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辟句子 >

荀子劝学中心论点(精选美句107句)

荀子劝学中心论点(精选美句107句)



荀子劝学中心论点

1、(57)钱大昕著有《十驾斋养新录》,其书题目出自《荀子·劝学》“________,_________”两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中心论点)。

2、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条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为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也就是“善假于物”,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3、  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5个比喻。

4、(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学不可以已)

5、荀子《劝学》中,与当代人终身学习的理念相似的一句是:学不可以已。

6、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值此教师节,特分享该名篇。

7、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以舟为例,设喻,说明君子禀赋与一般人并无二致,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而已。

8、《劝学》中,作者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制作的刀剑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引出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结论。

9、(41)荀子善于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他在《劝学》中用“假舆马”“假舟楫”等有力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劝学》中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1、第2段:论述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的作用。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12、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应为“于蓝取之,而于蓝青”。)以为轮。(省略句,应为“以(之)为轮”。)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应为“利爪牙”“强筋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d羽、帮凶。)木直中绳,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下饮黄泉(古义:黄土地下的泉水。今义:迷信说法中的地府。)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安身。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

13、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荀子劝学中心论点)。

14、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5、疾(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16、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17、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18、(60)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9、②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20、重视积累,持久不懈,精诚专这都是主观上对待学习所应取的态度。这一部分是从学习态度上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题。

21、《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而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2、但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借鉴,具有普遍意义。

23、(67)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为喻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五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4、荀子在《劝学》中从陆路、水路两个方面说明了君子借助外物的重要性,其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三句是从陆路角度说的。

25、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6、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7、(22)荀子《劝学》中指出君子应广泛学习,且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没有过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8、④积(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汇积)水成渊,蛟(jiāo,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发洪水的龙)龙生焉;积(积累)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成(养成)德,而(表因果)神明自得,圣心备(具备)焉。故不积跬(kuǐ,半步)步(等同于今天的两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动词作名词,水流),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成江海。骐(qí,有青黑色纹理的马)骥(jì,好马)一跃,不能十步(名词性短语用作动词性短语,跨出十步);驽(nú,劣马,走不快的马)马十驾,功在不舍(舍弃)。锲(qiè,用刀子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雕刻)。蚓无爪牙(爪子和牙齿)之利(锋利),筋骨之强(强健),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食埃土,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下)饮黄泉(黄土地下的泉水),用心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也。蟹(xiè,节肢动物,水陆两栖。)六跪(guì,脚或腿)而二螯(áo,螃蟹等节肢动物变形的第一对脚,形状像钳子),非蛇鳝(shàn)之穴无可寄托(寄身,容身)者,用心躁(zào,性急,不冷静)也。

29、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31、荀子在《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2、沉重哀悼!送别稻田里的小提琴手——袁隆平院士

33、《劝学》中,作者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制作的刀剑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引出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结论。

34、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加入。

35、(64)荀子《劝学》中写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6、荀子把人以“儒”分两大类,一类是读书人,分为:圣人,大儒,小儒,雅儒,瞀儒,偷儒,贱儒,人臣,君子,士,法士,散儒,陋儒,通士,公士,直士,悫士,勇者,腐儒,俗儒,俗人,小人。另一类众人众庶不算“儒”,非读书人。

37、在荀子的《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两句表明,只要肯下功夫,坚持不懈,连坚硬的金石都可以雕刻。

38、者:(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2)不复挺者(……的原因)

39、“君子生非异也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40、(43)《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1、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今义:与“真”相对。

42、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3、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44、(65)荀子在《劝学》中,用雕刻为喻,正反对比,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四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5、(16)《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6、《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 

47、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金石可镂(被动句)

48、荀子《劝学》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49、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50、木直中(zhòng)绳其曲(qu第一声)中(zhòng)规揉(róu)槁(gǎo)暴(pù)就砺(lì)参(cān通“叁”)省(xǐng)知(zhì)明须臾(yú)跂(qǐ)假舟楫者假(jiǎ)楫(jí)生(xìng)非异也跬(kuǐ)步骐骥(qíjì)驽(nú)马十驾锲(qiè)而舍之金石可镂(lòu)螯(áo)蛇鳝(shàn)朽(xiǔ)假舆(yú)善假(jiǎ)于物朽木不折(zhé)爪(zhǎo)牙

51、荀子在《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虽有槁暴”,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輮使之然也”,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

52、荀子在《劝学》中认为,“ ____________ ”也不足十步远,“____________ ”的“不舍之功”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

53、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54、《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学不可以已;用心一也,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55、(2017全国3卷)《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56、(4)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57、荀子在《劝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引出要广泛学习不断自省以成君子的结论,强调了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58、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59、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今义:金子,黄金。

60、②青,取(提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比)水。木直中(合乎)绳,车柔(róu,古通“揉”,使东西弯曲)以为(把……做成)轮,其曲中规(圆规)。虽有(通“又”,再次)槁(gǎo,枯干)暴(pù,通“曝”,晒干),不复挺(直)者,车柔(动词用作名词,指用火熨使物弯曲这道工序。)使之然也。故木受绳(用墨线量过)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金(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砺(lì,粗磨刀石)则利(锋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表递进)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乎已,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61、(72)《荀子·劝学》中蚯蚓“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用心一也”,而螃蟹“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浮躁、不专心。(上食尘土,下饮泉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62、《荀子》一书是华夏论文鼻祖,华夏辞赋鼻祖,教材只是节选几句话而已。

63、《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64、假(1)善假于物也(借助)(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65、荀子在《劝学》中以劣马为喻,强调坚持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67、在论说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道理,使人易于接受。

68、③第三部分(第三段):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这一部分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10个比喻。

69、《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阐明了借助船只要比不借助船只渡水能力大。

70、(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71、(53)老子《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72、③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73、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74、《荀子·劝学》用博喻的方式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其中用雕刻作比来正面说明坚持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34)荀子在《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76、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7、(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78、③吾尝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yú)(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跂(qǐ,古通“企”,踮起)而望矣,不如登高(形容词做名词,高处)之博见(见得广)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大,强)也,而闻者彰(zhāng,明显,显著)。假(凭借)舆(yú,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马者,非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走得快)足也,而(表转折)致千里;假(凭借,利用)舟楫者,非能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长江与黄河)。君子生(通“性”,资质,天赋)非异也,善假于(向)物也。

79、焉(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于(2)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8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荀子在《劝学》中从陆路、水路两个方面说明了君子借助外物的重要性,其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三句是从陆路角度说的。

82、  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83、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对孔子“学而时习之”的继承。

84、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85、第肯定世界的可知性,认为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人必须接触外界事物才能有所认识,荀子特别注重实际学习,强调善于利用外界客观条件,讲究认真求实的学习方法。而且,在内因与外因、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上,他基本上阐明了两者的辩证关系,这些都反映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86、(14)荀子在《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87、(11)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88、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相同。

89、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90、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91、“三无”古装剧《御赐小仵作》,知识含量超乎你想象……

92、《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3、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今义:绳子,绳索。

94、《劝学》中与《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一致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5、(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6、荀子《劝学》中以“劣马”为例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97、荀子所阐发的关于学习的重要性、方法、态度,归纳而言,下述两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98、《劝学》中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9、“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100、(55)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揭示了江海之大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道理,通过此例论证积累的重要性。(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01、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

102、《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学习需要用心专一;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3、①名词做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104、(2)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105、“君子生非异也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0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