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辟句子 >

老子的名言什么必寡信(精选美句97句)

老子的名言什么必寡信(精选美句97句)



老子的名言什么必寡信

1、那些轻易承诺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个在我们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真的很实用。真正想要帮你的人,会问清楚你现在面临的是哪些困难,需要帮到什么程度,会认真考虑自己能帮到哪些,而不是张口就说行行行,好好好,你尽管说,这种人往往是不靠谱的。

2、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

3、(感悟)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4、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5、(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6、   因此,圣人做事与轻诺的人不同,他总是举轻若重,慎终如始,这样一来,他就自始至终都不会有困难了。

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的名言什么必寡信)。

8、老子名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9、(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10、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1、老子名言: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2、(翻译讲解):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13、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4、以无为的态度而有所作为,以不滋生事端的方式去处理事务,在平淡无味中去体味社会氛围。以处理大事的态度来处理小事,以对待多数的态度来对待少数。用德政去化解民怨。

15、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6、《轻诺必寡信》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17、老子名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8、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9、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实可信的话语往往并不好听,好听的话往往不真实;善良的人往往不会狡辩争执,狡辩争执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善良;真正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不会卖弄、吹嘘,喜欢吹嘘的人往往没有大智慧。

20、(感悟)“所”,意思是处所或地方,这里引申为根基或根本的意思。老子这里所说的“所”指的应是人生的根基。有了人生的根基就会有人生的目的,有了人生的目的就会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因此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长久。

21、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

22、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总是把事情设想得困难些,所以最终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事。

23、(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24、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25、了解、通晓别人的人算是很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有智慧的明白人。战胜别人的人算是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时有本事的强者。

26、落叶萧萧,篱菊怒放,转眼就到了两年后的秋天。张劭听见天空一声雁叫,牵动了情思,他对母亲说:“刚才我听见天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他母亲不相信,摇头叹息:“山阳郡离这里千余里路,范式怎会来呢?”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实、极守信用,不会不来。”

2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8、(感悟)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29、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30、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1、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32、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经》

33、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34、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用取消人的主观努力的办法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这听起来荒唐极了!但正是在这看似荒唐的言辞后面,包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智慧。

35、老子名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36、"报怨以德"。不少学者疑其为原文错简。台湾的陈鼓应教授认为其在此章与上下文似不相关联,将其移至德经末章(通行本第79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后。谬矣。

37、想解决难题,得从容易的时候入手。要完成大业,须从细微的点滴做起。因为天下的难事,刚产生时是容易解决的。天下的大事,刚起步时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圣人始终不贪大喜功,所以才能成就大业。

38、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39、(翻译讲解):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40、(感悟)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41、老子名言: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2、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44、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本身也就是自然,因而,无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又是一种人生境界.

45、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46、(翻译讲解):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47、老子名言: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48、《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9、想要把一件事情做成功,一定要从头到尾都保持谨慎,人往往在最后关头放松警惕,结果往往就输在了最后的疏忽大意上。

50、  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1、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52、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53、老子名言: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4、(翻译)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有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来往往会遭受很多的困难。

55、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56、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5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58、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玻夫唯病病,是以不玻

59、天”的大道,是利用万事万物,但是不要伤害它们的根基,跟如今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道理。圣人的行为准则是,要把事情做好,但是不要跟人争名夺利,这样才能真正的长久。

60、老子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62、万般带不走,只有业随身。不过要是修行不到家的话,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嗔念。

63、老子名言: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6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6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道德经》

66、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67、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

68、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

69、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0、(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71、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72、   问题的关键在于所遵循的认识路线。世人强调宏观认识论,老子强调微观认识论。世人执着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老子则执着于对自我的认识。大道隐藏于自身,只有求之于内,才能认识世界的本质规律。关于道的学说,是老子毕生实践,独立思考的成果,这一成果很难为世人理解和接受。正因为老子考虑到“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所以为世人留下了不朽名著《道德经》以及功夫传人,使大道之学经久不衰,并且越来越为世人所重视。

73、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74、《轻诺必寡信》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75、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76、老子名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77、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78、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9、注: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恶或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事与愿违,导致恶的、不善的结果。

80、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81、此外,还强调入不应妄为、不应乱为,不违背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要充分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然后根据自然规律去工作,而不要勉强去干那些违背于规律的事。不能随心所欲地为所欲为,也不能脱离实际,勉强胡乱地去做,而要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

82、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而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也有一说是:老子归纳了庄周的学说,然后总结得以成书《老子》。但据可考史料,而老子的学说渊源于三大古神书夏《连山》、殷《归藏》、周《周易》中的《归藏》,扼腕于现世只存下《周易》一书,前两大古神失传,呜呜,长歌当哭!由此可推,确系庄周发展老子的学说。)

83、马谡虽然熟读兵法,但他缺乏实际经验,而且把守卫街亭一事看得太过容易,只知死守兵法却不知变通,以为只要简单的按照兵书所写就能取胜,殊不知现实情况复杂,他的“多易”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多难”。由此可知,形成“多易”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头脑简单,胸中无数,认识肤浅。现实事物发展千差万别又不平衡,只有统筹兼顾,全面把握,因地制宜,才能有章有法,从容应对。不以为然,随心所欲,凭想当然而“轻举妄动”,只会导致“多难”局面的出现。

84、(翻译讲解):塞信私欲的通道,关闭情感的门户,终身不会窘困。

85、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86、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道德经》

87、明代诗人朱舜水说:“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故曰:‘君子诚之为贵’,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舍诚而能行事也;今人奈何欺世盗名矜得计哉?”所以,诚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只有做到内心诚而无欺的人,才是能自信、信人并取信于人的人。一个干大事的人,首先要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为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88、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89、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

90、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91、老子名言: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2、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94、老子名言: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5、(感悟)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96、(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