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辟句子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精选美句79句)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精选美句79句)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1、拉斐尔·桑西《西斯廷圣母》,现珍藏于德国德累斯顿艺术博物馆

2、涅格屠夫的代表作有《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等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3、在空前混乱的社会,人们不再有统一的信仰与理想,有的各执己见,有的随波逐流,甚至随心所欲,从而形成一个众声喧哗的复调世界。首先,是社会上层与下层的分裂。作为俄国上层社会象征的贵族知识分子韦尔西洛夫,是一个失去根基的漂流者,对俄国的现实极其不满,却又无可奈何,总是试图离开俄国,到欧洲去寻找慰藉和寄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他是‘我国贵族习气的产物’,他已经‘同俄国根基和俄国真理失掉了最后的联系’。他似乎是上层分子同人民群众和人民信仰相脱节的最鲜明的例证”。还有像索科利斯基老公爵这样老年昏庸的上层人士,和年轻的索科利斯基公爵这样无所追求、在玩乐赌博中度日子的贵族。下层社会,就更是复杂。既有靠欺诈度日的流氓无赖兰伯特之流以及众多追名逐利声色犬马之徒,也有生活艰难被迫自杀的知识女性奥莉娅,还有杰尔加乔夫一类革命民粹主义者,更有马卡尔这样行走俄罗斯大地深入生活总在寻找渴望心灵的宁静的朝圣者。其次,以前是温暖的港湾的家庭,现在也急剧变化,成为偶合家庭:因为父亲在世时受过马卡尔的恩惠,索菲娅还小的时候婚姻就被偶然地决定了,18岁时只得嫁给了50岁的马卡尔,后来又非常偶然地爱上了回到庄园里的主人——25岁而又丧偶的韦尔西洛夫,在没有和丈夫离婚的情况下,组建了另一个家庭,生下了私生子——小说的主人公阿尔卡季。这个复调的世界一切都变幻莫测,混乱不堪,人们空前迷惘,不知何去何从。

4、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1849年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此期间发表有长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

5、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社会空前混乱。西欧思想尤其是资本主义观念强力传入迅速扩散,而俄国传统文化面对这一巨大的震荡和冲击,完全无能为力甚至土崩瓦解,社会丧失信仰没有道德,各种思想自行其是,人们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即便一向颇为稳固的家庭也分崩离析,成为偶合家庭。陀思妥耶夫斯基也由此意识到作家们面临着新的创作主题和写作任务。因此,他给自己确立了新的创作目标: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既写俄国目前的孩子,当然也谈他们的父亲,从他们现在的相互关系上来谈。他从社会各阶层中选取父辈和子辈,并对子辈从最初的童年时代开始便加以研究。他常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在作品中对小人物展开丰富的描写,《少年》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一时期的作品。

6、作者: (尼日利亚)钦努阿·阿契贝 / (澳大利亚)C.L.英尼斯编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原作名: AfricanShortStories译者: 查明建等出版年: 2022-2

7、这本书汇集了侯麦于1948—1979年间撰写的重要评论文章。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包含了侯麦对电影美学的探讨,制作电影的经验,还有其对茂瑙、希区柯克、德莱叶等名导的作品评论等。展开了一幅20世纪电影艺术发展的生动图景,是现代电影美学研究的有力补充。此外,书中特别收录了让·纳尔博尼与侯麦在1983年的对谈,还原了侯麦作为“电影评论家”的又一面相。

8、双重人格 TheDouble (2013)

9、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40年代结识了涅克拉索夫,1845年,在涅克拉索夫的鼓励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短篇小说《穷人》。1846年1月《穷人》连载于期刊《彼得堡文集》上,广获好评。《穷人》的单行本在一年后正式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24岁时成为了文学界的名人。但是不久之后由于文学上的分歧,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决裂。

10、一八八一年一月作家逝世于圣彼得堡为这部无与伦比的文学传记画上了句号。这是一部真正无愧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的传记作品,而且无愧于他经历的那个非凡的时代和他居住的那片神奇的土地。

11、意大利导演维斯康提改编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将俄罗斯变成威尼斯,把宏篇改成小品,维斯康提驾驭体裁的能力让人信服。

12、白夜 Lenottibianche (1957)

13、为了躲避债主,他被迫到欧洲避债。出版商答应给他预付款,但是要求他要在半年内写一部长篇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正在写《罪与罚》,没有时间再写一部,但是出于生计只得同意。1866年他的代表作《罪与罚》出版,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同年,在朋友介绍下,他认识了速记学校的高材生安娜,两人高效率的工作,一个月内完成了《赌徒》,于1867年出版。

14、谁也不记得她什么时候曾经在厨房里坐过,这情况她这样来解释: 厨房里常有各式各样的谈话,作为老姑娘的她听着不方便。父母听到这种理由总是笑笑,不过他们对阿莱娜·弗罗洛夫娜这样的举止极为满意。她始终在儿童室里吃午饭和晚饭,我们桌上撤下去的所有菜肴都直接端到那里去给她吃。

15、小时候,她身患重病,饱受残疾之苦,人们甚至估计她命不久矣;十几岁时,她渴望逃脱,却几乎以灾难收尾;成年之后,她成了准妈妈,却因医院管理不善,在孕期遭遇了一系列可怕的变故;而她的第二个孩子也似乎继承了她多舛的命运……

16、如果说面对描写“真实如何可能”的诘难,现代主义的鼻祖卡夫卡选择以一个作家的诚实,如实地告诉读者:“没错,这一切都是我的虚构,是发生在作者思维内部的观念实验。”那么生活在19世纪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则选择了一条远为艰难的道路,深受“自然派”影响的他并不希望放弃此一文学传统,于是只能借希望于描写人的全部面向,即从外观到灵魂,再到思维的“本质”来完成从“现实”到“真实”的蜕变。甚至在后期作品里,他更借助神学的上帝,进一步追问人的“本质”是什么。我对基督教毫无涉猎,所以不敢妄议陀氏后期的作品。但我认为如他在作品中所透露的志向和勇气,恐怕不是效仿卡夫卡的绝大多数当代作家所能企及的。

17、《饕餮的巴黎》是左拉二十卷巨著《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第三部。整套小说通过一个家族再现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的历史,全面而深刻地表现了第二帝国反动而腐朽的本质。其中《饕餮的巴黎》主要以当时的经济现象与市民阶层为题材,巴黎中央菜市场的饕餮情状即大资本与大企业的象征。

18、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从他和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二人被人们成为俄国三大文豪就可以看出,热门对他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也可以看出他在俄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19、Униженныеиоскорблённые (1991)

20、与其说我不珍惜自己的生活,倒不如说我有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想逼着自己去拥抱生命所能提供的一切。——玛姬·欧法洛

21、 剧情描述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个性荒淫的商人费道尔卡拉马助夫先后结婚两次,生下三个儿子,还有一名充当他仆人的私生子。这四个兄弟德米特、伊凡、阿莱塞和司马德雅可夫,虽然个性不同,但都在金钱上与父亲纠缠不清。其中长子德米特深得费道尔淫逸个性的遗传,到处留情之外还跟未来弟妇发生暧昧关系,终于引发了弑父夺财的悲剧。

22、我做了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梦,因为我从未做过这类梦。在德累斯顿,在美术陈列馆,有一副克劳德·洛兰的画,根据该馆收藏目录,似乎叫《阿齐斯和哈拉德娅》,我则一向把这画叫做“黄金时代”,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过去就看过这画,而现在,大约三天前,我又一次顺便看到了它。而我梦见的正是这画,不过不是作为一幅画,而是好像一件真实的往事。 

23、弗里德连杰尔曾经断言,陀思妥耶夫斯基“宁愿舍弃美而醉心于不和谐,舍弃‘健康’而醉心于‘病态’。”正如他所言,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心理领域的开拓,首先在于对病态心理的发掘。

24、1880年发表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或译《卡拉马助夫兄弟们》),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

25、相关:圣彼得堡的邪魔 IdemonidiSanPietroburgo (2008)

26、非洲现代文学之父”钦努阿·阿契贝与知名非洲文学学者C.L.英尼斯联袂编选,甄选最具代表性的非洲现当代文学作品:从钦努阿·阿契贝、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纳丁·戈迪默、本·奥克瑞,到恩古吉·瓦·提安哥、米亚·科托……他们的作品一再让我们相信,文学不只是历史的镜像或视窗;它更是媒介,诠释与重塑了我们眼中的非洲,触发我们审视移民、身份、边界等议题。

27、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在19世纪的时候他有着俄国“社会百科全书”的美誉,他对世界文学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托尔斯泰在文学创作还有社会活动当中,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影响了很多的政治运动。托尔斯泰更是被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28、活泼而且灿烂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呈示部中钢琴与弦乐器的交替表达非常有特色,发展部专注于第一主题的发展。

29、对现实主义的“扬弃”:描写人心灵的全部深度

30、在《罪与罚》中,波尔菲里用“受苦是伟大,在受苦中会产生一种理想”来开导拉斯科尔尼科夫,“我把您看作这样一种人,只要您有了信仰,或者找到了上帝,即使别人把您的肚肠挖出来,您也会挺身站在那里,向折磨您的人微笑。”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人之后,正是经受了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绝大的痛苦,才使他有向上帝悔罪的迫切需要。面对索尼娅,拉斯科尔尼科夫说,“我不是向您下跪,而是向人类的一切苦难下跪。”在这里,拉斯科尔尼科夫把忍受苦难看成了赎罪。于是,一个杀人犯、一个卖淫妇,一同背着十字架,一块儿去受苦,终于在那遥远的西伯利亚,一同享受到了上帝的灵光。而促使拉斯科尔尼科夫最终皈依基督教的,是他在病中做过的一个梦,这个梦是从《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耶稣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演绎出来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受到福音书的启发,终于懂得了他的“理论”的危害,悉心皈依基督,改恶从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德米特里,这位敢于摧毁一切的人,在牢狱里,在上帝默然的注视下,开始忏悔:“我一辈子每天都在顿足捶胸,决定改过自新,可是每天仍旧做些同样的肮脏事……”,他感受到了受苦的伟大,他要战胜自己的卡拉马佐夫的灵魂,自拔于“所多玛”的深渊,“通过受苦来洗净自己”,最终在痛苦中获得了新生。

31、当然,这仅是就总的情况而言,因为有些病态心理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在他的小说中得到表现,比如受虐狂和施虐狂等等,而各种病态心理之间又往往互相联系甚至交织在一起。

32、罗戈任蓦地撇下画,从原来走的那条路向前走去。当然,罗戈任的心不在焉,再加上他身上突然出现的那种特别而又奇怪的激动情绪,也许可以说明他所以这样忽冷忽热的原因;但是公爵还是有点奇怪,谈话竟这么突然中断了:这话并不是他开的头,可是罗戈任居然不理睬他说的话。

33、罪与罚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инаказание (1970)

34、这是希腊列岛的一角;碧波荡漾,岛屿星罗棋布,悬崖耸立,海滨繁花似锦,远处是一幅神奇的大海全景,夕阳西下,美丽而迷人——简直非语言所能表达。欧洲人认为这里是他们的摇篮,许多神话故事都渊源于此,这里是他们的人间乐园……这里生活过许多优秀的人!他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过着幸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绿荫下充满了他们快乐的歌声,他们把异常充沛的、无穷无尽的精力都投入到爱和纯朴的欢乐中。太阳把明媚的阳光洒遍岛屿和大海,为自己的优秀儿女感到高兴。奇妙的梦,崇高的想入非非!幻想,所有存在过的幻想中令人最难以置信的幻想,整个人类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它,为了它,牺牲了一切,为了它,先知们壮烈地牺牲在十字架上,没有它人们活着也觉得没有意思,甚至死了也毫无价值。这一切感觉,我仿佛在梦中都体会到了;我不知道我到底梦见了什么,但是那悬崖峭壁,那大海,那夕阳西下时的夕照——这一切,当我醒来,睁开眼睛(我还是生平第一次热泪盈眶),似乎还能看到。这种我过去不曾体验过得幸福感,透过我的心房,甚至让我感到疼痛。已经完完全全是傍晚了;夕阳西下,把它那束明亮的斜晖,照进我拿小屋的窗户,穿过放在窗台上的盆花的绿荫,洒遍我的全身。我急忙重新闭上眼睛,似乎渴望重续旧梦,但是忽然在那明亮耀眼的光束中,我似乎看到一个很小很小的点。它渐渐变成了一个形体,蓦地,我清楚地看到一只很小的红蜘蛛。我马上想起它就在洋绣球的叶子上,那时候也是夕阳西下,一束斜晖照进了窗户。好像有什么东西刺进了我的胸膛,我欠起身子,在床上坐了起来…… 

35、本文选自《论艺术家—心理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部分段落及注释有删节

36、与此同时,小说还通过阿尔卡季的母亲索菲娅的无权地位、通过少年对父爱的渴求,“提出了女权和亲情的欠缺的主题,分析了造成偶合的’家庭的因素 ,而整个小说第一部的中心主题是彼得堡这一最富于幻想的城市中传 统的贵族家庭的瓦解,偶合家庭成了相当普遍的现象。小说是通过许多复杂曲折的生活细节故事、个人隐私来表现这一主题的,这使小说具有了接近于我们时代的现代性。在彼得堡流动着的现实中,可以看到赤裸裸的金钱追求,遗产的争夺,悲观论者或不堪忍受屈辱的女子的自杀,等等。在第二部中,小说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的社会现象:以放高利贷者为代表的金融势力开始挤压到不善于理财的贵族头上,并且通过少年对卡捷琳娜的爱,表现了“这种纯洁的审美感情的伦理教养意义。

37、“我喜欢看这幅画,”默然片刻后,罗戈任又嘟囔道,仿佛又忘了刚才提的那个问题。

38、陀氏描写、同情和赞颂的,不只是某个“被蹂躏”的人,而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的群体。这里,有惨遭横祸、失业落魄、穷困凄凉得连哭声都是悄悄呜咽的高尔希科夫及其一家;有靠家教馆度日,在贫病折磨下过早夭亡的大学生波克罗夫斯基和他那类似乞丐的父亲;有随时都可能沦为娼妇的瓦莲卡及其堂妹;有大雪天赤着脚沿街乞讨的小孩;有苦苦工作、难得温饱的鞋匠;有住在廉价公寓的某些可怜的房客,也还有工厂主史密斯一家、小地主伊赫缅涅夫一家及他们的女儿涅莉和娜塔莎;有马美拉多夫一家……他们尽管都是被社会遗弃的渺小的、贫病交加的一群,但不失高尚的情操与做人的尊严。

39、罪与罚 CrimeandPunishment (2002)

40、19世纪的俄国文坛为什么会形成“自然派”,这和启蒙运动在欧洲酝酿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有着紧密的关联。“拜伦式英雄”裹挟反封建的革命激情以摧枯拉朽的姿态迅速席卷俄国,于是就有了普希金的诗:

41、拉斯柯尼科夫从没悔悟,他罪恶的本性从没改变。

42、——《少年》(这两个段落非常之象,如出一辙) 

43、在陀氏笔下,伊凡出生在一个“偶合家庭”之中,没有父母之爱,在继承财产与争夺“女人”方面和其兄、父势不两立。伊凡憎恶老吝色鬼、小丑加淫棍的父亲,他爱上了被兄长德米特里抛弃的卡捷琳娜,“盼望一个恶棍把另一个恶棍吃掉”(德米特里为了得到格鲁申卡曾扬言“弑父”,伊凡希望德米特里在与父亲追逐格鲁申卡的三角关系中击败父亲),让德米特里得到格鲁申卡而自己娶得卡捷琳娜。伊凡本是头脑清醒、崇尚理智,渴望生活,同情人类苦难,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他“爱春天带着滋浆的嫩叶”,“爱自己青春的活力”;崇尚欧洲已逝的那些“对于自己的业绩、自己的真理、自己的奋斗、自己的科学把狂热信仰”的“灿烂革命”。他探索崇高事物,向往和谐的生活。他又是一个有自己独特思考的无神论者,无政府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一方面,热烈地信仰上帝,甚至主张地上所有国家都应提高到完全转变为教会、让上帝所代表的“不可动摇的、天然的、永恒的真理”去代替地上的暴力,以“拯救人,让人重新获得复活,再生。”另方面,他对世间事物的秩序失掉信心,诅咒上帝的世界。伊凡的世界观是极其矛盾的,他不信仰上帝,又憧憬《圣经》所描写的那一天的来到——“所有活着的和活过的”齐声赞美上帝,在基督完成了世界和谐一致的使命中互相亲吻。与其说伊凡是一个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不如说他是一个找不到真正立足点的怀疑论者,一个无政府主义的个人主义者。他缺乏生活经验,摈弃道德原则,不分善恶是非,鼓吹为所欲为。他在两种相互排斥的世界观与信念中进行着痛苦的抉择,陷入了个人主义的悲剧,不能自拔。最终为自己“一切都可以做”这句话的可怕后果(父亲被杀)产生了精神分裂,变成了一个疯子。

44、  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45、“你问得多奇怪,而且……你的眼神也很怪!”公爵无意中说道。

46、“喜欢看这幅画!”公爵蓦地产生一个想法,他突然叫起来,“喜欢看这幅画!可是看了这幅画,有人会丧失信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看过这幅画后,曾对他夫人安娜·格里戈里耶芙娜说过同样的话。)

47、当然,陀氏所宣扬的对基督的爱,对人类苦难的顺从与忍耐从而获得新生的典型形象不只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索尼娅、德米特里,还有娜塔莎、涅莉等。娜塔莎对万尼娅说:“我只得继续受苦才能换取未来的幸福”,“痛苦能洗净一切”;万尼娅在谈到涅莉时也不只一次地说:“她仿佛竭力刺激自己的创伤;她仿佛从自己的痛苦中,从这种只顾自己受苦的利己主义中获得一种快感!”

48、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俄国社会新旧生产方式混杂,到处都面临着死亡、破裂、粉碎与分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产生无形的社会冲击波,使人们失去了心理平衡,被蒙上了一层异质的烟霾,畸形心理、变态人格应运而生。陀氏小说中塑造的这些典型正是这种畸形社会的产儿。陀氏展示了纠集于他们内心的相互对立的性格和思想,揭露了这种畸形社会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毁灭。“双重人格”主题所阐释的深刻内涵,对我们认识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俄国社会现实有着深远的意义。

49、陀氏一生有过艰难困苦的历程,遍尝了人间的各种苦难——贫穷、坐牢、苦役和流放,乃至死刑处决前的恐怖等,经受了这一切之后,他摈弃了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理想与革命道路,陷入虚无主义之中,世界观发生了转变,因而走向宗教,皈依基督,号召顺从,这是不难理解的。陀氏是一个文学家,不是一个纯粹的思想家,其小说创作中呈现出的“宗教是彼岸”这一主题显示出了他一生所进行着的艰苦的思想探索。

50、如果我们永远要把认识分为“看”与“被看”,“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那么在二元论的框架下,我们永远只是在认识“内在”,而无法达至“超越”,即:内在之物在我之中,超越之物在我之外。

51、群魔 Lespossédés (1988)

52、导演: 基里尔·拉夫罗夫 / 伊万·佩里耶夫 / 米哈伊尔·乌里扬诺夫

53、卡拉马佐夫兄弟 БратьяКарамазовы (2009)

54、尼采说,陀氏是“在心理学上唯一可以教我的人”。越到近代,陀氏的研究者,崇拜者越多,而陀氏的世界,仍然大有研究的余地和处女地。

55、你们可知道,你们可知道,没有英国人,人类还能活下去,没有德国也成,没有俄国人更是不妨,没有科学也成,没有面包也成,只有没有美那可不成,因为那样一来世上的事就毫无办法了!全部秘密就在这儿,整个历史就在这儿!没有美,科学本身片刻都不能存在…… 

56、不可不提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先于弗洛伊德捕捉到前意识、潜意识以及潜意识与梦的关系!而之所以能够与弗洛伊德学说相暗合,正是基于他以深刻的洞察力、以大胆幻想的手法对人的心理深入挖掘。

57、1849年,因宣读《给果戈里的一封信》,陀氏被捕流放西伯利亚十年,用其宝贵的苦役经历于1862年发表《死屋手记》,重回现实主义风格。但就在不远之后的1864年,他又在《双重人格》的故事基础上创作了《地下室手记》。同是“手记”,两部作品却代表完全不同的创作理路,而正式把这两种理路融为一炉,实现作者对现实主义扬弃的范例便是《罪与罚》。

58、彼时的法国已经爆发大革命,英国的宪章运动也告一段落,而北方的欧亚大陆却依旧笼罩在沙皇的统治之下。或许因为这种历史背景的不同,受浪漫主义影响的俄国作家却一反浪漫主义,不去歌颂英雄式的巨人,而把目光盯在乡村和底层。

59、TheBodyoftheDeadChristintheTombbyHansHolbein

60、本篇文章转载于网络,如有不便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谢谢各位原作者的辛勤付出,感谢您对写作事业的贡献!

61、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中期俄国文坛的一位巨匠,被称作“残酷的天才”、“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

62、但丁•阿利吉耶里(1265—1321),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被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以代表作《神曲》闻名后世。

63、埃里克·侯麦,国际电影大师、法国新浪潮电影旗手,多次荣膺国际电影大奖。他也是一名作家、电影评论家,曾任法国电影杂志《电影手册》主编。

64、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前期,当他作为小人物、作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歌手出现时,他在发掘这些人物的美好一面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他们心理上的各种病态现象。

65、  纳博科夫是一名俄裔美籍作家,他的作品风格幽默,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致,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有《洛丽塔》、《阿达》等。

66、1846年1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处女座《穷人》,被别林斯基赞许为“第二个果戈里”。1905年,托尔斯泰也发表过一篇同名的短篇小说,距离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已经过了24年。

67、“自然派”尽管在内容的选择上抛弃了英雄形象,却用忠实描摹底层人生活的方式,把浪漫主义的激情发挥到了极致。至此,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注定在文学史发展的脉络中名相反而实相承,这是本文恳请读者注意的第二个点。

68、继《穷人》之后,作者创作了《被欺凌与被侮辱的》、《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把笔墨倾注在受尽人生摧残的小人物复杂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样给我们展示了早期创作《穷人》所揭示的主题——小人物的被欺凌与被侮辱。

69、《少年》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7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少年》中,作者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主人公阿尔卡季十九岁时的几段难忘经历,体现了主人公逐渐走向思想成熟、性格完善以及精神丰富的过程。这部小说打破了传统教育小说单一的线性层次,而体现出现代成长小说丰富的多层内涵,作者大胆地把社会小说、悬疑小说、心理小说融入教育小说之中,并以戏剧化手法使之融合起来。

70、作者: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

7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1931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后被广泛传诵。“百草园"作为鲁迅回忆空间的专有名词,具有不可移动的经典地位。本书将“百草园”由现代中国人童年的精神“乐园”,还原为一个包含了家族史、阅读史、文学史等多重意蕴的历史空间。“百草园”的诞生是周氏兄弟诗文对话的产物,二人围绕“园”展开的系列写作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百草园”也由绍兴周家新台门的后园,升华为一个具有追索五四新文学起点意义的文学空间。

72、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准备写作《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2月9日他的笔筒掉到地上,滚到柜子底下,他在搬柜子过程中用力过大,结果导致血管破裂,当天去世,弥留前妻子为他朗诵圣经。葬于圣彼得堡。

73、一种力量是绝望,是对恶的忍受,是对人性之残酷野蛮和可疑性的认可和顺从。只有经历死亡,进入地狱,方能听闻来自天国的上帝的声音。真诚而坦率地供认生存和人性的贫乏,可疑和无所希望,这就是前提条件。我们必须听命于痛苦和死亡,面对赤裸裸现实的狰狞面目感到不寒而栗,然后,我们才能汲纳另一种声音的深邃性和真理。

74、“忍受苦难”可以说是陀氏小说宗教探索主题的一个基调。他笔下的主人公们对苦难有一种超常的忍耐力。《罪与罚》中,斯维里加洛夫同拉斯科尔尼科夫谈到杜尼娅时说:“毫无疑问,她会成为一个殉难的人,当人们用烧得通红的大钳子烙她的胸膛时,她准会露出笑容来。而且,她会有意识地自己迎上前去。若在四世纪或五世纪,她就会走到埃及的沙漠里,靠草根、喜悦和幻想过日子,在那里住上三十年。她渴望赶快为了某一个人去受苦受难,要是达不到受难的目的,她很可能从窗户跳下去。”在陀氏看来,似乎这种倔强的忍受是保卫自己灵魂的纯洁的唯一的方法,是缓和自己的痛苦的唯一的方法,人类只有从苦难的忍受中得到拯救。事实上,陀氏在其作品中所宣扬的这种基督教的受苦受难精神并不能真正解脱人们的苦难,在今天看来,其效用犹如鲁迅《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

75、183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进入莫斯科契尔马克寄宿中学,毕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该校工程部制图局工作。一年后,他自动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76、这些病态心理的描写虽然不能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特有的成就,但是我们可以确信,对病态心理如此细致入微又如此集中地加以揭示和表现的作家,在世界文学中也是极为罕见。

77、186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完成了《白痴》。这部小说中,拿破仑和1812年的卫国战争是重要的背景题材。

78、  高尔基是著名的作家、诗人和学者,他创作了很多现实主义的作品,例如《切尔卡什》、《童年》等,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2031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