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这首小诗知名度虽然不是很高,作者的咖位也不是特别大,但却另有一番意思:(清明古诗一首)。
2、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绝句。历史上记录下这几个字: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迁池州刺史。
3、jiā jié qīng míng táo lǐ xiào , yě tián huāng zhǒng zhǐ shēng chóu 。(清明古诗一首)。
4、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5、其实就杜牧这首《清明》诗而言,整首诗并非深奥难懂。诗人的描写和表情达意,晓畅明白,通俗易懂。
6、白话文释义: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7、听着凄风苦雨之声,我独自寂寞地过着清明。掩埋好遍地的落花,我满怀忧愁地起草葬花之铭。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浓密的绿荫。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分柔情。料峭的春寒中,我独自喝着闷酒,想借梦境去与佳人重逢,不料又被啼莺唤醒。
8、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是向别人打听有没有酒店。“酒家”酒店,就像现在的“某某大酒店、大酒楼”一样,里面能吃饭,能喝酒。“借问”,请问。向谁借问,诗里没有说,省略掉了,后来作者补上了借问的对家。诗人为什么问“酒家”?是避雨,抑或是“喝酒”?两者皆有。诗人通过问话,不但使诗歌语言简洁,形成了诗歌的审美空间,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而且暗示出想“借酒消愁”的思想,从而表现出了诗人忧虑重重。“何处有?”在哪里、哪里有的意思。诗人不是自己去寻找,而是“借问”、“何处有?”表现诗人心情的急切,急需要想找避雨、歇脚、吃饭、喝酒的地方”,缓释一下自己不好的心情。
9、人们每日奔波忙碌、不辞辛劳,却往往没考虑过究竟是在忙些什么。或许“无事”才是我们最应该珍惜和追寻的生活状态。
10、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11、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12、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是否答话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比如《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
13、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14、清明节郭侍御偶与李侍御、孔校书、王秀才游开化寺卧病不得同游赋得十韵兼呈马十八
15、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6、此联写清明时节,桃红柳绿,大地春意盎然,春光无限,宛如一幅美丽的清明水墨画。
17、此联写清明日人们外出踏青时的快乐心情以及看到的美丽景象。繁花似锦,弱柳扶风,怎一个清明好时节!
18、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是身处异乡。这天天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纷纷”二字形容那春雨连绵不断,而自己也被这连绵的春雨下得心烦意乱。这给人们一幅江南春雨弧行的画卷。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juzi/1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