道的经验,班固不顾年迈,也盼望能到边境立功。果然,在他五十八岁那年(和帝永元元年,89年),他找到了跟随将军窦宪攻伐匈奴的机会。
10、(解读)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11、(兵出无名,事故不成)出自汉代班固《汉书·高帝纪》。意思是:出兵没有正当的理由,所以事情不成功。
1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3、●作文如何得高分?收下这份作文结尾集锦吧!
14、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唐代诗人 杜甫 《新婚别》
15、对孩子的要求,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拒绝,就应该给予满足;如果有不答应这种要求的理由,那就不允许他耍赖。一旦拒绝,就不要改变。——康德
16、广义上的名人,指一定范围内有高知名度的人。这里的范围是相对的,小到邻里、单位部门,大到国家、世界,在其相对的范围为众人熟知的都可称之为名人。
1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8、 款言不听,奸乃不生。——《汉书·司马迁传》。
19、(解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20、(感悟)汉哀帝时,董贤把大量税收物资赠授私人,王嘉上书皇帝引了这一段俚谚,指斥董贤的做法必将引起众人的忿恨,最终不得好下场。“千人所指”现多写作“千夫所指”、“千夫指”。用以警告坏人:触犯众怒,必将在强大杜会舆论压力下完蛋。
21、一曰不知,二曰不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失掩大美,八曰以讦奸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馋嫉废贤能,是谓十难。
22、欲速而不达。——(春秋末期)孔丘《论语》 译文: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23、(解读)雕刻了一下,就放弃了,就是腐朽的木头也刻它不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学习、做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浅尝辄止,将会一无所成。锲(qiè)、镂(lòu):雕刻。
24、(解读)得天时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实如此。天时;节气、气候、阴晴寒暑的变化。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团结,得人心。
25、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26、上上之田收下下,女则有罚;下下之田收上上,女则有赏。
27、 良药苦口 能治病的好药,味苦难吃。比喻直言劝戒批评的话,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对人却是有益的。
28、 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钱学森
29、 小孩子摔倒后会大吼大哭,目的是希望有人扶他起来;可是一个大人摔倒了,无论有多痛,他都会坚持自己爬起来,根本不想让人知道。
30、书成,皆布之都市,悬置千金,以延示众士,而莫能有变易者,乃其事约艳,体具而言微也。
31、学习本来是修习德业,有了德业之后才会立言。
32、 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塞内加 摘自:名言警句
33、欲成大事,先得人和;欲得人和,则要宽以待人,不可求全责备。
34、(解读)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35、(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36、 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比阿斯
37、 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 宋教仁
38、(解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躬自:自己。“厚”后省略了一个“责”字。责:责备,要求。
39、安者非一日之安也,危者非一日之危也,皆以积渐然。
40、 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汉书·陆贾传》
41、《诗经》中写到“鼠”的有五首(《雨无正》“鼠思泣血”之鼠通癙,未计),除此诗外,其他四首都是直接把鼠作为痛斥或驱赶的对象,确实“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自古而然。而此诗却有所不同,偏偏选中丑陋、狡黠、偷窃成性的老鼠与卫国“在位者”作对比,公然判定那些长着人形而寡廉鲜耻的在位者连老鼠也不如,诗人不仅痛斥,而且还要他们早早死去,以免玷污“人”这个崇高的字眼。至于所刺的“在位者”是谁,所刺何事,虽曾有过多种说法,但已无法考实,翻开卫国的史册,在位者卑鄙龌龊的勾当太多,如州吁弑兄桓公自立为卫君;宣公强娶太子伋未婚妻为妇;宣公与宣姜合谋杀太子伋;惠公与兄黔牟为争位而开战;懿公好鹤淫乐奢侈;昭伯与后母宣姜乱伦;等等。父子反目,兄弟争立,父淫子妻,子奸父妾,没有一件不是丑恶之极、无耻之尤。这些在位者确实禽兽不如,禽兽尚且恋群,而他们却是骨肉相残。此篇诗人咬牙切齿,是有感而发。
42、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43、有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会有忠信的人。三个人一同走路,也一定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老师。
44、(译文)在金石上雕刻,难以显示其功力;摧枯拉朽,容易显示其力量。
45、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汉书·鲍宣传》
46、内积忠信,所以进德也;择言笃志,所以居业也。
47、 爱家的人才能爱国。英国诗人 柯尔律治
48、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班固《汉书·项籍传》。
49、 28想象你自己对困难作出的反应,不是逃避或绕开它们,而是面对它们,同它们打交道,以一种进取的和明智的方式同它们奋斗。——马克斯威尔·马尔兹
50、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51、 金石为开 汉·刘向《新序·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金石:金属和石头,比喻最坚硬的东西。连金石都被打开了。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
52、“猫的眼睛里有悲伤,为只能做猫的眼睛而悲伤。”----范晔(现代)《诗人的迟缓》
53、(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54、 闻鸡起舞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55、(解读)高地变成山谷,深谷变成山陵。据科学推测,喜马拉雅山这个地方在七千万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多变。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总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转化。
56、说明聪明人能发现隐微的未成形的事物,有先见之明。
57、(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出自汉代班固《汉书·枚福传》。意思是:就是把伯乐的相马经反复默诵,背得烂熟,但也无法在集市上买到千里马。比喻只掌握理论而无实践经验,这种理论是不起作用的。
58、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
59、 悬梁刺股 形容刻苦学习。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60、(解读)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这句话说明了对真理的渴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对自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可以使人舍弃生命。
61、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汉书·武帝本纪》
62、(解读)雕刻了一下,就放弃了,就是腐朽的木头也刻它不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学习、做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浅尝辄止,将会一无所成。锲(qiè)、镂(lòu):雕刻。
63、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汉书·陈汤传》
64、聪慧明智、思虑通达的人,善于观察、思考、深辨、细究,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判断。
65、(解读)如果只是独自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事实证明,学习伙伴有益于学习的进步。
66、(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出自汉代班固《汉书·贾谊传》。苟:苟且,随便。意思是:利益不要随便去求取,祸害也不要苟且躲避。
67、使心受到伤害;老百姓缺衣少食,会使国家受到伤害。
68、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69、(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20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