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期白话新诗,主要胡适的《尝试集》、刘半农的《扬鞭集》、沈尹默的《鸽子》、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刘大白的《旧梦》等。
2、《再别康桥》虽然也歌咏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独寂寞的情绪,诗人以缠绵凄婉的笔调,微妙展露了因“康桥幻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3、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与陈梦家、邵询美等又办了一个《诗刊》季刊,出了四期,陈梦家在1931年9月,从《晨报诗刊》、《新月》月刊和《诗刊》上选了十八家诗人八十首新诗,编成一本《新月诗选》,从这些待作中,多少可以见出新月诗派的基本面貌和特色。
4、“音乐美”也是程诗一大特色,诗句中十分注重押韵的使用,诗句上口易读。在“绘画美”领域,程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便是雨,不同的雨表达不同的情感,如《自嘲》中写道:“我的爱,是一支雨中带血的玫瑰。”
5、热点专题——集萃学界最热理论话题学术争鸣——展示学术领域激烈交锋
6、传统回归现代文学的路途并不是顺利的,80年代“寻根文学”浪潮在审丑的美学理念里失去方向,又在市场浪潮的冲击下偃旗息鼓;值得安慰的是,后起之秀的20世纪70年代生的个别作家已经在有意地向传统靠拢。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传统古典文学不应该有楚河汉界,如果一味将现当代文学放置在西方文学的理论体系中去研究,那么接下来再多的“寻根”运动也无济于事。中国新诗也应该放置在整个诗歌发展史的构成中去考察。实际上如今已经形成的一致看法是中国现代新诗和古典传统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承接关系,尤其是五四初期的现代新诗有着明显的文白交杂的语言特征和讲究格律的文体特征。在新文学草创期,新月派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的两大诗人群体成为两座瞩目的诗歌成就“高峰”,正如朱自清所说,“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但郭沫若的诗歌气质显然更为奔放浪漫,沿袭了先秦楚辞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狂放不羁的浪漫文风,而新月派徐志摩、朱湘的诗歌与之相比则更为内敛、克制、典雅,更具有中国古典传统的蕴藉的审美特征。
7、程诗的内容与徐志摩的诗相似,极力对“爱”和“美”进行诠释,但相比较而言,程诗将更多内容放在了“凄美”上,在程杰的诗中,残缺的爱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拂晓》中写道:“可笑,谁让我空守荒村,谁让我祈祷明媚。明媚,我坚信会来的明媚,亦能把苍老赶跑,亦能把青春打碎。”
8、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9、综上所述,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徐志摩在其中都起着主角的作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
10、徐志摩在诗歌的结构上是独具匠心的,撇开内容单从形式上看,他的诗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比较整饬的方块形,这一点上与闻一多是一致的,闻一多的诗歌体式结构绝大多数都是严整的豆腐块,这可能是他们受古典诗词的影响,讲求句式、字数的整齐划一。再一种就是长节的矩形块,隔行退格的形式(或多行退格),一般退一格或者两格。第三种是每行齐头,只是从后面看多有参差,形成一个错落的美感。第四是每句均后错一字,形成倒阶梯状。
11、这样的一幅画面,有远观,有近看。描摹传神,溶色、香、味为一炉,揉幽、雅、静为一体。既有对外在的摹画,又有对内心的探究,有情有态,形神兼备。
12、闻一多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以“托物寄情”为主,他有意识地避免直接地、赤裸裸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将感情隐埋于精心选择的某一形象之中。如燃烧的蜡烛、菊花、失群的大雁、太阳、死水等。
13、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14、此外,以阶级意识形态的角度将徐志摩看成一个完全的西洋“摩登诗人”的看法也是偏颇的,是对徐志摩诗歌及其思想的误解,实际上徐志摩早在离美赴英期间就已经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其工业环境产生厌倦和排斥。在徐志摩看来西方的问题在于工业的生产方式使人的异化问题突出与资本剥削的阶级问题尖锐,而中国的问题则在于几千年封建毒害使国民的思想僵化为一团没有生气的死水。他期待西方冒险的精神可以传入中国,激起国民对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的激情与热爱。
15、徐志摩诗歌的意蕴美。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我国传统诗歌美学理论的核心和最高的美学原则。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提出过“神与物游”的艺术要求。所谓“意”,是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境”,是指诗人用以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即情感客观化,对象化。“意”是诗的生命,“境”是附在“意”上的外壳,是表现诗人主观情感的工具。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借助具体形象的描绘才能得到生动的抒发,而具体的形象又因诗人思想感情的熔铸而获得强烈的美感力量。诗的意境创造就是要求“意”与“境”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强调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境的高度统一融合。古人云:“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一切景物皆情语”。这些艺术经验道出了“意境”的美学真谛。
16、回复“真题”,可下载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
17、本诗在形式上,很讲究:短句和短句的字数差不多,长句和长句的字数相仿,既对称,又有变化。而破折号,就好比那连接的走廊。
18、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他发出悲叹:“一年,又一年,再过一年,新月望到圆,圆望到残。”(《爱的灵感》)
19、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学”复习签到内容;
20、不过,他并未对“性灵”一词的具体含义加以说明。《志摩全集》的编者赵家璧指出,“他常用这个词,意指inspiration”。赵家璧又说徐氏常鼓励他的学生去参观美术展览和听音乐演奏,因为这两者“同样是触动着性灵而发的”。综合考察徐志摩在各种语境下使用的“性灵”一词可以推断出,他所谓“性灵”,兼有灵感、灵性、性情等义,也可以是灵感与性情的结合。
21、。“我不知道风从哪个方向吹”,因为“我是在梦里,我在梦的清波里依回”,我沉醉在她的温存之中,在梦的甜美之中。诗歌的前几节,反复的渲染歌咏,我们感受到主人公沉入爱河之中的那种忘我的精神状态。语言虽然是那样的柔软,但是,柔而不腻,华而不艳。它既有对传统诗歌特别是诗经中爱情诗的章法的继承,也创造性的发展了诗经的表现手法。矛盾曾经从阶级的观点出发,对徐志摩的诗歌做出过评价。在分析《我不知道风从那个方向吹》一诗时,他说“我们能够指出这首诗形式上的美丽:章法很整饬,音调是铿锵的,但是这位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就是只很少很少的一点儿。”我们认为这种批评有失公允。也许正是这很少的一点儿,才使得徐志摩的诗歌具有一种特有的审美意味。我们不能责备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只能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作者内心的那份特殊的不可言说的感受。他的诗歌是审美的,他提高了我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22、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3、闻一多在清华学习时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由清华赴美学习美术,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1923年在国内出版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这部诗集明显地表现出诗人对于艺术美的偏爱,而诗中的艺术美又包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从这些追求中还可以看到一个忠诚严肃的、认真执着的、开辟生活和创造生活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4、杨振声在《与志摩最后的一别》中评价徐志摩的散文艺术说,他那“跑野马”的散文,用字生动活泼,联想富丽,生趣充溢,“像夏云的层涌,春泉的潺湲”。梁实秋也认为,徐志摩的散文确如他本人所说的“跑野马”,但是“跑得好”,其因有三:一是“永远保持着一个亲热的态度”,“像和知心的朋友谈话”;二是“随他写去,永远有风趣”;三是“他的文章永远是用心写的”。其实,徐志摩的代表性诗论都是散文体的文学批评,也都体现出“跑野马”的风格特征,乘兴而发,率性而作,恣意驰骋想象,快意抒发胸臆,大量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迥异于严肃的教科书式批评,也迥异于排斥比喻、想象的纯粹理性思辨,与传统的妙悟式批评与西方的唯美印象主义批评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一道奇观。
25、1928年3月,徐志摩一边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担任教授工作,一边又创办了《新月》月刊。《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至1933年6月终刊,不仅刊出新月派成员的著作,其中也有郁达夫、巴金、丁玲、胡也频等思想倾向进步的作家作品。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12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