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辟句子 >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很黄吗(精选美句74句)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很黄吗(精选美句74句)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很黄吗

1、1976年初和1977初年,我和小波等人两次被长枪短轮在眼前晃动威逼,“交出总理遗言”“交出江青谣言”。我拒绝在审查记录上签字,被全连大会批斗,并扬言将解押关禁并轮转到各连队批斗。

2、他妻子是个摄影家,艺术家。他固定情人是一个喜欢透过欲望来探索自己身体的女人。他妻子也有自己的情人,是教授弗兰茨。而这个教授也是有妻子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渣男。这几个渣男渣女各自追求自己的情欲,乱七八糟。主人公的情人曾说:“我喜欢背叛,因为背叛就是探索生命里面的未知,是探索尚未知道的那个部分,尤其是探索自己的灵魂、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欲望。”

3、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4、放荡型的迷恋让托马斯离约定俗成的美越来越远,最后成为猎奇者,以至于跟一个像长颈鹿又像鹤的女人做爱,又梦见高大的小腹多毛的女人。

5、一时间,叫骂声,哭喊声,唏嘘感叹声,鸡飞狗跳声,填满天空。

6、对昆德拉来说,小说的核心学问在于:准确地呈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你通过小说情节,去点出生命里面只有通过虚构才能去探索种种不可知的、可能的真相。真相永远不止一个,甚至,小说迫使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真相?什么才是事实?确实有真相和事实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很黄吗)。

7、在人屋檐下,人家才是主人,是领导,你只有服从。

8、大学里不积累点“财商”,今后是要被玩死吗?|伴读

9、20多岁的男读者,像当时的我,当然一看到这些情节、评论、思考就眼睛一亮了,荷尔蒙出来了,马上读。我还记得自己一天没动,吃了三个盒饭,早中晚,一口气把它读完,然后,脑海里好像有很多声音在说话、在翻腾,思考变得很不一样。后来的几十年里,在生命的路途上,偶尔也会回想起里面关于性爱、关于自由、关于权力的思考。这本书让你在不同的年纪去读它,往往有不同的解读的角度跟感想。接下来大概讲一下故事的情节。

10、一语点醒梦中人。小伙子拿起书本勤读苦学,半年后考取某名牌大学,又硕博连读,如是数载,其间恋爱、娶妻、生子、入仕。

11、16岁时,我立志“誓死扎根边疆,建设边疆”,20岁时,我说过“碰得头破血流,也决不回头”。一次次与死神插肩而过,一个个被掠夺的生命也没能惊醒梦中人。乌托邦,就是一副只对虔诚者下的毒药,这副药我和虔诚的朋友从小就喝着它长大,岂是三年五载能解脱的。尽管我们始终在寻路,学习着思考,但我和大多数沉梦中的人都不是顾准、李昭、遇罗克、张志新,只有历史发展的事实才能唤醒中毒的梦中人。

12、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13、昆德拉写道,人们都倾向于把强者看成是有罪的,把弱者看成是无辜的牺牲品。“特蕾莎泡在热水里,想着自己耗费一生的精力,滥用女人的软弱来对付托马斯”,不断考验他,为了证实他是否确实爱她,以至于把托马斯拖到头发发白、精疲力竭。

14、不管你承不承认,女人的生命本质上就是由爱情来贯穿。爱情来了,生命便如花般绽放,鲜活可爱;爱情死了,生命之花便枯萎凋零,再也不能吐纳芬芳。可以说,一个女子,于灵肉的追求与守望,成就其一生,也毁灭其一生。也许你不尽同意,可是昆德拉笔下的女性全是这样的。

15、风忽然就刮了起来,一阵紧似一阵,漫天的黄叶在空中飞舞。天色一下子暗了下来。

16、  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正如在“三岔驿,十字路”上“扬扬拥盖来”的得意之人。但实际上,盲目的动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来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特别是,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人生便会陷入彻底的空虚中,失去任何“重”压的人生之“轻”,使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自我便无法再支撑了。人生的命运都是如此无奈,如此令人愤怒。

17、这段答案来自——《小说的艺术》。可是扪心自问,那种透彻心扉的虚空,感觉到的是无力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答案。

18、笼罩在屋前屋后的浓雾一下散了开去,没有了遮掩的流言蜚语一下失去了依托,真正错愕的人们有点不相信,也有点不甘心,这个结果是人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的。然而千真万确,什么都没有发生,后来人们试图打听他们婚后的生活,无赖男孩家乡遥远,女家又刻意封锁一切消息,最后不知所终。

19、于是当局长终于高升,局里为新局长上任、老局长践行而摆下酒宴,当酒过三巡,醉意无边,重情重义的小伙子真的醉了,真的哭了,真的有些依依难舍。动情的话不会说,只有酒与盈眶的热泪,最能表达,见情见性!

20、那时候的农村,生活是热闹的,是鸡犬相闻的。人们都守在家园,没有空屋,也没有荒地。人们一起下地,一起收工。那些劳动的场景,如今的人们只能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男人们干男人的活计,女人们做女人擅长的事,有时候男人女人一起干活。

21、——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22、朋友与首长原是一家人。对本家上祖等情况掌握详尽。

23、  恰如《圣经》中所描述的:“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中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24、小镇医院,一阵骚乱,人们急冲冲送来一个女人,据说是喝了农药。人就横摆在医院内院门口,然后是医生忙碌的奔跑和紧张的救治,只见院门口污水横流,空气中充斥着一股刺鼻的药味,看热闹的人们远远的张望着,不敢靠近。

25、在上山开荒种胶之初,我连先是协助南定河边的四营四连,在沼泽地恳荒,除每天与泥沼中的蚂蟥、蛇、蟒、蚊紧涨地大战之外,日日还要穿行于芦草无边的沼泽泥潭。其中段段险途必须人随人脚跟脚战战兢兢地踩着独木、草根、泥潭,一寸寸挪过去移回来。咒骂声,惊叫声,呜咽声都只有在敛声迸气涉过各段险途后才暴发出来。

26、这本书写成于1982年,直到1984年才用法文出版。他先是用捷克语写成,然后才有英文版和其他的版本。在这本书以前,昆德拉也写了其他的小说,《玩笑》《笑忘书》《生活在他方》《生活圆舞曲》等,但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这本书确定了他大师级、殿堂级的地位。

27、——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28、就这样,两个女人用相同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两个家庭承受着同样的结果,丈夫同样失去了妻子,孩子同样失去了母亲,还有什么可斗的?于是各自收了器械,各自偃旗息鼓,各自把自己的女人抬回家,各自哭各自的女人。

29、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中,昆德拉说到了人类存在的轻与重,人性之中自发的同情,以及最重要的一点——人类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之事的憧憬。

30、特蕾莎的一生便是要逃离一个“肉体集中营”的世界,在那里,青春和美貌了无意义,一具具肉体彼此相像。

31、如果生命不断往复,那么我们的每一秒钟都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举一动都将承受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而现实中,时间是线性的,一去不返,因而,所有行为的责任好似是轻了,极大的罪恶都被时间冲淡。好比是,逐渐被淡忘的希特勒。

32、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后译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早以前就读过。当时看到这样的书名,立即就引起了我所有的兴趣。尽管当时看得很努力,但是我相信除了这个书名,书里到底讲了写什么,还是有些困惑,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却深刻地刻在了心里。

33、然而,对于萨比娜,这份温柔却让弗兰茨在情欲里威风不在。

34、后来我特地为了这本书去布拉格旅行,因为这个故事毕竟发生在布拉格。后来我写过一篇小文章,标题是“托马斯先生,你在哪一扇窗的后面?”那篇小文章是我想象在哪一幢老房子的木窗木门后面,此时此刻,其实托马斯正在跟他情人裸体。女的穿着内衣,还戴着那顶圆礼帽,热热地做爱。我透过幻想去体会那种浪漫的感觉,可是昆德拉想写的当然不仅是浪漫,也不仅是色情或者情色,因为它里面有说这顶帽子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权威,象征一个传承。那是一个沉重的东西,可是在一个沉重的东西上面,他们找到最轻的快感,轻到可以飞起来,觉得好像整个人变得不一样了,彼此用着陌生的语言在说话。

35、回想起在山上烧荒时偶现桂圆树、橄榄树、老梨树。老员工说那是早年叫不出族名的山民所居山寨。因瘟疫肆掠,家家死人不断,有些甚至全寨族人灭绝,为逃避死神不得不焚寨搬迁。闻此言,好庆幸有了现代医学成果——喹啉丸,以为我们虽遭受病痛而不至于送命了吧,没想到还是有这一天。

36、世界突然安静了,听不见一点声音,所有的人都呆住了。

37、尽管他很想留下来,在家乡工作,娶妻、生子,侍奉双亲。

38、特蕾莎有一个悲剧的母亲。年轻时,当九个求爱者跪倒时,母亲却做了错误的选择。只是因为做爱时,其中一个的故意不小心。接连两次失败的婚姻让她抛弃一切美的东西,裸体行走,粗俗不堪,并要求女儿和她一起生活在没有羞耻的世界。

39、        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关系故事,而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

40、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

41、弟弟位列厅职。更加优秀的哥哥,寻常之理,当有故乡覌。

42、胶林旁的另一场“葬礼”更是让人不堪回首。1975年吧,先是入边境的军马瘁死,然后狗吃马肉得病,再后来是人吃狗肉得病,我营七连的一家老小、还有另一家人连续病死。北京来人了,说是炭疽病,属二号传染病。全身披卦防毒面具的医务人员把死人、死狗、死马捆绑在一起泼上汽油,架上柴堆,烧了好久好久。然后深埋,然后发禁令:各连队人员不得相互联系,山上人员不准下山。

43、不能承受之重的“重”泛指,人生的诸般苦事:如压迫、压抑、被侮辱与被损害、荒诞的遭遇、饥饿等一系列导致人精神或肉体痛苦、难忍的或抽象或具体的事物,超过了生命可以承受的度。

44、新农村建设与精准扶贫,将四周的房子粉刷得亮白。唯有那老革命的故居,在岁月的风雨里零落飘摇。

45、昆德拉曾经说,出名这件事情,当时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因为名气侵夺了他很多的时间,他要接受媒体的采访,还要不断地回应别人对他的评论。但到了后来,他懒得回应了,因为人越出名,有时候越不稀罕回应。所以他说,如今,我只在乎自己的看法。

46、每期参加读书会和观影会的同学都要佩戴口罩,扫描场所码并由工作人员检查后才能进入双百现场。

47、不知道过了多久,医生撤掉了所有的仪器,宣布不治。

48、这本书不难读,毫不艰涩,有时候西方翻译小说很难读,不是因为翻译得不好,虽然翻译真的很难解。有时难懂,只因有些大师本身的写作方式,就有一点让你故意读不懂的感觉。感觉好像他们是在跟读者过不去,其实是因为他们的思考太复杂,必须用复杂的方法来表达。这类书你可能看十页,然后就睡着了,勉强睡醒了,刷牙洗脸,再看十页,又睡了……

49、这句话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必须怀疑:眼见的这些是真的吗?不管是眼见的、听到的、想到的,所有好像密不透风的、自圆其说的各种生活层面上的说法现象,是真的吗?是完整的吗?是真的逻辑分明的吗?只有小说家能够透过细节的想象和文字的再现对所谓现实提出怀疑。所以说,小说是怀疑世界“整体性”的最后一块宝地。

50、可是,反过来说,轻真的那么好吗?问题是,有了轻以后,有了自由以后,你怎样去安顿、处理呢?怎样追求自我的真善美?《轻》透过精彩的叙事引导我们一起思考。

51、  米兰·昆德拉的这本书,展示最多的篇幅应该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需要有一种信念,不能随意地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那种所谓的媚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人们才能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52、因为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沉重。在单向的时间里,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

53、迷恋的不是女人,而是每个女人身上无法想象的部分,换句话说,就是使一个女人有别于他者的百万分之一的不同之处。

54、1977年初的一个傍晚,我自感不适早早地上床休息,哪知心臓越来越不对劲,按捺不住地蹦蹦急跳,要跳出嗓子眼了。同屋的小波见我气喘得苦,忙叫来卫生员丁占红。丁沉着地摸脉博,手一搭上就慌了,忙回医务室拿了强心针来,颤抖的手稳了又稳也没扎到我身上。我觉得呼吸困难,舌头发麻,说不出话,手脚痉挛,以为自己过不了这一关。心中并不害怕,只是遗憾:刚满24岁才几天,什么(关于主义的大事)都没做呀……爸妈心里会多疼,不能想这个,更喘不上气,听命吧……针刚扎到身上,突然暴发性地呕吐,喷得围拢的卫生员、小波、亚平那个狼狈相呀。袭向头部的麻感消退了,发硬的舌关有了知觉,喘息竟轻松了不少,心跳开始一波比一波缓下来,又闯过一次鬼门关。

55、我年轻时读这本书,主要把它当作浪漫故事来读,但后来几十年自己也经历了从少年到中年到现在中老年的各个阶段,现在50多岁了,尝过婚姻和爱情关系里的种种高兴、狂喜、悲哀、失望、伤害、背叛,所以,对于小说里的某些场景对白有了跟以前不太一样的感觉。以前忽略的,现在觉得深刻。以前视而不见的,现在觉得突出。

56、这本书问世的时候,我还在大学读书,那时候年轻,当时听大家都在讨论这本书,我就买来看,一看就着迷了。

57、孤儿寡母。没有父亲的孩子最受人欺负。村子大大小小的孩子,妇女,男人,不欺负欺负他家,好像就有些格格不入的样子。

58、鞋子是给人穿的,但如果给你一双小小鞋穿,你一定脚疼。

59、        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这种虚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标吗?

60、        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兹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中击,在厌恶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

61、原本苦难出身家庭。父三岁,祖父去世。祖母独自拉扯大儿子。

62、当我一次又一次的徘徊在村头,那些人,那些事,便影像般的在眼前浮现。

63、参加双百的同学需要间隔落座,饮料和零食坚决不得入场,被发现者取消本期报名资格。

64、因不放心发烧躺在茅屋的同伴,我曾利用中午吃饭时间,独自一人多次往返于这条危机四伏的沼泽小道,每次小心地提着锄头探路,脑子里禁不住这个念头:我会被无边的泥泞静静地吞没吗?值吗?我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有这个可能呀!我很侥幸,多少年后,还有机会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当看到送信的女兵陷入沼泽的没顶之灾时,我的眼泪加倍地涌出。

65、  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要注意:虽然米兰·昆德拉给了我们现代人一个重大反拨,似乎有拨乱反正的意思,但这绝不等于他又回到了“宏大叙事”,更并不等于他替我们现代人解决了问题。米兰·昆德拉自称只是个“小说家”,小说家只提出问题,而不回答问题。“小说家”不是哲学家不是政治家更不是先知,他不能为问题作出回答,并且他似乎也认为并不存在确定的答案。“小说家”对各种“私人叙事”虽也有所怀疑(注意:“怀疑”是“现代性”的第一要义),且依据个人感受提出“新”的问题,但却并不准备提供答案。

66、谁叫你当着新任局长的面,在老局长面前涕泪满面?你这不是明摆着,你是老局长的人?你只服老局长?

67、但其实我不能十分肯定。那是个跟童话没有任何关联的地方。

68、很快,这件事情就像浓雾一样笼罩在整个村庄,人们开始津津乐道:

69、我很认真地跟帖:估计应该会。我去成都,他亲弟弟特别热情地约我见面,席间话聊,时时称自己是兴国人。

70、这部小说中,米兰·昆德拉围绕着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通过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作者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是该书的主题。

71、萨比娜不断更换情人,逃离布拉格,逃离日内瓦,逃离巴黎,从背叛父亲到背叛祖国,最后来到纽约。然而,最后她感觉一片虚空。背叛的时刻都令她激动不已,可一旦旅程结束,又会怎样?

72、昆德拉在书中暗暗地给出了自己的选择。萨比娜叛无可叛的最后是虚空,“压垮她的不是重,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但是在选择重的同时,昆德拉仿佛又在标尺上定了一个恰当的刻度,就像他为和解的托马斯和特蕾莎安排了最后的牧歌般的死亡。当然还有对“伟大进军”的讽刺,昆德拉宁愿选择“媚俗”。这个刻度似乎又给小说披上了一层存在主义的虚无色彩。

73、所以,梦里也知身是客。我们是自然的寄居者,我们是宇宙的过客,人类的感情归根结底,是那样无足轻重地虚无缥缈。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